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尋紙 本書特色
放眼國內,以大眾讀者可以輕松閱讀的文字為基礎,用圖文游記的形式記錄中國傳統古法手工紙技藝探尋之旅的圖書,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先前已經出版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湯書昆教授團隊的《中國手工紙文庫》系列、復旦大學陳剛教授的《中國北方手工造紙工藝》等,都是專業視角的技術圖書,對于普通讀者來說有相當高的門檻。但汪帆的《尋紙》以其作為一名古籍修復師的細膩情感,用散文式的筆法記錄其尋紙的過程,又在字里行間加入中國傳統手工紙的史料內容,有其獨特性;并且可以與其他相關專業著作一起,立體地勾勒出一幅當代中國傳統手工紙制造業的現實畫卷。這對于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的手工制紙技藝有著非凡的意義。 ·王菊華、張志清、姚伯岳、竇文濤聯合推薦,中國國家圖書館常務副館長作長篇序推薦·作者訪紙的執著、對傳統文化遺產的熱愛、對古籍修復的孜孜以求,與古今對話,令人動容·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從事古籍修復的機緣,但每個人都能從本書讀到、觸摸到古籍修復者的激情
尋紙 內容簡介
一名古籍修復師歷時七年,尋訪了中國13個省、自治區的全國古法手工造紙地。她以親身經歷結合專業視角,考察了各地傳統手工造紙技藝及傳承現狀,記錄了“尋紙”過程中的點滴。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探尋手工造紙術孜孜不倦的堅持,勾勒出一幅當代中國傳統手工紙制造業的現實畫卷。冥冥之中的責任感、使命感不僅讓她與紙結緣,更驅使她開始現場考察古法手工紙誕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本著對中國傳統手工造紙術的探尋之心,作者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貴州等十三個省自治區,遠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親自帶回書中所述的25種古法手工紙樣實物,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與傳承娓娓道來。
尋紙 目錄
2 一次感悟虔誠的行旅 13
3 連城訣 23
4 竹紙掂來未覺輕 33
5 鉛山連四似鉛重 45
6 麻紙生產場景背后的那些事兒 53
7 養騾與租騾的糾結 61
8 名動南疆號墨玉 71
9 梁平二元紙與梁平年畫 : 誰成就了誰? 83
10 一個杭州女子的隆回一日忙 95
11 “紙都”無紙 107
12 不虛此行訪貢紙 113
13 龍棲山:似曾相識故人來 121
14 曼召,傣紙的香格里拉 131
15 貝葉非紙亦成友 139
16 心中的日月:納西文化,東巴紙 147
17 鶴慶:綿紙何故望如雪 159
18 丹寨構皮紙:洞里乾坤大 165
19 “玩”出來的加工紙 177
20 開化紙: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187
21 夾江訪紙五程紀 199
**程:浮華終將剝離盡 199
第二程:朝圣途中拾萃 211
第三程:壯哉!德格印經院 221
第四程:博物園里的大千世界 237
第五程:走馬羌寨觀舀紙 245
22 涇縣守金 : 一張有溫度的手工紙 259
紙張索引 279
后記 283
尋紙 節選
2 一次虔誠的行旅 (選摘)
本以為自己與狼毒草藏紙的交集就此結束了,未曾想,緣結藏紙還有后續一段虔誠的西藏行旅。
2014年除了尋訪狼毒草藏紙外,我還與西藏圖書館的同仁進行過業務交流,耳聞目睹了當地一些狀況。那年,西藏圖書館正在進行古籍普查。于他們而言,古籍文獻數量龐大,是這項工作的*大難點。在藏區,一座寺廟就相當于一座圖書館。西藏的3000座寺廟存放著大量經書殘片,而佛塔中供奉的經書更是不計其數。很多普查點位于高山寺廟里,道路崎嶇,古籍普查工作者常常是騎馬或徒步,帶著鍋碗瓢盆開展工作,還要時常在野地里吃飯,在山洞中休息。西藏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的尼夏老師,還曾一個人背著氧氣瓶爬上山頂,雖然那座寺廟只藏有一部古籍,但他仍克服困難,對其進行了詳細著錄。
至于修復業務,圖書館系統里唯一從事這項工作的,只有古籍部的央拉老師。央拉曾經在國家圖書館系統學習過修復技藝,主要修復藏文經書。作為同行,我們經常就修復技藝和材料進行交流。
2016年9月,我突然接到央拉老師的電話,說他們要舉辦第二期西藏自治區古籍修復培訓班,邀我前去輔導。對此邀請,我頗感意外,也不免惶恐,但一想可以修復到難有機會接觸的藏紙佛經,又可以借此深入研究狼毒草藏紙,于是便欣然答應下來,踏上了第五次進藏的行程。
培訓班如期在西藏自治區圖書館開班,26名來自拉薩及西藏其他地區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古秀拉(當地對僧侶、喇嘛的尊稱)參加了培訓,西藏自治區檔案館的達珍卓瑪老師和我負責授課。
課程剛開始,在演示漿糊調制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西藏是高海拔地區,開水*多煮至80度即達沸點,因此,在**次按常規做法調制漿糊時,漿糊顏色發白,未全熟透,我們只好采用隔水蒸制法。據達珍老師介紹,她們日常工作時就是采用蒸煮法制作漿糊。雖然不同地區會用不同的方法,但我總想嘗試一下是否可以改進沖制法以適應西藏特殊的地理條件。第二天調制漿糊時,我讓水在電磁爐上保持沸騰狀態,注水時,加速加量,同時也加快攪拌速度,*后調制出的漿糊果然成玉色。這說明改進的沖制法在西藏地區,至少在海拔3600米左右是可行的。
狼毒草藏紙的毒性,以及高海拔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使得傳世佛經大都沒有蟲蛀現象,其破損主要是磨損、干裂、人為撕裂、缺失、粘連和塵土污染。此次供培訓班修復的破損佛經,便多屬上述情形。盡管有一小部分學員曾參加過**期培訓,但回去后并未實踐過,大部分學員更是沒有一點修復基礎。我和達珍老師根據學員情況及修復材料特性,在確保文獻安全的大前提下,商定了培訓方案。
由于當地修復紙張全部來源于本地的手工制作藏紙,學員習慣于單一用紙,而對于習慣多種紙張并用的我來說,真有點不適應。于是便只好將較薄的藏紙當成皮紙使用,或者用多層托裱來加厚補紙,再或者將厚紙搓薄,使其適用于需薄紙來修復的地方。鑒于現有條件,我有意識地告訴學員,如何學會靈活運用現成紙張來達到修復效果。同時,我也向他們建議:可以考慮采購其他地區的修復用紙,完善西藏地區的修復紙張品種儲備,以滿足各種破損的修復需求。確如央拉老師所說,直接參與修復佛經,會加深對藏紙的感性認識。在教學實踐中,我逐漸熟悉了狼毒草紙的特性,學會如何利用它的特性來實現*佳的修復效果,自覺收獲良多。學員們的學習熱情更令我感動。為求掌握更多的修復技術,他們經常要求領取不同破損類型的經書學習修復。部分古秀拉只能聽懂漢語,不能表達,但依然不氣餒,主動請工作人員當翻譯,或者用手勢比劃,向老師提問求解,實在精神可嘉。此外,他們對老師也格外尊重。西藏圖書館旁邊的羅布林卡,是歷代達賴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也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風格園林。中午休息時,我會獨自前去散步,常會碰到培訓班內的古秀拉們在里面轉經。他們往往靜立一旁,待我稍有空暇,便提出與我合影留念的請求。在他們眼里,我遠道而來幫助他們把典籍流傳下去,是令人敬重的。
為了加強交流,西藏圖書館利用午休時間派人陪我參觀了色拉寺腳下的色昭佛學研究院——西藏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該研究院由色拉寺與大昭寺共同出資建立,主要工作就是收集各個寺廟所收藏的經書以及僧侶研讀經文的筆記,經校對版本,選擇*優者進行掃描、錄入、校對和印刷出版,為西藏地區的信眾及學生提供了大量版本優良且價格低廉的經書。我們去的時候,經書出版量到了一個很有愛意的數字:520種。
尋紙 作者簡介
汪帆,1978年出生,2001年進入浙江圖書館古籍部工作,先后在閱覽組、縮微組任職,2007年進入修復組,擔任古籍修復師。在《藏書報》上設有個人專欄,著有《書路修行》等古籍修復的主題作品。在堅持古籍修復的專業工作之外,汪帆有意將今后的研究方向定在尋訪手工古法造紙上,通過野外考察、踏勘手工紙制作現場,全面了解現狀,探索有利于手工修復紙傳承、發展的途徑。
- >
朝聞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