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重讀趙樹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138662
- 條形碼:9787517138662 ; 978-7-5171-386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讀趙樹理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新的趙樹理傳。這位人民藝術家從青年時代起直到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始終堅持“自己的創作路線和主張”。本書著眼于其一生,全面記敘了他的生平和創作,充分展現了在異常曲折復雜艱難的斗爭中,他為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為維護人民大眾的權利和利益,為民生和民主,為人的自由、尊嚴和幸福而奮斗的多姿多彩的一生。
重讀趙樹理 內容簡介
本書力求展現趙樹理為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為維護人民大眾的權利和利益,為民生和民主,為人的自由、尊嚴和幸福而奮斗的多姿多彩的一生。他為人直來直去,講真話、講實話、干實事,是一個活生生的真正的人。他的為民情懷、獨立人格、自由思想、善良品性、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在他身上體現出來的人的感情和以人權為核心的現代文明價值,很值得后人細細品味,并發揚光大。
重讀趙樹理 目錄
01 至親至厚的土地,民間藝術的課堂
02 民主科學理念的確立,自由獨立精神的洗禮
03 驅逐校長獲勝,砥礪人格升華
04 漂泊的萍草,苦悶的求索
05 “我只想上‘文攤’,做個‘文攤文學家’”
06 抗戰烈火燃晉陽,《打倒漢奸》展奇才
07 主編幾個小報,錘煉創作魂魄
08 舌戰群賢會,脫穎《萬象樓》
09 小二黑一炮走紅,太行山升起巨星
10 李有才面世,代表作誕生
11 《李家莊的變遷》,血淋淋的史詩
12 得心應手出作品,“方向”太高不敢當
13 頻頻著文論土改,《邪不壓正》遭質疑
14 “打入天橋”落空,《說說唱唱》遭難
15 回太行尋老根,《三里灣》意蘊深
16 《開渠》贊頌集體,發怒維護民權
17 據理怒斥浮夸風,鐵骨錚錚為民生
18 研公社引火燒身,為民利敢于犯上
19 “農民中的圣人,知識分子中的傻瓜”
20 頌揚實干受稱贊,“鐵筆”“圣手”遭噩運
21 鐘情上黨戲,曲終《十里店》
22 “文革”狂飆掃神州,“方向”成了“黑標兵”
23 “我總算是想通了,明白過來了”
重讀趙樹理 節選
01 至親至厚的土地,民間藝術的課堂 “人民藝術家趙樹理”,這是周揚1946年8月26日發表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的著名長篇論文《論趙樹理的創作》一文中對趙樹理的稱謂、評語和贊詞。 趙樹理,1906年9月24日(農歷八月初七)生于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尉遲村。 沁水縣地處晉東南上黨地區,是個小縣。出縣城東行45公里到達端氏鎮,再沿著沁河南下,行15.5公里,即是尉遲村。這是一塊由沁水沖積而形成的河川平地,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相傳在唐代這里就有繅絲、織絹、榨油等手工業。這里交通便利,為晉豫商賈往來的要道之一。 尉遲村原來叫呂窯,為什么后來改為尉遲呢?那可是很有來由的。唐朝開國功臣尉遲恭(即尉遲敬德),因功勛卓著,被封為鄂國公,但這位武將生性耿直,一身正氣,疾惡如仇,不滿唐太宗李世民迫害忠良的做法,對朝中貪官污吏魚肉百姓極為痛恨,一怒之下,殺死貪官,拋棄高官厚祿,逃出京城,隱姓埋名,來到呂窯落腳。他有一手編織簸箕的好手藝,漫山遍野的荊條、柳條是取之不盡的資源,他就靠自己的手藝維生。他還將他的手藝傳給當地村民。直到他后來離開呂窯,重返故里朔縣,人們才得知他的真實身份。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將呂窯改為“尉遲”,并建了一座“尉遲廟”,予以敬奉。他剛直不阿、一身正氣的人格風范,在這里世代相傳,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敬仰的偶像。 趙樹理祖上也曾是官宦人家。高祖鐘恩、鐘勛兩兄弟,自幼一個攻文,一個習武,多年苦讀苦練,在清乾隆年間,一個考了個太學士,一個考了個武舉人。他們家本來一直住在河對岸的武安村,可是這時卻決定搬遷到尉遲村,于是大興土木,分別蓋了東西兩進三層有數十問房屋的官宅!肮庾谝妗卑!那時在當地看來可以算是相當顯赫的了。 不過,斗轉星移,到了趙樹理的祖父中正長大以后,家道很快就衰敗中落,江河日下了。 祖父中正,雖也頗通文墨,但屢試不中,*終連個秀才也沒有弄上。家丁不旺!祖父是個獨生子,直到他的第四個妻子,他已30歲上,才得了一個兒子,即趙樹理的父親和清。而和清又是個獨生子。和清的**個孩子是個女兒。“不孝有i,無后為大”。祖父憂心如焚,好不氣惱。 現在,趙樹理以洪亮的哭聲宣告了他的誕生,全家大小無不歡天喜地,歡欣鼓舞,感謝上蒼的大恩大德。神像前紅燭高燃,香煙繚繞,祖父帶頭叩頭謝恩。祖父興高采烈,好不得意,當即給孩子起了個名字,說:“這孩子小名就叫‘得意’!” 在小得意出生百天時,按照當地的習俗,為他慶賀“百歲”,在他面前擺了十來件東西,有元寶、筆、鞭子等,讓他去抓,以預測未來。只見他一手抓了一支筆,一手抓了一根趕毛驢的鞭子。祖父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唉!這孩子長大以后本應該金榜題名,可惜錯投在咱這貧寒之家,只能做個驢背上的狀元! 在趙樹理出生之后,母親又生了三個妹妹,趙樹理又成了家中唯一的兒子。不用多說,他在家中過的是“眾星捧月”的生活。不過,他既不嬌,也不驕。幼年的他,不讓出西院玩耍,以免受到那些“野孩子”們的傷害。這形成了他比較內向的性格,顯得膽小,文弱。 那個年代,這一帶形形色色的宗教會道門很多,祖父、祖母信“三圣教道會”,母親及其娘家信“清茶教”,而父親則是傳統的陰陽八卦的忠實信徒。據說,“三圣教道會”乃是白蓮教的一個遺支,因組織農民暴動,遭官府鎮壓,改了名稱和宗旨,認為“儒重忠恕,釋重慈悲,道重感應”,主張合儒、釋、道三家為一,勸人行善。道會要求教徒在桌子上排列九宮,每天燒香4次,常年吃齋,不食葷酒,否則會觸犯咒語,要受到懲罰。趙樹理受到祖父的教育,是個非正式教徒,20歲以前沒吃過肉。所以他后來個子雖然很高,但體質差,很單薄。 趙樹理6歲了,祖父為他開的啟蒙讀物,既不是四書五經,也不是常識國語,而是他們的《三圣教道會經》,一本不倫不類不知所以的大雜燴。父親給他推銷的則是什么天干、地支、五行、八卦、八十四卦名,什么《奇門遁甲》等算命先生必讀之書。在趙樹理的幼小的頭腦中灌輸著和充塞著的就是這些玄妙莫測、似懂非懂的東西。辛亥革命以后,祖父開始教他《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期望他的小得意讀書知禮,“學而優則仕”,為此還特意為他的寶貝孫子起了個頗有大志的大名“趙樹禮”,一心想讓他為樹立封建社會的那一套文化體系奮斗。 趙樹理記性極好,悟性極高,許多書,一看就會,過目不忘。祖父、父親給他的啟蒙教育,使他認識了許多字,學習了許多知識,正面也好,反面也罷,都為他以后從事創作提供了材料。 特別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使他從小就形成了誠實為人、與人為善、樂于助人、樂善好施的品格,積德行善的習慣。 趙樹理一直記得,在祖父的教誨下,兒時的他很熱心用豆子來記錄自己的善惡之行,做了好事,就往罐子里放一顆白豆,做了壞事就放一顆黑豆。比
重讀趙樹理 作者簡介
郝懷明,1935年生于山西武鄉。1960年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留校任教。1960年至1962年在文學研究所師從唐瞍進修現代文學。1964年選調中宣部。先后轉入國務院政治研究室、中央辦公廳研究室、中央書記處研究室、中央辦公廳調研室丁作。參與一系列中央文件和文稿起草,以及調查和研究工作。曾任中央辦公廳調研室宣傳組副組長、綜合組組長,正局級,研究員。著有《文明探訪錄》,人物傳記《凡高》《達·芬奇》《杰斐遜》《米開朗基羅》《徐悲鴻》《如煙如火話周揚》,作品曾被評為2008年度《中華讀書報》百佳圖書。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