-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重慶“非遺”系列研究論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440510
- 條形碼:9787519440510 ; 978-7-5194-4051-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慶“非遺”系列研究論文集 內容簡介
本書編選《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發表的重慶非遺研究系列論文,涉及音樂、美術、民俗、工藝等,旨在為重慶的非遺傳承和研究提供系列文獻資料。
重慶“非遺”系列研究論文集重慶“非遺”系列研究論文集 前言
前 言重慶,中國年輕的直轄市,也是蘊含眾多民俗風情的西南重鎮,在這里,有大量的傳統歌舞、習俗和民間傳統技藝值得人們關注和研究。早在2004年,重慶文理學院就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開始研究“非遺”的內涵、外延、社會存在方式、保護現狀等,并推出了不少成果,為地方社會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重慶文理學院學報》也于2006年創辦“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欄目,它是全國早設立的“非遺研究”專欄。11年來,該欄目不斷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論文,服務于學術研究和政府工作。目前,該欄目連續多年獲評“重慶市優秀特色欄目”,數次榮獲“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特色欄目’”,“全國地方高校學報名欄”和第五屆“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期刊”等多個獎項。為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工作,搭建面向全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平臺,組織和凝聚全社會的研究人才,共同推進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2015年,在重慶市文化委員會的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重慶市文化委員會和重慶文理學院決定聯合打造《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欄目。該項目合作的目的和意義在于利用《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的學術平臺,向全國有關的學術研究機構、政府職能部門,以及社會公眾公開宣傳和大力推廣重慶市“非遺”品牌;以欄目共建為契機,在職能部門、執行和研究機構、高校以及非遺傳承者之間構建交流對話的平臺和更廣泛有效的協作機制;分享重慶市“非遺”保護研究的工作經驗與成果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存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為政府決策、企業經營、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合作四年來,成果斐然。有鑒于此,本人精心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欄目中挑選出歷年刊發的本地“非遺”學理研究論文,結集出版,以便于學界和有關部門更好地開展重慶的非遺研究工作。在此,我作為項目的主持人,一并向給予項目大力支持的重慶市文化委員會,以及所有相關部門的領導和同仁致以誠摯的感謝。愿以此為契機,將重慶的“非遺”保護工作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有效地推進下去。
重慶“非遺”系列研究論文集 目錄
重慶“非遺”系列研究論文集 相關資料
面臨絕跡的民間樂舞“翻山鉸子”,起源于美麗富饒的天府之國四川盆地巴人音樂文化區。巴人是生活在長江上游的中國古老的先民集團,系今土家族的先民,原為氐羌集團的一支,起源于今川、陜間大巴山脈一帶。西周時,巴人在楚的進逼下,只得遷徙到今四川東部。春秋戰國時代,由于巴在東南北三面的都城由平都(今豐都)、積(今涪陵)、江州(今重慶)、墊江(今合川),而至閬中的不斷遷徙,也就是楚不斷進逼的結果。公元312年,秦國分巴、蜀置漢中郡, 巴國遂被秦國滅亡。[1]在文化地理的分區上, 這里是長江上游文化特征相對獨立的一個區域。作為古代巴國都城的所在地,歷代漢、彝、藏、羌、苗、回等族人民在這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巴文化。古代的巴族人民勇敢強悍, 能歌善舞, 其歷史可追溯至原始社會的“候人兮猗”,漸漸巴人樂舞被大量用于統治、戰爭、宗教儀式; 該區的音樂文化在體裁品種和風格類型上也獨具特色,迥異于長江中游的荊楚音樂和長江下游的吳越音樂, 故此成為了長江流域的一個獨立的巴人音樂文化區。
重慶“非遺”系列研究論文集 作者簡介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是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主管、重慶文理學院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刊登研究機構、大學、人文社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的、具有一定創新觀點的研究論文、快報和綜合評述。內容主要涵蓋哲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學、語言學、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領域。常設欄目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文學、語言學、經濟學管理學、哲學與法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為特色欄目。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莉莉和章魚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