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畫?:先鋒藝術的腦科學原理:bridging the two cultures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7686727
- 條形碼:9787557686727 ; 978-7-5576-8672-7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畫?:先鋒藝術的腦科學原理:bridging the two cultures 本書特色
你是否覺得抽象畫—— 與涂鴉無異,不知所謂,甚至連標題也讓人看不懂。 你是否進一步思考過—— 抽象藝術為什么會成功? 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畫? 看懂抽象畫的人究竟看到了什么? 著名神經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坎德爾從大腦的角度告訴你答案: 美不僅存在于觀看者的眼中,也存在于觀看者大腦的前意識創造過程中。 ◎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畫 l 對抽象藝術缺乏了解,乃至存在誤解或偏見。 l 抽象畫激活大腦的方式與具象畫非常不同,而我們缺乏相關學習與訓練。 l 抽象藝術家所主張的:對視網膜的感官刺激,不過是點燃聯結性記憶的火花。 ◎為什么你要了解抽象畫 l 根據《藝術新聞》歷年發布的全球博物館及展覽觀眾人數調查報告:現當代藝術展的觀眾流量*da。而國內觀眾似乎更偏好經典繪畫展。抽象藝術在海外取得了成功,我們卻不知其為何及如何取得成功的。 l 抽象藝術家分離出復雜圖像的基本成分,不僅讓觀看者獲得不同以往的知覺和情緒感受,也是創造條件鼓勵自上而下的聯想,讓觀看者根據自己的經驗來補全繪畫。這是欣賞抽象藝術之所以艱難的原因,也是樂趣所在。學會欣賞抽象畫,我們不僅是學習一種看待藝術的新方式,也是以一種新方式看待我們自己以及這個世界。 ◎為什么建議你通過本書了解抽象畫 l 如果你是藝術愛好者可以了解審美背后大腦的運作機制,如果你是科學研究者可以知曉抽象藝術的探索過程,傾聽這場藝術與科學的對話,或許可以啟發新的藝術創意或科學想法。當然,如果你是普通讀者,更可以同時習得腦科學和抽象藝術的相關知識。 l 不同于以往藝術家或藝術評論家的著作,本書作者坎德爾是一位熱愛藝術的神經科學家,這給我們提供了認識藝術的新視角——科學視角。作者清晰的邏輯、簡明易懂的寫作更是帶給我們舒暢的閱讀體驗。 l 英文原書出版于2016年,得以引入腦科學研究的前沿成果,配以百余張彩色高清示意圖和藝術名作,我們在直觀感受每幅抽象畫的同時,也知道我們觀看時的所有反應是為何以及如何發生的。
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畫?:先鋒藝術的腦科學原理:bridging the two cultures 內容簡介
藝術與科學應該對話,但如何對話?諾貝爾獎得主、著名神經科學家埃里克·坎德爾以兩個領域共享的方法論——還原主義——為切入點,在藝術與科學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從科學的視角解釋了大腦如何對藝術品作出反應,又從歷史的視角展現了藝術如何受到科學的影響而不斷演進。還原主義方法是貫穿本書的關鍵詞,指通過研究復雜現象的基本成分及組織方式,來解釋這個現象。藝術家用以分離出形式、線條、色彩、光線等要素,則是為了讓人獲得與觀看復雜圖像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本書引入了腦科學研究的前沿成果,配以百余張彩色高清示意圖和藝術名作。通過閱讀本書,讀者不僅可以了解大腦的運作機制,而且可以打破對抽象藝術的誤解和偏見,學會更好地欣賞現當代藝術。
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畫?:先鋒藝術的腦科學原理:bridging the two cultures 目錄
譯者序 /001
**部分 兩種文化在紐約畫派相遇
導 言 /005
1 抽象畫派在紐約的興起 /011
第二部分 腦科學中的還原主義方法
2 以科學方法研究藝術知覺的肇始 /023
3 “觀看者的份額”的生物學機制:
藝術中的視知覺與自下而上的加工過程 /033
4 學習與記憶的生物學機制:
藝術中自上而下的加工過程 /049
第三部分 藝術中的還原主義方法
5 抽象藝術初興時的還原主義 /071
6 蒙德里安與具象畫的激進還原 /090
7 紐約畫派的代表人物 /100
8 大腦如何加工和感知抽象畫 /125
9 從具象走向色彩抽象 /136
10 色彩與大腦 /155
11 對光的聚焦 /169
12 還原主義對具象藝術的影響 /177
第四部分 抽象藝術與科學開始對話
13 為什么還原主義在藝術中取得了成功 /195
14 重返兩種文化 /205
注 釋 /208
參考文獻 /213
致 謝 /231
譯名對照表 /233
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畫?:先鋒藝術的腦科學原理:bridging the two cultures 節選
大腦如何加工和感知抽象畫 像肖像畫這樣的具象藝術能夠對我們造成深遠影響的原因,是我們大腦的視覺系統具有強大的自下而上的機制,用于處理場景、物體,特別是面孔和表情。此外,我們之所以會對奧斯卡·柯克西卡或埃貢·席勒等表現主義藝術家所刻畫的夸張面孔作出更強烈的反應,是因為較之于現實的面部特征,我們大腦中的面孔細胞傾向于對夸張的面部特征作出更強烈的反應。 那么,我們如何對抽象藝術作出反應呢?大腦中的什么機制使得我們能夠加工和感知那些圖像已經極度簡化(如果不至于消失)的畫作?顯而易見的一點是,抽象藝術的各種流派分離出了色彩、線條、形式和光線,從而間接地使我們更加清楚地意識到視覺通路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 恩斯特·克里斯的洞見推動了對藝術知覺所進行的很多現代研究,他認為我們每個人對某件藝術品的感知總是有所不同,因此觀看藝術品會涉及觀看者這一側的創造過程。正如我們在第3章所看到的,恩斯特·貢布里希通過關注光學逆問題,將克里斯關于藝術多義性的觀點應用于整個視覺世界。 我們每個人都從外部世界獲取不完整的信息,并以我們獨特的方式對信息進行補全。我們之所以能成功地通過反射光重構出三維圖像,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夠非常準確地重構,是因為我們的大腦不僅通過自下而上而且通過自上而下的視覺信息加工過程,提供了相應的情境信息。正如我們已經知道的,自下而上的信息由內置于視覺系統環路中的計算邏輯(比如識別面部的能力)提供,自上而下的信息則由認知加工過程(比如期望、注意和習得性聯結)提供。 托馬斯·奧爾布賴特和查爾斯·吉爾伯特*近在理解自上而下的加工過程,特別是在支撐它們的學習機制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在討論這些加工過程時,我們必須首先區分與自下而上的加工過程更為密切相關的感覺和與自上而下的加工過程更為密切相關的知覺。 感覺與知覺 感覺是刺激感覺器官(比如我們眼中的光感受器)而帶來的直接生物學后果。感官事件可以直接影響我們的行為,但這些事件缺少情境信息。我們已經知道,知覺將我們大腦從外部世界獲得的信息與基于早期經驗和假設檢驗而習得的知識進行結合。因此,與視覺相關聯的知覺,指的是將反射光與環境中的圖像相關聯的過程,知覺通過大腦而得以持久,并且在大腦賦予它意義、效用和價值時變得連貫起來。 知覺的關鍵元素是將一個特定的感官事件與其他圖像及其他信息源進行聯結。這些聯結提供了必要的情境,來解決所有感覺自帶的多義性(Albright 2015),也包括克里斯所指出的藝術品自帶的多義性。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用以下表述對感覺和知覺進行了區分:知覺與感覺的不同之處在于,知覺能從意識中調取更多的與引發感覺的對象相聯結的事實(James 1890)。 感覺和知覺之間的區別是視覺的核心問題(Albright 2015)。感覺是光學的,需要眼睛參與;知覺則是整合的,除了眼睛還需要大腦的其余部分參與(圖8.1)。 我們已經知道,學習和記憶的機制包含大腦中特異性的突觸連接增強。奧爾布賴特和吉爾伯特發現,自上而下的加工過程是關鍵計算的結果,其中腦細胞使用情境信息將傳入的感覺信息(例如來自藝術品的信息)轉換成一種內部表征或知覺到的對象(Albright 2015;Gilbert 2013b)。 大腦中什么區域的突觸連接增強會導致這種自上而下的加工過程?現在有大量證據表明,各種聯結的長期記憶的一個關鍵存儲位點是下顳葉皮層,這是一個與海馬體直接相連的區域(圖8.2),關于人物、地點和物體的外顯記憶在這里得到編碼。 下顳葉皮層代表了大腦視覺信息處理層級的頂點,我們已經知道它對于物體識別很重要,而物體識別又依賴于我們先前的聯結性記憶。由感覺神經元發送的自下而上的信號是對我們視野里的對象作出的反應,這些信號在下顳葉皮層得到加工,被處理成那些對象的表征,比如面孔小塊就位于此。通過增強表征每個對象的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我們會習得將一個對象與另一個對象聯結起來;這是通過間接通路完成的(圖8.2)。由此形成的聯結通過內側顳葉中的記憶結構得到鞏固,并存儲在下顳葉皮層中。 為了驗證這個觀點,奧爾布賴特與他的合作者訓練猴子將由無意義模式構成的成對視覺刺激進行聯結。當每只猴子正在學習這種聯結時,科學家會監測猴子下顳葉皮層中神經元的活動。他們發現,一開始,神經元對每個對象、每個視覺圖像都選擇性地作出反應。當猴子開始學習將兩種刺激進行聯結時,*初分別對兩種視覺圖像作出反應的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得到了增強。神經元中的這些變化是經典條件作用與新習得的聯結所產生的物理表現。以這種方式鞏固的記憶在一生中將為我們提供進一步的信息,我們會通過間接通路將這些信息與知覺到的對象進行聯結。 間接通路也可以通過工作記憶的內容——即來自前額葉皮層的反饋——得以激活,這個區域涉及工作記憶和執行功能。在正常情況下,視覺經驗源自直接和間接輸入下顳葉皮層的信息的組合。然而,我們有理由相信,作為習得性聯結的基礎,神經連接的變化不限于下顳葉皮層:它們反映了整個視覺系統——實際上是所有感覺系統——的普遍能力。 這一想法的證據部分來自學習過程中大腦活動的成像研究,這些研究揭示了,即使是在參與視覺加工早期階段的腦區,神經元活動也發生了變化。這一發現促使奧爾布賴特通過檢測內側顳葉皮層(它在視覺加工過程中處于中間位置)中神經元的響應特性來探索聯結性學習。事實上,他發現這一區域神經元的連接強度的變化類似于下顳葉皮層神經元的連接強度的變化。 阿魯密特·以賽與她的合作者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Mechelliet al. 2004;Fairhall and Ishai 2007)。當他們向志愿者展示面孔或房屋的真實圖像時,圖像激活了視覺皮層參與早期加工階段的區域。相比之下,當他們要求志愿者回憶面孔或房屋的圖像時,激活的是參與自上而下加工過程的兩個腦區:前額葉皮層和上頂葉皮層。前額葉皮層只對大腦可以歸入已知類別的具象圖像作出反應,比如面孔、房屋或貓——這些圖像都包含內容。上頂葉皮層用于操縱和重新安排工作記憶中的信息,它可以被任何視覺圖像激活。 這些結果表明,大腦中面孔和物體的感覺表征很大程度上是由早期視覺區中出現的自下而上過程介導的,而來自記憶存儲的圖像知覺很大程度上是由源于前額葉皮層的自上而下機制介導的(Mechelli et al. 2004)。 因此,當我們觀看一件藝術作品時,多個來源的信息與光線的輸入模式相互作用,讓我們對該作品形成知覺經驗。許多信息都是通過自下而上的加工過程傳遞給大腦的,但重要的信息也會從我們對視覺世界過往經驗的記憶中補充進來。對其他藝術品的經驗記憶使我們能夠對視網膜上映像的成因、類別、意義、效用和價值作出推斷。 總而言之,我們通常可以準確地解決視網膜映像的多義性問題,因為我們的大腦提供了情境。從廣義上講,情境由各種其他信息組成:一是視網膜映像中存在的其他信息;二是大腦計算器內置的那些信息,比如對面孔的加工得到的信息;三是從包括藝術在內的這個世界的過往經驗中學到的東西。 早在1644年,勒內·笛卡爾就認為,源自眼睛的視覺信號和源自記憶的視覺信號都是通過將信息轉換到一個共同的大腦結構上來產生體驗的。*近,這種想法得到了功能性腦成像研究的支持。在研究中,實驗者要求志愿者想象特定的視覺刺激,或者接受訓練,憑借與另一圖像的聯結來回憶一幅圖像。這些研究記錄了參與低級和中級視覺加工的不同腦區的活動模式。 類似地,參與研究的志愿者下顳葉皮層活動的電生理學記錄顯示:它們對圖像的反應強烈。抽象藝術就像之前的印象主義藝術一樣,依賴于下述假定:簡單又粗略描繪的特征足以誘發知覺體驗,然后由觀看者充分地補全信息。來自腦研究的證據表明,這種知覺補全是通過將高度特異性的自上而下的信號投射到視覺皮層中發生的。 因此,抽象藝術家所主張的、抽象藝術本身所證明的是:印象——對視網膜的感官刺激——不過是點燃聯結性記憶的火花。抽象畫家并不試圖提供圖畫細節,而是創造條件讓觀眾能夠根據自己的獨特經驗來補全圖畫。據傳,在觀看透納所畫的日落場景時,一位年輕女士評論道:“我從來沒有看到過那樣的日落場景,透納先生。”透納回答說:“難道你不希望你能看到嗎,夫人?” 許多觀眾從抽象藝術中獲得的樂趣就是詹姆斯所說的“對新事物成功同化”的例證,即通過與熟悉的事物進行聯結,對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事物形成連貫的知覺經驗(James 1890)。我想進一步說明的是,對新事物的同化——自上而下加工過程的參與作為觀看者對圖像進行創造性重構的一部分——本質上是令人愉快的,因為它刺激了我們的創造性自我,并且有助于許多觀看者在面對特定的抽象藝術作品時獲得積極體驗。
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畫?:先鋒藝術的腦科學原理:bridging the two cultures 作者簡介
著者:埃里克·坎德爾(Eric R. Kandel),1929年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1952年本科畢業于哈佛大學歷史與文學專業,1956年在紐約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目前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他一生致力于神經科學的前沿研究,因在記憶存儲的神經機制研究中作出重大貢獻,于2000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譯者:喻柏雅,科普作者,作品見于《讀庫》《南方周末》《新京報》等;譯有埃里克·坎德爾的系列作品,已經出版的有《追尋記憶的痕跡:新心智科學的開創歷程》與本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