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西文化的精神分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12105
- 條形碼:9787522512105 ; 978-7-5225-121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西文化的精神分野 本書特色
@ 40余載潛心研究中西文化;武漢大學西方文化通識課場場爆滿;**位走進百家講壇的哲學教授;出版學術專著、演講錄、高校教材等20余部,部部好評……在這本書中,國家教學名師趙林教授將以深厚的學術底蘊和深入淺出、靈活生動的敘述筆觸,為讀者帶來酣暢淋漓的知識盛宴。 @ 延續趙林老師獨到的講述方式,不晦澀、不拗口,通俗易懂、邏輯緊湊,堪稱快速了解中西文化的入門shou選。 @ 不局限于陳列出中西文明各個時期的文化形態與精神實質,而是拋出了更加根本性的問題: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從何產生?在它們之中,演變如何逐步醞釀?兩種文化有哪些不同的底層邏輯? @ 先民的信仰大抵類似,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態如何從中產生?中西文明中的上古神話有哪些異同?神話之后的世界如何展開?從孔子與蘇格拉底的生存哲學中,為何發展出了兩條路數迥異的文化主脈?從充滿感性的希臘神話和崇尚律法的希伯來傳統之中,為何生發出唯靈主義的基督教?在古代中國,尊神事鬼的巫覡精神如何被逐步轉化成協調現實的倫理精神?在與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國文化經歷了哪些身份焦慮、爭執與變革?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國學復興該何去何從…… 在這本書中,趙林教授以中西比較的方式生動詳實地講述了關于文明的歷史,層層深入,探究“文明如何思考”。 @ 如果你想用*短的時間了解從神話時代至今的中西文化;如果你想在同一本書中體察兩種文化形態跨越4000年的內部變遷;如果你想獲得思考與分析當下實事的基本視野;如果關于這個世界,你曾提出過許多無法簡單回答的問題,而那些問題的答案又仿佛深埋在歷史的脈絡之中——那么這本書就是不容錯過的選擇! @ 從沒有一個時代能夠懸空于其他時代,也沒有任何去路能夠脫離它的來路。 讓我們跟隨趙林教授一起,站在文明的洪流之中,思考我們當下的位置;站在歷史的縱深處,辨明未來的方向。
中西文化的精神分野 內容簡介
中西文明中的上古神話有哪些異同?神話之后的世界如何展開?從孔子與蘇格拉底的生存哲學中,為何發展出了兩條路數迥異的文化主脈?在與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國文化曾遇到哪些身份焦慮,又經歷了多少爭執與變革?……這本書是一部條理清晰、深入淺出的中西文化溯源之作,以文化比較的方式講述了大約4000多年以來的中西文明,其中,作者不僅闡述了兩種文化內部的若干源流傳統,而且還以源流傳統的演變與更新為視角,分析了中西文化的近代啟蒙歷程和現代轉型,以及全球化視野下中國文化的自我更新;等等。 在這本書中,讀者可以從神話時代出發,重走中西文化時至今日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從歷史與哲學的角度切入兩種文化在不同時代中的基本精神,探尋埋藏在文明底部的思維邏輯。
中西文化的精神分野 目錄
中西文化的精神分野 節選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異 一??中西文化的源流傳統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中國文化如果從夏代算起,至今已經有 4000 多年的歷史。同樣地,西方文化如果從克里特文明開始,至今也有 4000 年以上的歷史。我們今天談到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當然是把它們各自當作一個統一的文化來對待。事實上,在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都匯聚了許多不同的源流傳統。這些不同的源流傳統,在長期的歷史磨合中逐漸形成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國自漢代以來,就形成了一種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地位的倫理文化。而西方在羅馬帝國時期就開始出現了基督教文化;浇涛幕瘶嫵闪宋鞣轿幕闹髅},正如儒家倫理文化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主脈一樣。這兩個文化本身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們本身也有一個不斷聚合、發展、成形和壯大的過程。因此,我們首先要探討的問題,就是從歷史上來追溯一下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各自的源流傳統以及不同源流傳統之間的相互關系。 中國自古以來,就形成了所謂“夏夷之分”。而中國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在不同的文化源流之間形成了一個基本的關系模式,這就是“以夏變夷”,即以華夏的文化來改變、同化蠻夷的文化。中國文明的發源地黃河流域中下游形成了華夏文化圈,四周則為蠻夷居住的化外之地,東邊稱為夷,西邊稱為戎,北方稱為狄,南方稱為蠻。夷、戎、狄、蠻均為貶義詞,與生番蟲豸相通。中國文化自夏商周三代以來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夏夷之分”的二元對立觀念,中國文化基本上是循著一條所謂“以夏變夷”的路線發展下來的。秦漢以后,各種異質文化在中國的主體文化 —儒家文化面前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排拒,從而使儒 家文化始終能夠保持一種唯我獨尊的純粹性。從商周的“鬼方、鬼戎、昆夷、玁狁、獯鬻、犬戎”,到秦漢魏晉的匈奴、鮮卑、羯、氐、羌,再到唐宋元明清的回紇、吐蕃、黨項、契丹、女真、蒙古、滿人,每次少數民族入侵中原的結果都是征服者反過來被華夏文化所同化。早在商代,西北游牧民族就不斷地侵犯黃河流域的華夏農耕文明,《詩經·小雅·采薇》寫道:“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蔽髦軓V置烽火臺,就是為了防止西北少數民族的入侵,盡管如此,西周仍然毀于少數民族的侵犯,周幽王本人也被殺死于驪山之下。秦漢時期的匈奴更是形成了中原政權的一大邊患,所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 人未還”,說的就是匈奴與華夏文化之間的緊張關系。南北朝時曾一度形成了“五胡亂華”的混亂局面,匈奴、鮮卑、羌、羯、氐等少數民族占據了半壁江山。唐宋以降又有契丹、女真、蒙古人的入侵和滿人入關,建立了遼國、金國、元朝和清朝。然而時至今日,這些曾一度入侵中原的游牧民族都融入中華文化之中。幾千年的歷史證明,在中國,外來民族或外來文化要想在中國站穩腳跟,就必須以華夏文化或儒家文化為精神支柱,必須在潛移默化的歷史過程中脫胎換骨,融入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中。同樣,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入華的結果也是如此,雖然這些西域的宗教是以和平滲透而非暴力入侵的方式進 入中國的,但是它們要想在中國生根發芽,首先就必須接受儒家文化的改造。這種“以夏變夷”的基本模式,導致了中國文化形態的超穩定結構,培育了一種協調的現實精神。 可以說,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同化異質文化的能力。這種“以夏變夷”的文化特點,如果借用生物學的一個概念,叫作“米亞德現象”。生物學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就是兩個親本雜交以后,在它們的子代身上,往往只表現出一個親本的性狀,而另外一個親本的性狀卻很少得到體現。我認為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比較明顯地表現了生物學中的這種“米亞德現象”。不僅是游牧民族和中原華夏政權之間的沖突是如此,而且就是異域的一些高級文化,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高級宗教進入中原以后,同樣也面臨著這樣的命運。佛教在印度原是不講忠孝的,但是中國人自古就以忠孝為本,儒家倫理始終是把忠孝作為*基本的理念。由于儒家文化的巨大同化作用,佛教進入中原以后,就逐漸地把忠孝的思想吸收進來,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如禪宗、凈土宗、華嚴宗等等。在中國僧人翻譯佛經的過程中,以及對佛教的一些義理進行詮釋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把儒家的思想援引到佛教的教理之中。中國古代信仰佛教的知識分子們,往往把佛陀比作孔老(孔子、老子),或者是比作周孔(周公、孔子)。佛教*初入華的時候,曾經依托老子的名義,有所謂“老子化胡”之說,認為老子西出陽關后變成了佛陀。這種說法無非是為了讓佛教更容易被中國人所接受。在長期的歷史改造過程中,像忠孝之類的思想,被深深地引入到中國的佛教教理中,*終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八個大乘宗,其中特別是民間流行的凈土宗和知識分子信仰的禪宗。凈土宗和禪宗,盡管一個重稱念 一個重頓悟,一個認為口念阿彌陀佛每日萬遍乃至十萬遍,就可立地成佛,一個強調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劈柴擔水皆是妙道,但是這兩者都與印度佛教所講究的苦修苦行、棄絕凡塵的基本精神迥然不同。而且更重要的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它在很大程度上被中國人變成了一種關注現實生活的宗教,反而對超越性的彼岸理想漠不關心了。乃至于我們今天到中國的寺廟里邊去看看,老百姓們燒香磕頭、求神拜佛的目的是什么呢?他們所求的絕不是一種無他無我、六根凈絕的涅槃境界,而是祈求子孫滿堂、祛病免災、 榮華富貴、升官發財,這些祈求全部都是入世的或現世性的。從中國文化對佛教的改造中可以明顯地看到中國文化所具有的強大同化能力。 西方文化也有很多源流傳統,但是我們發現,西方文化的各種源流傳統之間的關系,與中國這種“夏夷之分”以及“以夏變夷”的基本模式是大不相同的。西方文化至少可以說有三種源流傳統,一種是希臘的,一種是羅馬的,一種是基督教的。這三種源流傳統之間的差異非常之大,曾一度在歷史中形成了尖銳的對立。希臘文化帶有一種和諧的特點,它就像一個人的童年時代,具有一種天然的和諧性。在靈與肉、彼岸與現世、理想與現實之間,希臘文化力求保持一種和諧狀態。所以希臘文化是非常優美的,它表現了一種矛盾尚未綻開的原始和諧。但是在其后的羅馬文化中,我們卻看到了一種片面性的發展。羅馬文化一頭扎進了功利主義、物欲主義的渾濁潮流里,其結果就導致了羅馬社會中的那些駭人聽聞的墮落行徑。當然羅馬文化也曾一度推動了世俗生活的發展,導致了帝國的膨脹和繁榮,締造了比較健全的法律體系,確立了較為規范的財產法權關系。到了基督教時代,西方文化又發生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如果說羅馬文化是物質主義的,那么基督教文化就是唯靈主義的;浇涛幕虒藗円晃兜爻撩杂谔摶玫谋税妒澜,這樣就導致了中世紀西歐社會的普遍的人性異化。這種人性的異化,使得人們把正常的物質享受和感性的現實生活當作一種邪惡的東西加以唾棄,人性的一切正常欲望都被視為魔鬼的誘惑,每個虔誠的基督教徒都把眼睛死死地盯著虛無縹緲的“天國”,從而導致了中世紀西歐社會的經濟落后和文化愚昧。而且更重要的是,當人把眼睛盯著“天國”的時候,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多多少少存有一些物欲的渴望、一些“邪惡的念頭”,這樣就導致了基督教文化內部的一種*可怕的現象,即理論與實踐、理想與現實的二元分裂。基督教的理想是崇高圣潔的,然而中世紀羅馬天主教會的行為卻是卑劣齷齪的。這種崇高的精神和卑污的現實之間的痛苦分裂,*終導致了中世紀基督教社會的普遍虛偽。這種普遍虛偽的現象,大家在薄伽丘的《十日談》、拉伯雷的《巨人傳》,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其他大師們的著作里都可以讀到,而且它也構成了引發西歐社會一系列重大變 革的導火索。到了近代,西方文化又出現了一個合題,它以一種揚棄的方式把希臘的、羅馬的和基督教的文化因素融合到自身之中。因此在西方近現代文化中,既有希臘文化的那種對人性的尊重、對知識的追求,又有羅馬文化的那種對功利的向往、對世俗國家的熱愛,同時也有基督教文化的那種對現實生活的批判和對“天國”理想的向往。各種源流傳統中的一些相互對立的東西,在西方近現代文化中都有機地融合到一起了。因此我們說,西方文化的這些不同的源流傳統之間,呈現出一種與中國“以夏變夷”的“米亞德現象”完全不同的關系模式,這是一種融合更新的模式,其結果導致了文化上的“雜交優勢”。 在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源流傳統之間,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完全不同的關系模式,一種是“以夏變夷”的模式,其結果導致了一種文化上的超穩定結構,形成了一種協調的現實精神;另一種則恰恰相反,它呈現為一種融合更新的模式,其特點就是通過不同文化的“雜交”和相互否定而產生出新的文化性狀,*終的結果是導致了整個社會和歷史文化的不斷變遷和自我超越,形成了一種超越的浪漫精神。
中西文化的精神分野 作者簡介
趙林,1954年出生,武漢大學教授,國家教學名師,珞珈杰出學者。主要從事西方哲學、西方文化和基督教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已出版個人學術專著、演講錄、高校教材等2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