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下館子:一部餐館全球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56469
- 條形碼:9787559656469 ; 978-7-5596-5646-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下館子:一部餐館全球史 本書特色
一本書講透從青銅時代開始的6000年“餐館史”! 正統歷史學家一站式解讀“下館子”那些事! ※不是美食書!不是經管書!而是去哪兒吃飯的書!關乎文化、社會、科技、政治、美學、經濟的餐館發展史,從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2020年代,從中國到巴黎,從比薩、自動販賣機到《綠皮書》……一網打盡餐館的一切! ※美食 + 菜單 + 廚房 + 廚師 + 侍者 + 餐具 + 老板 = 餐館!旁征博引,縱觀古今,知識性與正統性一體,多角度完整呈現我們可能并不真正了解的“餐館”。 ※正統·完整·好看·好讀的下館子**指南! ※75幅館藏珍貴照片 + 73幅典藏級世界名畫,大開本全彩圖文珍藏版!
下館子:一部餐館全球史 內容簡介
從世界上家餐館在中國開封誕生開始,“餐館史”不單單是講白色桌布和餐館老板,“餐館”本身是映照人類商業社會及人文歷史變遷的“鏡子”,它因與人類行為的密切聯系而深刻反映了人類的社交屬性和社會屬性,簡言之,“下館子”的歷史是人類追求優選體驗文明的歷史。從餐館的建筑到烹飪技術的發展,從人員配備到小費、侍者、地方美食、慢食、快餐……這本書氣勢磅礴地一站式解讀了關于“下館子”的一切。
下館子:一部餐館全球史 目錄
前 言
1外出就餐:漫長的餐館史
2餐館老板和你:早期法國餐館中的個人與公眾
3精英飲食與大眾餐館
4菜單與廚師
5餐館主管與女侍者
6路上的食物
7餐館里的機器
8連鎖餐館與地方特色
9餐飲全球化
后 記
致 謝
譯后記
注 釋
參考文獻
圖片致謝
下館子:一部餐館全球史 節選
1 外出就餐:漫長的餐館史 外出就餐是一種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活動,有人認為人類從一開始就有這種行為,而且餐館一定是人類文化中非常古老的一部分。因此,餐館的歷史也是文化、社會、技術、政治、美學和經濟等諸多方面的歷史。 在西方,人們越來越多地選擇去外面吃飯。一家人聚在家里做一頓豐盛的大餐,成為一種慶祝家庭生活的特殊場合。如今,人們在家里吃的食物要么是從餐館直接送到家門口的外賣,要么是在超市里購買包裝好或是已經加工過,只需打開微波爐加熱就能吃的食品。從許多方面來看,在家吃飯如今已成為外出就餐的延伸,而不是相反。 研究日常生活的歷史學家喜歡尋找起源和*早案例:人們喜歡了解那些似乎一直存在的事物是從何而起的、又是如何演變成人類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部分。吃的技術擁有悠久的歷史:大約250萬年前,早期古人類形成了切割和粉碎食物的習慣,以便更容易吞咽和消化食物。這些習慣意味著更少的咀嚼,使人類能夠進化出更小的下頜和更能發出清晰聲音的嘴唇,從而允許人類說話并更好地保持平衡。在30萬到3萬年前之間,人類開始烹飪,農業迅速發展。1 幾千年來,人類一直習慣于攜帶食物上路或工作,而從小販那里購買加工好的食物也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然而,餐館似乎是一個出現相對較晚的現象,在餐館就餐的所有要素都是后來被發明出來的。在西方世界,當歐洲人開始在政治上擺脫對世襲貴族的依賴,餐館的要素才開始顯露出苗頭;但這并不能說明餐館是民主的產物。餐館在歐洲的興起一定是與18世紀中葉的世界巨變緊密相連的——這場政治和社會的巨變消滅了君主政體,改變了歷法,至少暫時推翻了宗教和先例認可的社會階層之間的關系。但我們會在下一章探討現代西餐館在巴黎的誕生,因為**批餐館并不是在那里誕生的,而是始于12世紀的中國,當時的中國也正經歷著政府結構的變化和城市人口的激增。 外出就餐一直受到社會規范和經濟的雙重約束。在這一章里,我們會探討全球各地的經濟發展催生了餐館的誕生,即一種旨在為遠離家鄉的人們提供飽腹之物的文化機構。 在古代,人們每天都會和固定的一群人一起吃飯;但在某些情況下,他們也會擴大這種小群體。而改變人們用餐行為(與陌生人共餐、在公共場合用餐)的場合則包括:出行(工作、宗教、戰爭、貿易)、談判(商務、外交)和慶祝活動。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共享食物和水,這是有歷史可考的*古老的社會特征之一。雖然餐館的概念經過較長時間才形成,但宗教游行的夸張特性及特殊場合下的特殊食物,都被改變成為餐館文化的一部分。這些變化實際上是行為變化的開始,而行為的改變*終會演變成:等待就座,與侍者交談,看菜單,吃表面上煮好的食物;而這一切只是為了讓你和你的同伴在一個允許私人群體存在的公共或半公共場合下用餐。2在餐館用餐就是在公共場合吃飯,要與那些跟我們毫無關系的人以及提供服務并因此得到獎勵的人交流。 稍后,我們會講到外出就餐的食物和場合,不過首先要從外出就餐起源的實質性證據講起,那就是勞動者。在銅器時代(又稱青銅時代,約公元前3300年),人類開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北部大規模生產陶器。這些陶器*初用于分配口糧,它們甚至被刻上楔形文字,后來被修正為表示“吃”的文字。這些盛著食物的陶碗,被作為人們每天工作的回報,這種形式更像是軍隊或學校的自助餐館,而不是集市或小酒館。這些工人會在家之外的地方一起吃飯,但能否將其視為“外出就餐”尚不可知(因為有關吃什么、和誰吃、在哪里吃、什么時候吃,所有這些都不能自主選擇,似乎與我們闡述的21世紀的“外出就餐”相去甚遠)。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陶碗換成了餐盤,這些工具變得更加華美,大小各異,得以反映出社會地位的差異。在某些程度上,*早期的碗要比數千年后的精美器皿更具有餐具功能。與此同時,在公共場合就餐也發生了變化。在某些地方,即使是一大堆簡簡單單的碗,也能表明人們在舉行儀式或一起就餐。這些集體就餐的習慣更接近于我們所說的“外出就餐”。
下館子:一部餐館全球史 作者簡介
凱蒂·羅森 Katie Rawson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埃默里大學文科研究生院博士學位,主要研究及教學方向為人文學科數據管理、飲食歷史與文化等,曾創作多部餐飲歷史學著作。 埃利奧特·肖爾 Elliott Shore 美國文理學院之一布林莫爾學院圖書館館長、歷史學教授,歷史學博士學位,曾創作關于餐館及德裔美國人等多部歷史學著作。
- >
朝聞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