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多點民族志的出現與方法論思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949156
- 條形碼:9787568949156 ; 978-7-5689-4915-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多點民族志的出現與方法論思考 本書特色
任何一個學過方法的人都知道田野調查,然而,你所應該調查的田野,真的只有一個地方嗎?
全球化、城市化、互聯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流動——除了物資,還有人群、文化、制度、意識形態等等。面對這些勢不可擋的大趨勢,所有做民族志的學者不可避免地發現,傳統的田野邊界在被打破,在從明顯走向隱匿,從過往單純的地理區界走向現今多維的行為區別,也在從單一地點走向多地點并行。
多點民族志方法應大勢而生,成為社科研究中一個新興流派,有志做好民族志研究的學人理應對它有所了解。
作為中文界**本多點民族志的方法著作,本書力圖回答以下問題:
多點民族志生產的是什么類型的知識? 何謂多點? 在多點的田野中調查怎么追蹤? 如何在不同地點之間建立聯系? 在多點的田野中如何保證研究的連貫性和調查的深度? 如何處理在不同田野中收集的數據?多點民族志的出現與方法論思考 內容簡介
本書是**本致力于探討多點民族志方法論的書籍。多點民族志現已作為人類學研究中的一個新興流派,面對全球化帶來的田野挑戰,它打破了傳統單點民族志的方法論,為民族志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本書盡*大可能在全球范圍收集代表性的方法論成果,將這些散落的方法論的知識片段,集中編織在一起,形成了多點民族志方法論的理論化體系,從而彌補了該方法在方法論體系上的空缺,由此顯得彌足珍貴。本書立足于田野調查經驗,澄清了多點民族志存在的諸多模糊領域,為解決該方法在調查中的實際問題,提供了方法論層面的理論指導。
多點民族志的出現與方法論思考 目錄
導論:田野問道:多點民族志知識生產的理論取向與實踐路徑 /1
1.世界體系中的民族志:多點民族志的出現 /21
2.在多點民族志的理念和實踐中——什么是關鍵,什么不是關鍵 /45
3.模糊的田野:社會學研究中的多點民族志 /53
4.在那里……和那里……還有那里!對多點民族志的思考 /65
5.無處不在,又所至有限:多點民族志的追蹤挑戰 /79
6.“電影大篷車”:關于“多點民族志”的實踐與反思 /97
7.探尋跨國移民研究的恰當策略:多點研究的邏輯和文化干預法的優勢 /109
8.身臨其境卻不在其中:基于被迫移民背景下多點民族志和實地訪問的思考 /125
9.流動中的民族志:從田野到網絡再到互聯網 /141
10.追尋全球青豆的足跡:多點民族志研究的方法論考量 /151
11.任意地點:捍衛有邊界的田野 /167
附錄一 多點民族志研究案例: 二手電腦的進口及電子垃圾的困境 /185
附錄二 多點民族志拓展閱讀與精要 /205
附錄三 本書的作者們 /215
多點民族志的出現與方法論思考 作者簡介
編譯者簡介
管成云
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網絡與新媒體系主任,武漢大學新聞學博士。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3項。眾多研究成果已在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SCI)、《新聞學研究》《現代傳播》《新聞大學》《新聞記者》等國內外優質期刊上發表,且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并獲“陜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青年新媒體學術研究啟皓獎”“中國新聞史學會優秀學術獎”。
郭蓓
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博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院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新媒體與社會發展、網絡社會學,諸多研究成果已在《現代傳播》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出版英文專著Regulating Social Media in China:Foucauldian Governmentality and the Public Sphere。
編譯者簡介
管成云
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網絡與新媒體系主任,武漢大學新聞學博士。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3項。眾多研究成果已在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SCI)、《新聞學研究》《現代傳播》《新聞大學》《新聞記者》等國內外優質期刊上發表,且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并獲“陜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青年新媒體學術研究啟皓獎”“中國新聞史學會優秀學術獎”。
郭蓓
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博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院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新媒體與社會發展、網絡社會學,諸多研究成果已在《現代傳播》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出版英文專著Regulating Social Media in China:Foucauldian Governmentality and the Public Sphere。
主要作者簡介
喬治·馬庫斯 (第1、2章)
喬治·馬庫斯 (George E. Marcus)是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加州大學人類學教授,曾多年擔任萊斯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文化人類學》 (Cultural Anthropology) 雜志的創刊主編。馬庫斯以其在文化人類學和多點民族志領域的開創性工作而聞名。他的研究推動了人類學研究方法的變革,使得研究者能更有效地理解和描繪全球化背景下復雜的文化現象。馬庫斯的研究領域涵蓋文化理論、民族志方法、全球化、人類學的寫作與敘事等,他尤其關注文化的動態過程。
馬庫斯的代表作包括 《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和政治學》(與James Clifford合編)、《當代人類學設計》《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與Michael M. J. Fischer合著)、《厚積薄發的民族志》 和 《當代批判人類學:意外語境、選區改變與議程變化》,這些著作對當代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論產生了深遠影響。
馬庫斯在多點民族志領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開創性地提出了“多點民族志”概念,并從田野工作的層面構建了該方法的理論框架。馬庫斯是多點民族志方法的奠基者,他在著作中系統地闡述了這種方法的重要性和應用方式,并提出了多點民族志田野工作的“追蹤”策略,以建立不同地點之間的聯系。他強調,隨著全球化的推進,文化現象不再局限于單一地理位置,而是在多個地點之間流動的。因此,研究者需要采用跨地點的多點民族志視角來捕捉文化的動態變化和復雜聯系。
(2) 推動了民族志方法論的革新。馬庫斯強調研究者在做多點民族志調查時,要關注不同地點之間的連接和對比。他鼓勵研究者在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中進行研究,以揭示全球化對地方文化的影響。馬庫斯的這種多點民族志觀點激發了學界關于民族志方法的廣泛討論和創新,影響了后續的人類學研究,促使人類學界重新思考傳統的田野工作方式,并開始重視研究對象的流動性和多地點之間的關聯性。
(3) 拓展了人類學研究的視野。馬庫斯提出的多點民族志方法為人類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該方法為學界研究跨國機構、移民、全球貿易、文化流動等復雜現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促進了學界對跨文化和跨地域現象的理解,幫助研究者更有效地應對現代社會的復雜性和全球化帶來的挑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莉莉和章魚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