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佛教史六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0164
- 條形碼:9787100210164 ; 978-7-100-21016-4
- 裝幀:10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佛教史六講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專院校師生佛教傳入中國已近2000年,早已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至于我們在日常中很難察覺佛教原本來自印度。佛教的原初形態是什么樣的?它的內容有著怎樣的獨特性和吸引力讓它在印度文明脫穎而出?它又是如何擴散成為世界性宗教?一般人很難簡明清楚地說明這些問題。王邦維先生憑借其深厚的學術積累,深入淺出地講述了早期佛教的發展歷史,佛教義理基本內容,佛教組織的發展分化,以及佛教從印度向亞洲各地傳播的過程。本書短小精悍,言簡意賅,囊括了佛教早期歷史的主要內容,是了解佛教的入門佳作。
佛教史六講 內容簡介
佛教是當今一個世界性的宗教。本書力圖用盡量明白易懂的語言,以講故事的形式,對佛教從產生到現在,前后二千多年的歷史做一簡要但較為全面的敘述。本書的關注重點是佛教產生以來至傳播到亞洲各國的早期時段,從佛教的創立開始講起,特別注重部派佛教時期的分化。同時本書兼顧中國歷史,著重討論了以及對中國影響至深的大乘佛教的產生,以及以中國為中轉站,佛教在東亞其他地區的流傳。在講述歷史的同時,本書也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早期佛教的義理。
佛教史六講 目錄
小引
**講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從迦毗羅衛到鹿野苑
第二講 早期佛教:教義、制度與經典
第三講 佛教的分裂與廣泛傳播
第四講 大乘佛教:空宗和有宗
第五講 由盛而衰:佛教在印度的結束
第六講 佛教傳到亞洲各國
后記
佛教史六講 節選
釋迦牟尼有了**批五位弟子以后,陸續入教的還有迦尸城的富家弟子耶舍。耶舍帶來五十四位信徒。接著是迦葉兄弟三人,也帶來五百人。另外還有舍利弗、大目犍連等人。于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和信徒日漸多了起來。他為弟子們說法,弟子們也聽從他的指導。這些出家的信徒們形成一個宗教團體,印度語言稱作“僧伽”。我們中國把出家的佛教徒稱作“僧人”,“僧人”中的“僧”字,就是從這里來的。 到了這個時候,佛教徒們常說的佛教“三寶”,即:佛——釋迦牟尼本人,法——釋迦牟尼所宣傳的教法,僧——佛教的團體,都全部具備,佛教也就算完全建立了起來。用佛教的說法,這稱作“三寶具足”。 釋迦牟尼正式創立佛教后,便帶著他的主要弟子,在北印度一帶行游,行游中宣傳佛教的教義。他三十五歲成道,活到八十歲,其間親自傳教的時間有四十五年。佛經中講,他說服了摩揭陀國的瓶沙王信仰佛教,成為他的好朋友。瓶沙王的兒子阿阇世弒父自立后,開始時反對釋迦牟尼,可是后來也信奉了佛教。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跋蹉國的優填王,也都是釋迦牟尼的好朋友,支持佛教,對佛教都很友好。 當時的商人,勢力很大,釋迦牟尼從他們那里也得到很多支持。傳說拘薩羅國有一位有名的富商,人稱給孤獨長者。給孤獨長者也是釋迦牟尼的追隨者,信仰佛教。拘薩羅國的首都稱作舍衛城,他打算在舍衛城買下一座園林送給釋迦牟尼。園林選好了,園林的主人名叫祗陀,卻不肯出賣。祗陀是拘薩羅國王的太子,他提出條件,要給孤獨長者用金子鋪滿整個園子,他才出賣。給孤獨長者立刻取來金子,鋪在地上。金子鋪到了一半的地面,太子被感動了,把園子的土地賣給了給孤獨,園子里所有的樹木,則作為他自己的禮物,奉獻給了釋迦牟尼。于是人們就把兩個人的名字合起來,稱這座園林為“祗樹給孤獨園”,簡稱“祗園”。佛經中講,釋迦牟尼經常住在祗園,很多故事也發生在祗園。祗園后來也成為佛教有名的圣地。在家信教的人,佛教稱為“居士”。居士中很多是富有的商人,釋迦牟尼在世時以及去世后,他們在經濟上都給了佛教很大的支持。 釋迦牟尼新建立的佛教,在思想理論上與傳統的婆羅門教完全不同。佛教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釋迦牟尼的弟子中各個種姓的人都有。傳說他有十位大弟子,其中一位名叫優波離,出身是剃頭匠,這在印度屬于很低級的種姓。弟子中還有妓女,也有獵人,也有改邪歸正的強盜,等等。釋迦牟尼曾經打比喻說:河流在進入大海以前,各有自己的名字,一進入大海,就沒有區別了。不同種姓的人信仰了佛教,只要進入了僧伽,也和這一樣。因此,佛教受到中下層群眾普遍的歡迎,得到了他們的支持。 釋迦牟尼還同意了女子出家。佛經中的故事講,釋迦牟尼的姨母瞿曇彌,也就是釋迦牟尼的繼母,當年釋迦牟尼母親去世后,曾經撫養他長大,向他提出了出家加入佛教的要求,希望出家追隨他。釋迦牟尼開始不答應,他姨母便苦苦請求。他的弟子,也是他的堂弟阿難也幫著求情,他只好同意了。可是他又感慨地說:佛教在世上本來可以興盛一千年,這樣一來,就只有五百年了。這樣看來,釋迦牟尼*初有些輕視婦女。這也不奇怪,古代社會,婦女的地位一般都比男子低,但婦女們很多也有自己的宗教追求,能夠與男性一樣地出家,在當時也算是前所未有的事。 佛教中出家的男子叫作“比丘”,女子叫作“比丘尼”,二者一個意思,都是“乞討為生的人”。在中國,女子被稱為“姑”,后來有人在比丘尼后面加上一個“姑”宇,比丘尼往往也被稱作“尼姑”。不過,“尼姑”一名顯得比較輕佻,今天如果尊重出家的女性僧人,*好不要使用。 釋迦牟尼后來回過一次家鄉,他的妻子耶輸陀羅、兒子羅喉羅和其他許多親友也都跟著他出了家。 在釋迦牟尼傳教的45年間,他主要的活動地點是在摩揭陀國和拘薩羅國。他常住的地方,像摩揭陀國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和拘薩羅國舍衛城的祗園精舍,遺址至今還在,今天也都是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 到了八十歲那年,釋迦牟尼從北印度的吠舍離城出發,來到一處叫作拘尸那揭羅的地方。他在路上吃了人家供獻的食物,這種食物有的人說是豬肉,有的人又說是一種與豬肉同名的蘑菇。總之,釋迦牟尼吃了這種食物后,就生了病。他的病越來越重,但仍堅持出去傳教。一天,他走到拘尸那揭羅城外的兩棵娑羅樹下,再也支持不住了。*后,他躺臥在地上,溘然辭世。 釋迦牟尼的去世,佛教徒稱為“涅槃”。涅槃是個譯音詞,意譯為“滅度”或者“寂滅”。在佛教徒看來,釋迦牟尼的涅槃和他的得道一樣,都是了不起的大事。他們認為,釋迦牟尼的涅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去世,而是通過修行,*后達到的一種*高的宗教境界。為此釋迦牟尼樹立了一個榜樣,后來的佛教徒們,如果遵循釋迦牟尼的教導,精進修行,*終也有可能達到涅槃的境界。只有達到涅粲的境界,才能斷滅一切生死根源,消除所有的痛苦煩惱,脫離輪回,得到徹底的解脫。 我們今天在一些寺廟里,有時能看見“臥佛”的塑像,那就是釋迦牟尼涅槃時的形象。他側身而臥,右手支頤,瞑然閉目,自在安詳。當然,這樣的形象是后來雕塑家們根據佛經中的描述而塑造出來的。釋迦牟尼在世時和去世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并沒有人為他塑過像。早期佛教也沒有塑像的做法。
佛教史六講 作者簡介
王邦維,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學東語系、東方學系、東方學研究院、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外國語學院。主要從事梵語及漢語佛教文獻、佛教文學、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關系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自1984年起在國內以及德國、法國、印度、日本、瑞典、愛沙尼亞、尼泊爾、美國、荷蘭、丹麥出版各類學術著作并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