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大地散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140252
- 條形碼:9787517140252 ; 978-7-5171-4025-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地散曲 本書特色
全書抒情達意,含蓄雋永,典故征引,相映成趣,是一部語言美、意境美,以及歷史感兼具的散文佳作,內容真誠、真切、細密,構架清晰。《大地散曲》收錄《重返村莊》《酒鎮記》《平行世界》《暗紅》《呼嘯的火車》《造物集》等散文。
大地散曲 內容簡介
作者通過對自己生活往事的回憶、對自己旅游途中見聞的記述,來表達對一些細微小事的所思所想。書稿行文流暢,風格浪漫,聯想豐富,是一部情感飽滿、情理交融的散文作品。作者視角著眼于小事件、小人物、小情懷,通過對“小”的觀察與思考,由小及大,進而闡述自己對于生命、對于情感關系、對于歷史發展的見解和觀點。
大地散曲 目錄
等待火車的人
重返村莊
樹有暗影
酒鎮記
負二層
無盡煙火
步履
與徐州書
平行世界
我,或者我們
呼嘯的火車
造物集
大地散曲 節選
暗與紅,兩個字一旦相遇,就有了紛繁復雜的味道。紅有多種,淺紅、深紅、大紅、桃紅、玫紅、鮮紅、朱紅、猩紅、肉紅,等等,唯獨紅遇到“暗”這個字,就紅得不清不白、不葷不素了;一個“暗”字,把紅剝離出了鮮亮、明麗和向上的狀態,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灰色、頹廢、沉重、抑郁、疾病,甚至是不祥的征兆。這樣的紅,似乎是一種淪陷,一種象征或者隱喻。這是“暗”字的功勞。也許有人把暗紅理解為一個詞語,單純是一個關于色彩的詞語,而我,則視其為一次帶有動作性的短語。“暗”,動作指向“紅”,在時光的攪碎機里,“紅”慢慢地消磨著自己的色素,直至變暗、變淡,*終失去光澤,成為到處流轉的塵埃,隨風飄逝。這樣一說,暗就有點隱秘、混沌的感覺。由紅轉暗,其問流轉的是雨水、風塵、硝煙,還是繩索、鐐銬及鋒利的冷兵器?又或是寂寞、清冷和凋零? 這些從腦海里蹦出的詞語,我以為是偶然間的浮現,誰知道它們就像魑魅魍魎一般,糾纏著我的肉身,盤桓著,撕扯著……初以為這些鬼魅之影的色彩是桃紅柳綠、燈紅酒綠或者大紅大紫,念頭一閃,它們瞬間就會化為齏粉,完成一個干脆利落的轉身。我開始想象鄉間那盞在風中螢火蟲般的馬燈,隨著煤油一點點地燃燒,發出“吱吱吱”的聲響。微小的鞭炮聲,像是村莊的心跳,直到抵達黎明的彼岸,在殘月里暗淡、熄滅。 熄滅,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這不,暗紅的燈光消失,轉而從大地上長出的是叫血莧的植物。我們叫它紅莧菜,這也是母親的叫法。這莧菜,植株不高,剛及腿肚而已,模樣普通,但渾身上下都是紅色的,暗紅的葉,暗紅的根,暗紅的莖,就連芽也是暗紅的,這種植物長在我的童年里,記憶也是暗紅的,宛如昏暗不明的燈盞,匍匐在地。母親與紅莧菜有著某種感應,總能夠熟稔地找到它。無論是曠野里,阡陌上,還是邊邊角角的地塊,只要有生長的紅莧菜,母親總是能夠把它們帶回家,洗凈,炒熟,攪拌上一星半點的油,然后端上餐桌。 一碟子紅莧菜,半碟子暗紅的血。我是不敢輕易下筷的,因為惶恐。即使饑餓在驅使著我的手指,前方已經舉手繳械、潰不成軍,甚至如山狀坍塌。我不敢下咽的原因,不是內心的恐懼,而是看到那暗紅的血,總是不由自主地戰栗,甚至還有一些疼痛。再野蠻的人,也不會喝自己的血吧。我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那條生命的通道,即母親的臍帶。我們的生命之橋。盡管一再提醒自己,這不是臍帶、不是人血,是植物的肉身,但是暗紅的部分還是令我退縮。 從地里長出來的紅莧菜,在水與火的炙烤中,成為曾經歲月里餐桌上的一道菜。也許生活的暗紅勝過紅莧菜的暗紅,*終,我還是不敢吃紅莧菜,不敢吃下這流出暗紅汁液的野菜。紅莧菜的紅,會不會是一種生命的鏡像? 后來我在一本醫學詞典里再次與它相遇。“血莧”,這兩個針腳樣的字,刺疼了我——在它的“醫學價值”處赫然看到,可治咯血、流鼻血等。以血止血,這也許就是曾經的生活。就“血莧”的名字我問過母親,她嘴角一笑,越過密布的皺紋叢林,說,不就是血菜嘛。 類似于血莧一樣的植物,還有很多。我在臺灣的一座山上游玩時,不小心碰到一棵藤,弄傷了它,誰知道,從它枝干里汩汩地流出暗紅的液體。這許許多多的藤,彎彎曲曲,蜿蜒著,就像大地痙攣的經脈,從草地到樹木,從樹木到山川,隱匿其中,迷離撲朔。這暗紅的液體,使人對山川樹木產生強烈的生命感。我情不自禁地捂住手臂,捂住經脈,唯恐不小心,身體內部的血,就像血藤般噴涌而出。據說,這血藤叫麒麟血藤,多年生藤本植物,它通常像蛇一樣纏繞在樹木上。令人驚異的是,這血藤流出的“血”,與人身體內的血極其相似,干后竟然也會凝結成血塊。相信如果是初次見到,你肯定會以為這里前不久發生過一起山林謀殺案。 我還遇到一棵流血的樹,在去大理和麗江的路上。這棵樹與麒麟血藤一樣,只要碰斷它的枝條或者弄傷它的皮,就會從受傷的地方,淌出血一樣的液體,帶著陰暗的光,使得原本的“血腥”,多了一層憂郁和殘酷。這樣的傷,宛如一個人的手臂或者腿部受的傷,然后血滲出來,和血藤一樣,從傷口處結血塊、結痂,直到血流停止。導游告訴我,這種樹叫胭脂樹,就是女人喜愛的那種胭脂。這讓我想到女性紅的嘴唇,在口紅的武裝下,那分明是一個偌大的傷口,只是不知道,那傷口會不會結血塊與痂? 大街上,每天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傷口,游走的傷口,穿梭在會所、酒店以及各種豪華的場所,看著她們瘦弱不堪的身材、猩紅妖冶的嘴唇,總是有些揪心,胸口就有疼痛襲擊過來。當然有時腦海中也會閃過一些詞語,諸如血口噴人、血盆大口之類,只是不合時宜而已。山里人不像城里人那么大膽,面對著帶“傷”的笑盈盈的女子,城里人總是迫不及待地撲上去,不顧異樣的血腥,還有血色里裹挾的一層暗,縱情嬉笑。 “每一種植物,都是一盞燈,我們都在她的光亮里存活……”這是我在《蒼耳:消失或重現》一書中的抒寫。而每一棵樹,則是凝固的活火焰。現在,在暗
大地散曲 作者簡介
杜懷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21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江蘇省作家協會簽約作家,徐州市文聯專業作家,小說、散文寫作者,紫金山文學獎、老舍散文獎、孫犁散文獎、林語堂散文獎獲得者,散文《一個人的農具》獲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項目。著有長篇系列散文《一個人的農具》《鄉村物語》等多部。現居蘇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