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與父親的奧德賽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75839
- 條形碼:9787208175839 ; 978-7-208-1758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與父親的奧德賽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古希臘英雄父子的傳奇史詩,交疊當代父子的平凡人生 ★ 當古典學教授的文學課堂,迎來數學家父親,細讀關于漂泊與回家的12110行史詩 ★ 他對父親遲來的認識,也是我們所有人對父親的理解與誤解 ★ 那漫長而曲折的旅程,終將抵達所有故事的終點 ★ 諾娜·巴拉基安優秀評論獎獲得者、美國當代古典學家丹尼爾·門德爾松的文學與人生 △貝利·吉福德非虛構獎短名單 △《科克斯書評》年度*佳回憶錄 △《新聞日報》年度圖書
與父親的奧德賽 內容簡介
門德爾松81歲的數學家父親去旁聽兒子給本科生開設的《奧德賽》研讀課,細讀關于“漂泊與回家”的12110行史詩,之后父子二人又一起參加《奧德賽》主題游輪旅行。在文本與空間的“奧德賽之旅”中,他得以一次又一次重新理解父親。《奧德賽》是英雄漂泊多年,歷盡千辛萬苦得以歸鄉的故事;也是稚子長大成人,在尋父過程中逐漸了解父親的故事。《與父親的奧德賽》則將《奧德賽》中古希臘英雄父子的傳奇史詩與當代父子的普通人生并置,在文本與現實的交疊中,兩對父子相互映照。時空交錯的回旋里,父、子與史詩的故事緩緩展開。
與父親的奧德賽 目錄
引子(敬祈神助)
特勒馬紀(教育)
1. 教育(父與子)
2. 情投意合(夫與妻)
故事(奇遇)
還鄉(回家)
發現(相認)
記號(標記)
致謝
授權致謝
譯后記
與父親的奧德賽 節選
數年前的一月某晚,父親問我,可否旁聽我的課程,就在那之后不久的春季學期,我要給大學本科生開一門《奧德賽》研讀課。父親是名退休的研究型科學家,那年八十一歲。當時我自以為知曉他這樣做的原因,我同意了。接下來的十六周里,父親會在兩地間每周往返一次:他仍與我母親住在長島近郊一棟樸素的錯層式宅子里,我在那兒長大;由此出發,他要來我任教的河畔校園,一所名為巴德的小型學院。每周五上午十點十分,他會坐在上這門課的大一新生之中,與大家一同討論這部古老的詩歌,一部描寫了漫長的旅途、持久的婚姻,探討了渴求還鄉之真意的史詩。那些學生多為十七八歲,年齡甚至不及父親的四分之一。 學期伊始正值隆冬,當時父親還沒有想方設法使我相信史詩的主人公奧德修斯,其實算不得“真正的”英雄(因為,他會說,這人是個騙子,他還對妻子不忠!),那會兒他正因天氣憂心不已:汽車擋風玻璃上積滿了雪,路面上落了霙,人行道結了冰。他害怕滑倒,父親說,他發元音還帶著成長于布朗克斯區的烙印,聽起來像“娃倒”。因為他害怕滑倒,我們會小心沿狹窄的柏油路走到教學樓里,那是一棟有意建得像萬豪酒店的磚樓,樣式中規中矩;又或穿過短短的走道前往校園盡頭那棟斜頂屋,每周有幾天,我會在此留宿。為避免在一天內花費六小時往返,他會在這屋子里過夜,睡在我充作書房的那間多余臥室里。他躺在一張用于日間小憩的窄床上,小時候我就睡這張床—待我到了與嬰兒床作別的年紀,父親親手為我打造了這張低矮的木床。如今,關于這張床,有件事唯有我與他知曉:它由一扇廉價的空心木門改造而來,父親為之添上四條結實的木腿,以角鐵固定,至今,其牢固程度仍與他五十年前初初組裝零件與木頭時無異。除非挪開床墊、露出底下的鑲板門,否則沒人會知道這個有趣的小秘密。那個春季學期,父親參加《奧德賽》研讀課時,就睡在這張床上。之后不久他患病,我與兄弟姐妹不得不開始像父親般照料他,焦慮地看著他時睡時醒,躺在各種巨大而復雜、根本無法稱之為“床”的奇怪機械裝置上,裝置起降時伴著吵鬧的嗡鳴,如起重機一般。但那都是后話了。 我有好幾處住所,父親過去一直覺得這事兒可逗了:這棟鄉村校園里的屋子;我兒子與他們母親居住的,位于新澤西的安逸老家,我會上那兒過小長假;我在紐約市的公寓,隨著時光流逝、人生版圖拓寬,我組建家庭,后又執掌教鞭,此處也就無異于搭火車旅行的經停站了。你總在路上,偶爾,掛電話前父親會這樣說,他講到“路上”這個詞時,我能想象出他稍顯困惑,搖了搖頭的模樣。因他人生大半時光都在同一棟房子里度過:就是我出生前一個月他搬進去的那棟,也是二○一二年一月某日他離開后再沒回去過的那棟,那天距他開始旁聽我的《奧德賽》研讀課,已過去了一年。 《奧德賽》研讀課從一月下旬持續至五月上旬。結課約一周后,我碰巧同身為古典學學者的朋友弗羅瑪通了電話,她是我研究生時期的導師,近來很愛聽我向她定期匯報爸爸在《奧德賽》研讀課上的進展。談話中,她提及幾年前曾搭乘的地中海游輪航線,名為“《奧德賽》巡禮”。你應該參加這個!弗羅瑪大聲說道。經過這一學期,你還給父親講解了《奧德賽》,怎么能錯過呢?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見:我給旅行代理人朋友發了郵件咨詢,一位干練的烏克蘭金發美人,名叫伊蓮娜。她立即以全大寫字母回復:“無論如何都別參加主題游輪旅行!”可弗羅瑪是我的老師,我還保留著服從她的習慣。次日上午,當我致電父親并告之與弗羅瑪的對話后,他含糊地哼哼幾聲道,我想想啊。 我們上網查閱游輪航線的網站。我陷在紐約公寓的沙發里,盯著筆記本電腦,這一周我也搭火車沿美國東北走廊來回奔波,此刻有些筋疲力盡。我能想象到父親坐在家中擁擠的辦公室里,那房間原為我與大哥安德魯共用的臥室:他打造的床鋪,簡單、低矮;從前那張樸素的橡木桌早已換成購自史泰博連鎖店的刨花板桌,光滑黑亮的桌面已被上方的計算機設備壓彎,包括臺式機、顯示器、筆記本電腦、打印機、掃描儀,還有一圈圈電纜、大堆接線,一閃一閃的光,讓屋里有種病房的氛圍。我們查到,游輪將沿著神話里英雄長達十年的曲折還鄉之路航行,特洛亞戰爭結束后他啟程回家,多次遭遇海難,與怪物纏斗,備受折磨。游輪會從特洛亞起航,此地位于現今的土耳其,并以伊薩基島為終點,這座希臘海域西部的小島,據傳即為伊塔卡,奧德修斯的家鄉。“《奧德賽》巡禮”是一條“富有教育意義”的游輪航線,雖我父親對任何被他視為“不必要的奢侈品”—諸如游輪旅行、觀光與度假—都嗤之以鼻,但他對教育有著虔誠的信仰。于是,幾周后的六月,我們登上游輪,不久前,我們還全身心沉浸在荷馬史詩之中呢。此次旅行為期十天,一天就代表奧德修斯漫長還鄉之旅的一年。 旅途中,我們幾乎欣賞到了先前期待的一切,那些光怪陸離、前所未見的風光,以及曾雄踞于此的各種古文明的遺跡。我們看到了特洛亞城,那在我們這些外行人眼里無異于讓調皮鬼踢了一腳的沙堡,傳說中的高墻堡壘如今只余幾列零散的石柱與巨石塊,與下方的大海茫然相對。我們在馬耳他附近的戈佐島上看到了新石器時代的巨石陣,此處亦有一方洞穴,傳說即為美麗的寧芙1卡呂普索之家。正是她將奧德修斯困在島上七年,并宣稱只要他肯為自己拋棄妻子,就將獲得永生,但奧德修斯拒絕了。我們見到幾列多立克柱式廟宇的石柱,優雅簡樸,因某些不得而知的原因未能完工,施工者為古典時代的希臘人,來自西西里島的塞杰斯塔—還鄉之旅即將抵達終點之際,就在西西里島上,奧德修斯的同伴違背誓言,吃下屬于太陽神許佩里昂的牛群,因而犯下大罪,盡數死去。我們游覽了那不勒斯附近坎帕尼亞海岸上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古人相信此乃亡靈之境哈得斯的入口—亦即奧德修斯歸途中另一處意外的經停點,但或許也并不那么意外,畢竟,繼續自己的生活之前,我們必須與死者清算舊賬。我們看到了胖乎乎的威尼斯堡壘,匍匐于干枯的伯羅奔尼撒草地上,仿佛蹲在歐石南上經過火焚的青蛙。這景觀位于希臘南部、荷馬故事里的皮洛斯附近,據詩人所述,皮洛斯城曾由一位仁慈但有些啰唆的老國王統治。此人名為涅斯托爾,曾在這小城中款待奧德修斯年輕的兒子,后者為打探父親音訊前來:兒子離家尋找失蹤的父親,《奧德賽》便如此開篇。我們自然也看到了大海,欣賞了它的多重面貌,時而如明鏡般光滑,時而如礪石般粗獷,某些時段看起來安全而開闊,其他時候卻又極為神秘莫測。有時,海水呈淺藍色,如此清澈,能一眼望見海底的海膽,這多刺的生物蓄勢待發,一碰就蜇人,宛如某些戰爭留下的水雷,而戰爭的起因與參戰者早已沒人記得;亦有時,海水是種如葡萄酒般深邃的紫色,我們稱之為紅色,而希臘人稱之為黑色。
與父親的奧德賽 作者簡介
丹尼爾·門德爾松(Daniel Mendelsohn,1960—),美國作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文學教授,普林斯頓大學古典學博士。 門德爾松精研古希臘文學,譯有《C. P. 卡瓦菲斯詩歌全集》(C. P. Cavafy: Complete Poems),著有《難以觸及的擁抱:欲望與身份之謎》(The Elusive Embrace: Desire and the Riddle of Identity)、《失落者:追尋六百萬中的六人》(The Lost: A Search for Six of Six Million)、《與父親的奧德賽》(An Odyssey: A Father, A Son, and An Epic)等著作;作品亦常見刊于《紐約客》《紐約書評》等雜志。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