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人生小紀:與李澤厚的虛擬對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49785
- 條形碼:9787305249785 ; 978-7-305-2497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生小紀:與李澤厚的虛擬對話 本書特色
李澤厚生前唯一審訂并作序的“對話體學術傳記” 對拒絕寫自傳的我來說,這本書材料真實、敘述清楚、內容寬泛,也有重點,是可以作為我的學術傳記來閱看的。——李澤厚 【封底語】 概括說來,我先后寫了“思想史三論”“美學三書”“哲學三綱要”“倫理學三說”,加上《論語今讀》,當然還有“康德書”和對談等,“4×3+3=15”。多乎哉,不多也;少乎哉,亦不少。如此人生,而已而已。我的哲學簡單用一句話說,就是要以“人活著”(中國傳統的“生生”)來替代或超越西方傳統的“Being”。對我的東西的現在,我很悲觀;但對將來,我非常放心。 我一方面強調要繼承啟蒙,反對假“儒教”“國學”和各種反理性主義的理論學說之名來“蒙啟”;另一方面我也強調要超越啟蒙,主張以中國文化傳統(如“情本體”),來糾正啟蒙在根本理論和現實實踐中的諸多缺失,以走出一條具有普世意義的中國自己的路。 我一生談不上“中庸之道”,也不算是進取的“狂者”,*多不過是“有所不為”的“狷者”。我嘗自省,這一生也算溫良恭儉,以讓為先,兢兢業(yè)業(yè),直道而行;雖缺點很多,但從不敢心存不良,惹是生非。只由于性格孤僻,不好交往,便得罪了不少人。 富貴非吾愿,聲名不可期,只有堅守自己的信念,沉默而頑強地走自己認為應該走的路。關鍵確乎在于“沉默而頑強”:蓋非“沉默”無足以保身全生,非“頑強”不可以韌性持久。是以黃卷青燈,敢辭辛苦?任人責罵,我自怡然。我繼續(xù)走我自己的路。 我從來不是要人幫忙解悶的人。我愿學魯迅,死后還有人咒罵。 ——李澤厚
人生小紀:與李澤厚的虛擬對話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以對話體編寫的李澤厚學術傳記。全書分為五編四十節(jié),共32萬字,其內容全部源自李澤厚的論著,并經編撰者重組、拼接、整理而成。編撰者馬群林先生采用答問體形式,以親切自然、可讀性強的文字,囊括了李澤厚一生的學思之路。閱讀此書,讀者不僅可以了解作為思想家的李澤厚,包括其眾多的哲學、美學、思想史、倫理學的基本觀點和主張,還能更加生動立體的走近李澤厚這個人,了解他的個性與生活。書中配有32張李先生的生活照,許多都是搶先發(fā)售公開,極具收藏價值。
人生小紀:與李澤厚的虛擬對話 目錄
李澤厚序
引子“一生簡單平凡”
不喜歡談個人 / 003走我自己的路 / 006
**篇“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1930—1954)
一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
五代之前不姓李 / 013一輩子的哀痛 / 018故鄉(xiāng)印記 / 021
二 *恨虛偽
生活頓陷困境 / 023靳江中學片憶 / 024酷愛魯迅與冰心 / 025*不喜歡的作家 / 029熱衷于讀詞和填詞 / 030
三 精神危機
上了免費的**師范 / 033啃下“費爾巴哈章” / 035
我也狂熱過 / 038廢學三日 / 040當了一年小學老師 / 042
四 自己摸索
“狀元來了!” / 043從小題目做起 / 046基本沒上過課 / 049
讀**手的原始資料 / 050
五 暗自掂量過那些教授、名家
培養(yǎng)自己的判斷力 / 054文史哲三系比較 / 055
“我心里有數” / 057沒能留在北大 / 059
第二篇“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1955—1976)
一 “這個人是哪里的?”
“有點空谷絕響” / 065“你的分析很好” / 067印象很深的稿酬 / 070兩本小書 / 072
二 李澤厚派
寫文章的兩條規(guī)矩 / 075“直覺性”不敢展開 / 077醞釀積淀思想 / 080
想寫本《美的哲學》 / 081思想發(fā)展三階段 / 084美學三派 / 086
給宗先生的書寫序 / 091
三 擦肩而過
一個好友 / 094去敦煌 / 096
有所不為 / 098寫了“審美意識”章 / 100
四 下放勞動
經常搞“夜戰(zhàn)” / 102顧準覺悟很早 / 104第二次下鄉(xiāng) / 105
*好的時光被浪費 / 107
五 核心思想早有了
造了“積淀”這個詞 / 109強調的是個體精神之自由性 / 111
“康德書”的前奏 / 112核心觀念1961年開始形成 / 115
看了不少英文資料 / 116讀皮亞杰和杜威 / 117
六 “偏袒”西方哲學
*欣賞休謨 / 120海德格爾的“士兵哲學” / 122尼采與叔本華 / 124西方馬克思主義 / 125已走到了盡頭 / 126有比語言更根本的東西 / 129
七 逍遙派
放現在可能不結婚了 / 132不讓兒子搞文科 / 134不介入任何紛爭 / 136
絕對的小人物 / 138非常僥幸 / 140發(fā)現歷史真相 / 141
八 擬了九個研究提綱
不斷想問題 / 143從懷疑到告別 / 144強調法治、理性、漸進 / 146
改良更不容易 / 148四順序說 / 150
九 地震棚里寫完“康德書”
沈有鼎趣事 / 152寫出“康德書”初稿 / 153
“中亦略抒憤懣焉” / 155
第三篇“一事平生無,但開風氣不為師”(1977—1991)
一 一個蘇醒的新時期
“**只飛燕” / 161“美麗的女性走廊” / 164文藝主要靠感覺 / 167個人偏好 / 168人道主義論爭 / 171
二 “評”更重要
“能看出一個新的哲學體系” / 175“有思想史意義” / 180
儒學、康德與馬克思三合一 / 184意猶未盡 / 186
“交了**本考卷” / 188回到康德的含義 / 191
三 美學熱
為何偏偏是美學熱? / 193“大美學”雜志 / 196美學譯文叢書 / 198與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 / 200
四 美學三書
“令人嘆為觀止” / 205審美趣味史 / 208“內篇”更重要 / 210
“你是有體系的” / 213告別美學 / 214“美學是**哲學” / 217
五 文化熱
從美學熱到文化熱 / 221反傳統的文化熱 / 223構建理性的形式 / 225
六 思想史三論
“后人恐難以想象” / 228并未過時 / 230“有突破之功” / 233
十幾萬字就打發(fā)掉了 / 238樂感文化與實用理性 / 239
兵家是中國哲學**家 / 243有人跑來質問我 / 247
“救亡壓倒啟蒙”惹爭議 / 249*看重的是另一篇 / 252
“西體中用”是第三派 / 255“轉化性的創(chuàng)造” / 258
“怎么能用這個標題?” / 259
七 八十年代拾遺
“兩代人中間的李澤厚” / 262劉小楓變化太厲害了 / 264
當時我沒有感覺 / 268“縱容你去敞開思想” / 274“您立了功!” / 280
已記不得幫助過誰了 / 284愉快的回憶 / 287
第四篇“人類視角,中國眼光”(1992—2021,上)
一 在美國教書
“似春水,干卿何事” / 291三個冒險 / 293不圖名,只圖“利” / 295學生的掌聲 / 296海外漢學一瞥 / 299回國跟人聊天 / 304
二 七十歲以后的著述更重要
“同心圓”的伸延 / 306為自己編個“紀念品” / 307
指向一個共同的方向 / 311“吃飯哲學” / 313“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 316
三 倫理學新說
比美學更重要 / 321區(qū)分“兩種道德” / 322范導和適當建構 / 324
和諧高于公正 / 326情本體的“外推” / 327與羅爾斯的不同 / 330
在麗娃河畔講學 / 332由外而內的倫理道德二分 / 334
道德心理三要素 / 337 倫理學總覽表 / 338
四 “要啟蒙,不要‘蒙啟’”
“五四”仍然了不起 / 341厭惡所謂的“政治儒學” / 344
我與“國學派”的不同 / 347建“儒教”不符合儒家精神 / 348
啟蒙理性并未過時 / 350過猶不及 / 352自由派與民粹派 / 353
歷史與倫理二律背反 / 356落到制度上才算數 / 358
五 重釋《論語》
《孔子再評價》的繼續(xù) / 360哲學讀法 / 362三個要點 / 363
《周易》比《論語》還重要 / 366
六 巫史傳統
了解中國思想和文化的鑰匙 / 367一種哲學視角 / 370
周公、孔子和秦始皇 / 372“一個世界”與“兩個世界” / 374
感覺不錯的三個翻譯 / 377
七 儒學四期
為何不贊同“三期說”? / 378舉孟旗行荀學 / 379
現代新儒學四大家 / 382喜歡梁漱溟 / 386在臺灣沒去見牟宗三 / 388“五十年代便提了出來” / 390我的四期說 / 392只有吸收、消化才能發(fā)展 / 394
八 “世俗可神圣,親愛在人間”
還用不用“哲學”“本體”這些詞? / 396講“情”還算哲學嗎? / 398“雙本體”之間不存在矛盾 / 400情本體的線索 / 403
填補海德格爾 / 405情本體的“內推” / 408“歷史進入形上” / 412該中國哲學登場了? / 414與劉緒源的對話 / 417
第五篇“原意難尋,六經注我”(1992—2021,下)
一 “思想家淡出,學問家凸顯”
正確的廢話 / 421各有所長、各有其用 / 423
不應追求成為“哲學王” / 427
二 什么是哲學?
科學+詩 / 430思索命運 / 432可以是提綱,不必是巨著 / 434
“粗”但不“空” / 437更愛看扎實的文章 / 439
王、陳、錢三大家 / 440哲學需要論證嗎? / 445
三 治學方法
提倡多元化 / 448關注現代腦科學 / 450邊緣政策 / 452
從零開始 / 453 從來不談方法論 / 456“六經注我” / 458
“超越李澤厚” / 460 “支援意識” / 463根本性的創(chuàng)造太少 / 465
能留下兩三本就很不錯了 / 467
四 羨憎交織
一個非常危險的概念 / 470世界一體化視角 / 472真是入木三分 / 474歷史經常曲折前行 / 476
五 “歷史終結日,教育開始時”
未來社會的中心學科 / 478以培育人性為根本 / 480教育心理學是核心課程 /482
六 情愛多元
“食色,性也” / 484顧城不可饒恕 / 487女性更追求心理感受 / 489
家庭感情不可替代 / 492“想不通就想不通好了” / 496
尾聲 “四個靜悄悄”
能用的只有腦袋了 / 501*多是一個“狷者” / 503
一輩子都在孤獨中度過 / 507從未有失落感 / 510
還有好幾個題目 / 512去留無意 / 514 至今未悟 / 516
附錄一 “救亡壓倒啟蒙”與“中國六代知識分子”之“發(fā)明權”考釋 / 馬群林 / 520
附錄二 李澤厚《倫理學新說述要》撰著記 / 馬群林 / 537
附錄三 我和臺北三民書局的故事 / 李澤厚 / 557
附錄四 李澤厚著作年表簡編 / 馬群林 / 569
后記 一部“特殊作品”/ 575
又記 憶李澤厚先生二三事 / 583
人生小紀:與李澤厚的虛擬對話 作者簡介
馬群林,男,1962年出生。李澤厚先生晚年友人。曾幫助李澤厚整理、出版多部論著,選編有《李澤厚散文集》《尋求中國現代性之路》《從美感兩重性到情本體一李澤厚美學文錄》等。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