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法國大革命:農民的抗爭與被忽略的歷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0266073
- 條形碼:9787540266073 ; 978-7-5402-6607-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法國大革命:農民的抗爭與被忽略的歷史 本書特色
★ 以農民的視角回望法國大革命,探究這場聲勢浩大的時代變革究竟為法國廣大平民帶來了什么
現在談及法國大革命,焦點仍集中在羅伯斯比爾、拿破侖、保爾·馬拉等名人或市民精英階層身上,卻忽略了這波時代浪潮中為自己的命運怒吼、抗爭的*廣大群體——農民。本書選擇以農民群體回顧這段歷史,走入底層百姓的生活,看他們如何在無盡的壓迫、擺弄與忽視中為時代帶來變革。
★拋開英雄光環,探究大歷史背景下底層個體的生存形態,看小人物如何掀起時代巨浪
法國大革命的本質是一場農民革命,歷史從來不是由某幾個英雄造就的,只有千千萬萬的人民才能推動歷史浪潮。本書在描寫歷史發展的同時,更深入時代大背景,探究發生在每個平民身上的故事,找出讓他們憤怒、起身、抗爭的原因,更展現了任何一個平凡人能在歷史洪流中爆發出何等磅礴力量。
★著名法國大革命專家新作,重新挖掘歷史真相
作者大衛·安德烈斯是世界知名法國大革命史研究專家,出版過多部相關著作,其作品資料翔實、視角獨到,本書是他在相關研究領域更新的著作。
法國大革命:農民的抗爭與被忽略的歷史 內容簡介
本書中,大衛·安德烈斯震撼發聲:是法國的農民階層讓1789年的大革命取得勝利,并捍衛了*終成果。
長期以來,人們談到這場革命時,眼中只有法國貴族、精英與市民階層,但事實上,農民階層的抗爭惠及的人群更廣、影響范圍更大。史學著作用更多篇幅來講述羅伯斯庇爾、丹頓、拿破侖的故事,卻忽略了這場革命中率先揭竿而起的法國農民,忽略了他們在拼死捍衛自己的政治權利與底層人民權益方面的積極作用。
這本書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充滿良知、勤奮踏實的鄉村世界,展現了身處這個世界的人們是如何奮力捍衛自己的生活,并為后代、為集體而努力的。
法國大革命:農民的抗爭與被忽略的歷史 目錄
前言
1 農民的世界
2 農民的聲音
3 危機與革命
4 失敗與背叛
5 墮入災難
6 叛國
7 戰爭、屠殺與恐懼
8 共和國與人民
9 屠戮與回擊
1 0 前進,回望
尾聲:*后一點兒總結
拓展閱讀
圖片來源
注釋
譯名對照表
法國大革命:農民的抗爭與被忽略的歷史 節選
**章 農民的世界
對現代人來說,在腦海中勾畫出幾百年前農民的生活場景非常困難。在許多觀察家看來,他們似乎只是個體成員之間毫無差異的群體,只有在作為被強行施加現代性的改革“原材料”時才顯眼一點兒。事實上,農民家庭和社會之所以讓人很難想象,原因正好相反:不同個人和集體生活在各有差別的法律、社會與經濟形態之中,隨著時間推移而產生的種種動蕩改變著他們的生活,而且他們不斷與永遠壓在身上的重擔努力而機智地斗爭。
想要在萬花筒般令人眼花繚亂的萬千組合中描繪出一個“典型”的農民形象,就實在太過狂妄了,但想談談他們之間的一些共性肯定是合理的。首先,人們無法單獨挑出某個個體,因為盡管男性在這個高度男權化的社會中占據法律意義上的主導地位,但女性也與他們一起組建并管理家庭,而所有活動都圍繞著家庭展開。男女雙方都將婚姻視為一項重要的經濟策略來追求,也都希望對方能為此做出貢獻——繼承的土地、存下來的積蓄、當作嫁妝的家庭資源。生活是危險的,而且往往短暫得異常殘酷,一個人能活到結婚年齡就已經算幸運了,因為誕生在貧困階層的孩子,至少有一半沒能活到結婚。
從表面上看,農民的生活就像是靜止的,可事實上這是一場和時間的持久斗爭。父母需要孩子來保障自己長遠未來的生活,可是每次懷孕都有生命危險,而且每個降生的后代都必須不斷和疾病與饑餓斗爭才能長大,直到他們可以靠勞動維持生活,才不再是家庭中絕對的經濟負擔。一些農村男孩可能會從鄉村牧師那里勉強學點兒什么,而女孩基本就從來不會受到教育,除非她們展現出了罕見的天賦。要不就是,男孩一到青春期就會被送去做農場雇工、牧牛人或農田工人,而女孩更多的則是從事類似的室內勞動。
這些青少年從十幾歲到二十出頭的日子是一場更激烈的競賽,他們得一邊等待天降遺產(如果他們家有任何土地的話),或者是從病弱的父母那里接手租約,一邊給自己存下一筆能起過渡作用的積蓄。這同樣是一場與自己飆升的荷爾蒙的賽跑,在實現經濟穩定之前,他們的婚姻根本無從談起。他們的平均結婚年齡接近三十歲,許多夫婦會帶著他們的**個孩子步入婚姻殿堂。老一輩的人總是希望這種結合對家族命運而言是一筆好買賣,而不僅僅是某場鄉村舞會后令人懊悔的意外結果,或者其他更糟糕的情況。
這樣一來,下一代建立自己的家庭,就像在洶涌的激流中植下一座小島,他們希望它能堅持足夠長的時間,好讓家族逐漸壯大。但事情往往不會這么順利,懷孕、事故和疾病都縮短了人的預期壽命,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通過二婚重組了家庭,這就將繼子、繼女和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們拋進了無可避免的分裂局面中,爭奪遺產的場景日益逼近。家庭和社會適應了這種生命周期的沖擊,就像他們不斷調整自己對季節輪替那種直接而無休止的依賴,就算其中的風險和災難一直如影隨形。
受過教育的改革者總是確信,農民可以通過受教育學會如何更好地耕種,但這種思想往往包含了一些對農民可獲得資源的想象,比如品質更好的種子、更多的肥料來源、新的作物品種,可這些對農民來說根本無法觸及。嚴峻的經濟問題讓許多農民不得不重復上幾代人做過的事情。在其他方面,這往往與當地的復雜狀況有所關聯。整個18世紀后期,王室政府推行了將“荒地”變為農田的政策,這在某些地區可行,但在另一些地區就可能受限于地主的權利,種植新作物還面臨著被額外征稅的風險,這讓農民花費的成本比獲得的收成還高。
與此同時,在當時的普遍條件下,即便是*先進的農業措施也不能抵御病蟲害的威脅,就像當今農業無法抵御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一樣。所有這些都可能摧毀個人自有田、整座村莊甚至整個地區。1788年7月13日,一場猛烈的冰雹嚴重毀壞了法國中部大片地區正要成熟的谷物,導致隨后的嚴冬糧食極度短缺,從而催生了轉年的革命。也難怪在面臨這種威脅時,還有些農民社群堅信上帝會拯救蒼生。教士們定期為豐收祈禱,敲響教堂的鐘以圖抵御雷暴也是當時的普遍做法。
農村人口不得不承受其生存環境帶來的所有現實壓力。一些人,也許歷經幾代人頗為走運的繁育和精明的經營,能夠實現階級的跨越,成為較為富裕的地主。有的則更進一步,用時間和金錢對教育遠期投資,使新一代躍升成中產階級,甚至某天能夠步入上流社會。但是,絕大多數農民永遠無法朝這個方向踏出**步。當時十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貧困中,雖然運氣不好也是部分原因,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落入窘境是因為整個社會的運作故意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法國大革命:農民的抗爭與被忽略的歷史 作者簡介
“知識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始于懷疑,終于信任,或者完全相反。哪種結果,我們都要感謝知識,也感謝真正貯藏知識的書籍,比如這套「里程碑文庫」。”——知名編劇、策劃人@鸚鵡史航 “中國近代史充分證明了放眼看世界的重要性。這套「里程碑文庫」就是一扇扇心靈的窗戶,當下我們最需要打開的就是心靈的窗戶。”——獨立學者@蕭三匝 “這是一部不落俗套的文明史,沒有程式化的編年紀事,只將人類最閃光的瞬間記錄在冊。”——作家、翻譯家@黃昱寧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