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考古專題六講新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43825
- 條形碼:9787108043825 ; 978-7-108-04382-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考古專題六講新版 本書特色
張光直先生轟動中國考古學界的系列演講記錄。從中國考古材料出發,融合中西考古學方法,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特點與價值作出的公允裁斷。
考古專題六講新版 內容簡介
本書根據1984年初秋作者在北京大學考古系的九次演講記錄整理而成,內容集中于宏觀性探討中國考古與一般性問題的關聯。是80年代國內*為流行的考古學讀物之一。此次再版,還收錄了他去世前后發表的三篇文章,集中表現他晚年對中國文明起源問題的認識和反思。對想了解什么是“考古學”,以及考古學對史學研究有何助益的年青讀者來說,本書不失為*簡要而又富啟發性的讀物。
考古專題六講新版 目錄
前言
**講 中國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
第二講 從世界古代史常用模式看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
第三講 泛論考古學
第四講 考古分類
第五講 談聚落形態考古
第六講 三代社會的幾點特征——從聯系關系看事物本質兩例
附錄
論“中國文明的起源”
《古代中國考古學》中文版自序
二十世紀后半的中國考古學
新版贅言 陳星燦
考古專題六講新版 節選
論“中國文明的起源” 給文明下定義至少有兩條入手途徑。**條是先決定文明這個概念之下包括什么具體的成分, 然后再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中找尋這些成分在哪一個段落中出現。如果找到,便知道文明在中國是在什么時候、哪一個階段出現的。這樣即使不能解決文明的起源問題,至少可以知道從何處何時來出發從事這個問題的研討。先決定這個概念所包括的成分,一般是自社會科學通論的著作中去采取的:在中國一般采自所謂經典著作,即公認為真理的著作,如摩爾根的《古代社會》。這本書把人類社會進化史分為三個大段,即野蠻(Savagery,又譯為蒙昧)、半開化(Barbarism,或譯為野蠻)和文明(Civilization)。每一個階段都有很精確詳細的定義;摩爾根氏對“文明”的定義是:“這一時代,如前所述,以聲音字母之使用以及文字記錄之制作而開始。”自摩爾根以后,把“文明”的定義加以擴充和定規化的企圖是很多的。*近討論中國文明起源的學者也采取這種界說的方式,把“文明”的內容規定清楚,然后到考古資料中去尋找。如鄒衡分析“文明”的標志是:文字、鑄造和使用青銅器、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從龍山文化到二里頭文化已經發生了質變。例如二里頭文化中成組宮殿群建筑的出現和都城的形成、青銅器中禮樂兵器的產生、文字的發明等等。這些又都是商周文明所共有的。龍山文化中沒有這些因素,說明當時尚未跨入中國古代文明的門檻;二里頭文化有了這些因素,說明已同商周文明直接掛鉤。這樣,我們就在考古材料中找到了中國文明的源頭,這就是二里頭文化即夏文明。”李先登的看法也與這相同,他也“認為中國古代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主要標志是文字、青銅禮器與城市”。 另外一個給文明下定義的途徑是從個別區域具體史料與具體史實的分期出發。上面所說的先將“文明”的內容列舉出來的方式,需要做這樣一個假定,就是在每一個區域史里面,如果有文明這個階段出現,就一定有這些成分的出現,但這個假定從實際上說是不能成立的,就用中國文明的三個必要成分來說吧:文字、青銅器和城市是不是所有的“文明”都有的成分呢?中國有,兩河流域有,但中美的古代文明沒有青銅器,南美的古代文明沒有文字。是不是這樣說來中美與南美古代文化史上都沒有“文明”這一個階段呢?取這樣的觀點便是說,在人類社會文明演進史上,有的地區(尤其是先經過研究的地區)比較重要,它的成分便應當做文明定義的標準。因為如果不是如此,如果用中美、南美的文化史當做文明界說的標準,那么中國與兩河流域的發展便不盡合它們的標準,豈不是反過來表明中國與兩河流域的文化史中沒有文明這一個階段嗎?我相信我們不妨將每個地區的文化社會發展史個別看待,檢討它的發展過程經過什么樣的程序,在這個過程中有幾次飛躍性或質變性的變化,然后根據這個歷史本身內部所呈現的變化把它分為若干階段或時期。這里面發展程度較高的一個階段或時期也許便相當于我們觀念中所謂“文明”。但這是要在比較了許多地區的發展分期以后才能決定的。我們分析了全世界許多地區的文化社會史以后,把它們發達程度*高的一段來比較綜合。如果它們之間有許多基本上的類似性,也許我們可以達到一個真正有普遍性、有世界性的“文明”的新的定義。 從這種觀點看中國文明起源問題,我們很客觀地要采取第二種途徑,即先將中國古代文化社會史作一番客觀的分析,看看應該分成哪些階段,再看看到哪一個階段我們可以談到“文明”的出現。這樣做法所獲得的結果也許和走**條途徑所獲得的結果是相同的。但這樣做法所得到的“文明”階段是客觀產生的,不代表先入為主的成見。 節選于《論中國文明的起源》,收于《考古學專題六講》,140-142頁
考古專題六講新版 作者簡介
張光直(1931—2001) 當代華裔考古人類學家。祖籍臺灣,自稱“番薯人”。50年代在臺灣大學讀人類學,師從李濟先生。后負笈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研究生院畢業。先后擔任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臺灣中研院副院長。美國科學院及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臺灣中研院院士。 張光直一生致力于中國考古學與考古學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通過一系列有影響的專著(《古代中國考古學》等)和大量學術論文,把自己祖國古代文明的豐富考古材料介紹給英語世界,更倡導以世界性的眼光來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力求通過中國文明進程和發展模式的建立,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科學理論的內涵做出原創性的貢獻。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