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學地理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83386
- 條形碼:9787100083386 ; 978-7-100-08338-6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學地理學研究 內容簡介
“文學地理學”既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又是一個獨立的學科。打破“以時間為順序來考察文學發展歷史”的傳統研究方法,提供“以地域為分界研究文學演變特點”的全新視角。本書由12個章節4個附錄構成,主要講述了“文學家的地理分布”和“文學的地域性”及與其相關的內容。12章節劃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是宏觀研究;中篇是兩河流域民歌比較;下篇是嶺南文學地理。作者是湖北赤壁人,廣州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文學地理學學會籌委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本書是作者幾十年從事文學地理學研究的結晶。
文學地理學研究 目錄
上篇 宏觀研究
**章 建設與文學史學雙峰并峙的文學地理學
一、文學地理學的研究歷史與現狀
二、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三、文學地理學的研究意義與目標
第二章 文學地理學的幾個理論問題
一、文學的時代性與地域性
二、全球一體化背景下的文學的地域性
三、國家統一背景下的文學的地域性
四、中國文學的南北之別與東西之別
五、文學與地理環境的互動關系
六、文學家的靜態分布與動態分布
七、文學土族與文學庶族之關系
第三章 中國歷代文學家的地理分布
一、中國歷代文學家的地理分布格局
二、中國歷代文學家的地理分布重心
三、中國歷代文學家的分布成因與分布規律
四、文學家的地理分布與文學的地域性之關系
第四章 氣候與文學之關系
一、“氣候的影響是一切影響中*強有力的影響”
二、氣候影響文學的另一種形式
三、氣候的差異影響到文學家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
四、氣候影響到文學家的氣質與作品的風格
五、氣候(物候)的變化觸發文學家的生命意識
六、氣候的地域差異導致文學景觀的地域差異
第五章 文學景觀的定義、類型與價值
一、“文學景觀”的定義與類型
二、從名人故里之爭看文學景觀的經濟價值
三、文學景觀的經濟價值源于其文學價值
……
中篇 兩河流域民歌之比較
下篇 嶺南文學地理
附錄
后記
文學地理學研究 節選
《文學地理學研究》: 四、中國文學的南北之別與東西之別 文學的地域差別是一個客觀存在。這種差別是多種多樣的,大而言之,有南北之別和東西之別,小而言之,則有南與北、東與西內部的更多差別。長期以來,人們比較容易像唐代的魏徵那樣,只看到文學的南北之別,而看不到它的東西之別。這是因為人們對于中國文化,往往只看到它的南北之別,而看不到它的東西之別。我國自東漢以來的多次的分裂和統一,都是以南北的分治和融合為標志的,由于政治因素的作用,使得中國文化的南北之別有時候大于東西之別。這可能就是人們在討論中國文化的地域差別時,往往多提南北之別而少提東西之別的原因。但是,東西之別同樣是一個客觀存在,作為學術研究,如果只注意南北之別而不注意東西之別,那么文化上的許多問題,也是難以解釋清楚的。 青年學者李浩指出,中國文化的東西之別實際上早于南北之別。“按照傳統的中原文化本位論,中國文化是從黃河中下游地區向四方輻射,夏商周三代,夏商在山東,周則崛起于關中。”周與商的對峙和沖突,就是東西之間的一種對峙和沖突。及至“戰國時代七雄爭霸,其中秦是從關隴發展起來的,楚以南方的荊楚為大本營,其他五國的勢力都在山東,故關中與山東形成長期的軍事沖突與文明對峙。一直到漢代,建都關中與山東之爭論,山東與山西人才類型之區別,說明東西區分仍有極重要的意義。而此時從整體上講,江南仍沒有進入全面開發期,故東西之分仍優先于南北之分”。李浩認為,即便東晉以來,南北之別日顯重要,但仍不能以南北之“北”簡單地替代原來東西的概念。一直到唐代,南、北與東西是三足鼎立而非兩極對峙。中國的政治軸心與文化軸心是首先沿著東西的軸線移動,然后又沿著南北的軸線變化,故山東、關中與江南就構成了坐標軸上的三個參數,而不是一條直線上的兩個點,三個軸心各自的引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動態三角形,使文化網絡間充滿張力。其中的地域差異與文化差異亦既有南北差別也有東西差別。李浩的這個認識是符合事實的。 事實上,由于我國地域非常遼闊,地形地貌非常復雜,地理環境多種多樣,各地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水平又極不平衡,即以南北或東西而論,其內部的差別也是不小的。例如齊魯文化,本是北方文化圈中的一種地域文化,粗看起來是一種品質,細看起來就不難發現,齊文化和魯文化其實并不一樣。齊文化具有濱海工商文化的特點,魯文化則是一種典型的內陸型農耕文化。所以討論文化的地域差別,無論是停留在南北這個層面,還是東西這個層面,都嫌籠統。李浩又指出:“北方區域中的關中、隴右、三晉、河洛、燕趙、齊魯,南方區域中的荊楚、吳越、巴蜀、嶺南等文化圈,其間固有相同一致處,但彼此的差別以及這種差別對文學的細微深入影響,在文學史研究中涉獵很少。以隋唐文學研究而言,討論南北文學的差別和統一固有價值,如能同時兼顧東西的對峙與緩和,并進一步深入到江南、關東、關西、代北等不同區域中,探討其與文學演化的關系,將更有意義。”李浩的這個認識也是正確的。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司馬遷和班固在寫作《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地理志》的時候,就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司馬遷在講到我國境內各主要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與物產、民風之差別的時候,并沒有把這種差別簡單化為東西之別或南北之別。班固在講到各地的自然地理環境與民風、民歌之差別時,也沒有把這種差別簡單化為東西之別或南北之別。*早把中國文學的地域之別簡單化為南北之別的當是魏征。他的《隋書·文學傳序》就是把“江左”的文學和“河朔”的文學放在一塊兒進行比較的。這是由于自東晉至隋初,南北政權對峙了近三百年,在他寫這篇序的時候,南北的完全統一還不到五十年。在那個時候,中國文學的地域差別主要表現為南北之別,而不是東西之別,他這樣做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我們現在研究中國文學的地域性,還是停留在魏征的這個認識水平上,只顧南北之別而不顧東西之別,那就沒有多少理由可講了。 ……
文學地理學研究 作者簡介
曾大興,1958年生,湖北赤壁人,廣州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文學地理學學會籌委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詞學與文學地理學研究。詞學著作主要有《柳永和他的詞》(1990)、《詞學的星空》(2009)、《20世紀詞學名家研究》(2011)等;文學地理學著作主要有《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1995)、《英雄崇拜與美人崇拜》(1999)、《文學地理學研究》(2012)等。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