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閑情偶寄(精編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778075
- 條形碼:9787553778075 ; 978-7-5537-7807-5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閑情偶寄(精編本) 本書特色
國學大書院 全新升級軟精裝鎖線裝訂精編本! 精心增補勘校,注釋簡明、譯文詳實,輕松讀透關于古代生活藝術的奇書。 用心體會,細致觀察,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參透生活的諸多方面,觀雪、賞花、品茗……生活之美盡在其中! 1.全書趣味新穎,言詞簡明雋永,堪稱"中國古代生活美學之典范"。 2.本書無論是器物的設計、家具的陳列還是植物的賞玩之法,都記錄得詳實全面、徹底。 3.我們應當像李漁一樣有趣,品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閑情偶寄(精編本) 內容簡介
本書共包括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八個部分,涉及生活中妝飾打扮、園林建筑、家具古玩、飲食烹調、養花種植、醫療養生等諸多方面。該書表現了作者高雅的生活審美與獨到意趣,堪稱“中國古代生活美學典范”,具有極強的實用價值。
閑情偶寄(精編本) 目錄
選劇**/ 14
變調第二/ 18
授曲第三/ 26
教白第四/ 36
脫套第五/ 41
居室部
房舍**/ 49
窗欄第二/ 59
墻壁第三/ 70
聯匾第四/ 77
山石第五/ 84
器玩部
器玩部
制度**/ 92
位置第二/ 124
飲饌部
飲饌部
蔬食**/ 129
飲饌部
蔬食**/ 129
谷食第二/ 138
肉食第三/ 145
種植部
木本**/ 160
藤本第二/ 179
草本第三/ 185
眾卉第四/ 198
竹木第五/ 203
頤養部
行樂**/ 212
止憂第二/ 240
調飲啜第三/ 243
調飲啜第三/ 243
卻病第五/ 251
療病第六/ 254
閑情偶寄(精編本) 節選
爐?? 瓶 ※ 原文 爐瓶之制,其法備于古人,后世無容蛇足。但護持襯貼之具,不妨意為增減。 如香爐既設,則鍬箸隨之,鍬以撥灰,箸以舉火,二物均不可少。箸之長短,視爐之 高卑,欲其相稱,此理易明,人盡知之;若鍬之方圓,須視爐之曲直,使勿相左,此 理亦易明,而為世人所忽。入炭之后,爐灰高下不齊,故用鍬作準以平之,鍬方則灰 方,鍬圓則灰圓,若使近邊之地爐直而鍬曲,或爐曲而鍬直,則兩不相能,止平其中 而不能平其外矣,須用相體裁衣之法,配而用之。然以銅鍬壓灰,究難齊截,且非一 鍬二鍬可了。此非僮仆之事,皆必主人自為之者。 予性*懶,故每事必籌躲懶之法,嘗制一木印印灰,一印可代數十鍬之用。初 不過為省繁惜勞計耳,詎料制成之后,非止省力,且極美觀,同志相傳,遂以為一定 不移之法。 譬如爐體屬圓,則仿其尺寸,鏇一圓板為印,與爐相若,不爽纖毫,上置一柄, 以便手持。但宜稍虛其中,以作內昂外低之勢,若食物之饅首然。方者亦如是法。加 炭之后,先以箸平其灰,后用此板一壓,則居中與四面皆平,非止同于刀削,且能與 鏡比光,共油爭滑,是自有香灰以來,未嘗現此嬌面者也。既光且滑,可謂極精,予 顧而思之,猶曰盡美矣,未盡善也,乃命梓人鏤之。凡于著灰一面,或作老梅數莖, 20180801-閑情偶寄-可印刷.indd 108 2018/8/1 下午10:48 閑情偶寄 器玩部 109 或為菊花一朵,或刻五言一絕,或雕八卦全形,只須舉手一按,現出無數離奇,使人 巧天工,兩擅其絕,是自有香爐以來,未嘗開此生面者也。湖上笠翁實有裨于風雅, 非僭詞也。請名此物為“笠翁香印”。 方之眉公諸制,物以人名者,孰高孰下,誰實誰虛,海內自有定評,非予所敢饒舌。 用此物者,*宜神速,隨按隨起,勿遲瞬息,稍一逗留,則氣閉火息矣。雕成之后, 必加油漆,始不沾灰。 焚香必需之物,香鍬香箸之外,復有貯香之盒,與插鍬箸之瓶之數物者,皆香 與爐之股肱手足,不可或無者也。然此外更有一物,勢在必需,人或知之而多不設, 當為補入清供。夫以箸撥灰,不能免于狼藉,爐肩鼎耳之上,往往蒙塵,必得一物掃 除之。此物不須特制,竟用蓬頭小筆一枝,但精其管,使與濡墨者有別,與鍬箸二物 同插一瓶,以便次第取用,名曰“香帚”。 至于爐有底蓋,舊制皆然,其所以用此者,亦非無故。蓋以覆灰,使風起不致飛揚; 底即座也,用以隔手,使移動之時,執此為柄,以防手汗沾爐,使之有跡,皆有為而 設者也。然用底時多,用蓋時少。何也?香爐閉之一室,刻刻焚香,無時可閉;無風 則灰不自揚,即使有風,亦有窗簾所隔,未有閉熄有用之火,而防未心果至之風者也。 是爐蓋實為贅瘤,盡可不設。而予則又有說焉:爐蓋有時而需,但前人制法未善,遂 覺有用為無用耳。蓋以御風,固也。獨不思爐不貯火,則非特蓋可不用,并爐亦可不 設;如其必欲置火,則蓋之火熄,用蓋何為? 予嘗于花晨月夕及暑夜納涼,或登*高之臺,或居極敞之地,往往攜爐自隨, 風起灰揚,御之無策,始覺前人呆笨,制物而不善區畫之,遂使貽患及今也。同是一 蓋,何不于頂上穴一大孔,使之通氣,無風置之高閣,一見風起,則取而覆之,風不 得入,灰不致揚,而香氣自下而升,未嘗少阻,其制不亦善乎?止將原有之物,加以 舉手之勞,即可變無益為有裨。昔人點鐵成金,所點者不必是鐵,所成者亦未必皆金, 但能使不值錢者變而值錢,即是神仙妙術矣。此爐制也。
閑情偶寄(精編本) 作者簡介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后改名漁,字笠鴻,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蘭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自幼聰穎,素有才子之譽,世稱“李十郎”,曾家設戲班,至各地演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戲曲創作、演出經驗,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戲劇理論體系,被后世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是休閑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一生著述豐富,著有《笠翁十種曲》(含《風箏誤》)、《無聲戲》(又名《連城璧》)《十二樓》《閑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萬字。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