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人文與社會譯叢:盧梭問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90345
- 條形碼:9787544790345 ; 978-7-5447-903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文與社會譯叢:盧梭問題 本書特色
?? 絕版重印,精心校訂。 ?? 由大師解讀經典。20世紀著名哲學家卡西勒以獨到眼光解讀盧梭,回答學界爭議已久的問題。 ?? 當代史學巨擘彼得??蓋伊精心編注。
人文與社會譯叢:盧梭問題 內容簡介
盧梭及其著述不僅對人類思想、社會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也引起后人褒貶不一的激烈爭論。比如,盧梭的學說內在是否存在著矛盾,特別是他的《社會契約論》與其他著作之間是否存在沖突?盧梭的思想與法國大革命的羅伯斯庇爾等人的暴力盛行以及爆發的諸多暴力革命是否有著直接的聯系?盧梭作品真是一種文學傾向的小說?恩斯特??卡西勒駁斥了“學說內部存在矛盾”的說法,認為盧梭以自然人為基礎構建的社會契約論既非霍布斯的“利維坦”,也不同于百科全書派,并由此闡述了盧梭思想的一致性與連貫性。
人文與社會譯叢:盧梭問題 目錄
導 言
盧梭問題 一
盧梭問題 二
致 謝
跋
索 引
附錄 讓—雅克??盧梭著作的統一性
譯后記
人文與社會譯叢:盧梭問題 節選
盧梭問題 一 我要來談談讓—雅克 ?? 盧梭問題。說其是個問題,這本身就蘊含著某種假設,即盧梭的個性與思想世界還沒有縮減為僅僅是歷史事實,使我們除了完全照直理解它、描述它以外便無事可做。即使是在今日,我們也認為盧梭并無一種有著單一論點的、已然確立起來的學說,我們無法通過復述與評論來輕易地將它記錄下來并將之安置到諸種哲學史中去。誠然,已有數不勝數的專著正是這樣來描述盧梭學說的;但較之盧梭本人的作品,所有這些看上去都是那么冷冰冰且毫無生氣。 只要深入到盧梭的作品之中,只要由此重建作為一個人、一位思想家和一名藝術家的盧梭的形象,不管是誰,都會馬上感到,人們慣常給出的“盧梭學說”只是思想的抽象概述,而要把握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那內在的豐沛,它幾乎無能為力。此處,我們面前所顯現的并不是固定而明確的學說,毋寧說,它是一種不斷自我更新的思想運動,這種運動的力量之大,情感之強烈,使得只要有它在,人們似乎就無法藏身于“客觀的”歷史沉思的寧靜之中。一次又一次,它將自己強加在我們頭上,一次又一次,它讓我們沉醉其間,身不由己。盧梭,這位思想家與作家,他給他那個時代施予了無與倫比的力量,而之所以能夠如此,*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那個世紀里人們將形式的建立拔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之日臻完美,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但盧梭卻再次使形式這一概念那與生俱來的不確定性浮出水面。無論在那時的文學,還是哲學和科學當中,18世紀都停留在一個固定而明確的形式的世界里。事物的實在根源于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保證并決定了它們的價值。這個世紀為事物的精確無誤而欣喜,為它們分明的輪廓與確定的界限而高興,這個世紀將劃出如此精準界限的能力視為人類*高的主觀力量,同時也將之看成是理性的基本能力。 盧梭是**位不僅質疑這種確定性,而且撼動了其根基的思想家。他拒斥并徹底打破了塑造倫理學、政治學和宗教,還有文學與哲學的種種模式——他這樣做,冒著使這個世界又一次沉淪于其原始的混沌,沉淪于“自然”狀態的危險,因此也可以說,他是冒著將之棄于混亂不堪的危險。但正是在他自己召喚來的混亂之中,他特有的創造力受到考驗并得以證明。因為現在開始有了一種受新沖動驅策,由新力量決定的運動。這一運動的諸多目標起先還在黑暗之中;抽象地孤立起來看便無法描繪出其特征,人們也不能預先將它們料想為給定的、落實的終點。在盧梭力圖這樣預料時,他從未超出曖昧不清而且時常是自相矛盾的表述。對他而言,已經確定的,也是他用思想和感情的全部力量抓住的,不是他趨向的那個目標,而是他所追隨的那種沖動。他有膽量順從這沖動:他用完全一己之思想、感情和激情的動力,來反對那個世紀本質上靜止的思想模式。他的動力在今日仍然讓我們心醉神迷。即使對于我們來說,盧梭的學說不僅僅是學術好奇心的對象,也不純然是哲學研究或歷史研究的對象。一旦我們不再滿足于考察它的后果,而是用其根本的假設來關懷我們自己,那么盧梭的學說便馬上表現為一種完全是當代的、生氣勃勃的探討問題的方式。盧梭向他那個世紀提出的問題絕對沒有過時;這些問題沒有被簡單地“解決掉”——即便對我們來說,也是如此。對這些問題的表述往往只有從某一歷史角度來看才是重要而可以為人所理解的:然而它們的內里卻依然與我們那樣切身相關。 純粹由歷史探究所描繪出來的肖像模糊不清,目前對于盧梭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理所當然的結果。在對傳記的細節之處作了*為徹底的研究之后,在對歷史背景與盧梭學說的淵源作了無數調查之后,在深入分析了他作品的所有細節之后,我們本應指望至少可以澄清他天性的基本特點,或澄清其著作中大體保持一致的基本意圖。但即使只是對研究盧梭的文獻掃上一眼,都會讓人大失所望。特別近些年來,本已是龐然大物般的研究文獻,又因為一些重要的大部頭著作而膨脹。但是如果我們看看這些作品——例如(此處僅提一些*重要的名字),倘若我們將*近艾伯特 ?? 欣茲的《讓—雅克 ?? 盧梭的思想》(La Pensée de Jean-Jacques Rousseau, Paris, 1929)中對盧梭的描述,和于貝爾及馬松的作一比較——解釋中那尖銳無比的矛盾便馬上顯現出來。矛盾并不局限于細枝末節與無關宏旨之處;相反,它關乎對于盧梭的天性及見解的根本看法。有時候,盧梭被描繪為現代個人主義唯一真正的先鋒人物,他捍衛無拘無束的感情自由,捍衛那“心靈的權利”,在構想這項權利時他是如此不羈,竟將所有的倫理責任、將義務的一切客觀戒律都統統拋棄。舉例來說,卡爾 ?? 羅森克蘭茨就認為,盧梭的道義(morality)“是自然人的道義,這自然人沒有通過服從道德律而將自己提升至自決(self-determination)的客觀真理的程度。這種道義為善,也偶爾作惡,二者皆出于其主觀的一時興起;但它往往將惡說成是善,因為據稱惡乃是發軔于那善良心靈的感情之中的”。但通常針對盧梭的指責,與之正好相反,卻也同樣的理直氣壯。他被視為一種國家社會主義(State Socialism)的奠基人和擁護者,這種國家社會主義為了團體而徹底犧牲了個人,并將個人硬塞進固定不變的政治秩序,在其中,個人別說行動的自由了,甚至連良心的自由都沒有。 關于盧梭的宗教信仰與取向的意見分歧之大,就像對于他倫理與政治信念的看法一樣。對《愛彌兒》當中“薩瓦牧師的信仰自白”的解釋*是五花八門。有些人看到的是18世紀自然神論在其中登峰造極。而另一些人則提請大家注意它與“實證”宗教之間的緊密聯系,并拈出將“信仰自白”與盧梭成長于其中的加爾文宗信仰聯系起來的線索。*近對盧梭的宗教有全面論述的就是馬松的《讓—雅克 ?? 盧梭的宗教》一書,但其也未能避免將盧梭的宗教感情及見解整個納入天主教教義當中的悖論,未能避免聲稱他就是信仰天主教的悖論。在馬松看來,不僅在盧梭與宗教之間,而且在盧梭與天主教信仰之間,存有著一種真正的、深厚的,卻也是太長時間以來為人們所忽視的聯系。 試圖用“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這對傳統的對立概念來衡量盧梭的思想世界,就會得出同樣模糊不清和游移不定的判斷。在法國百科全書派的那個圈子里流行贊美理性,盧梭卻掉過頭去,轉而訴諸“感情”與“良心”那更加深厚的力量——這些都不可否認。而另一方面,恰是這位“非理性主義者”,在其與啟蒙思想家(philosophes)及法國啟蒙運動之精神的搏斗*為激烈的時候,提筆寫道,關于神,人們所能形成的*崇高的觀念乃是純粹奠基于理性之上的:“我們關于神的*崇高的觀念只從理性而來。”(Les plus grandes idées de la divinité nous viennent par la raison seule.)并且,也正是這位“非理性主義者”,被康德認為不亞于牛頓,并被他稱為道德世界的牛頓。 想一想判斷之間的這些分歧,我們就會立即認識到,既不能從這些范疇,也不能指望著從這些范疇來真正闡明盧梭的天性。要想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只有不為一切成見與偏見所動,再次轉向盧梭著作本身——如果我們讓它符合其自身內在法則地呈現于我們眼前的話。 然而,除非我們將盧梭的作品回溯至其人生起點,回溯至作品在他個性中的根源,否則對其作品這般追根溯源是不可能的。盧梭和他的著作緊緊地糾結在一起,誰要是想將二者分開,就肯定會切斷其共通的血脈,而對雙方都造成傷害。我確實并非意欲堅稱盧梭的觀念世界缺乏獨立于他個人的生存形式與個人生活之外的意義。毋寧說,我在這里想要捍衛的是個正好相反的假設。我所要力圖展示的是:盧梭的基本思想雖說直接源于他的天性與個性,但卻不會被他的個性所局囿、所束縛;這一思想在其成熟、完善之時,將一種對問題的客觀表述擺在我們面前;這種表述并非僅僅對他或他那個時代有效,而是十足分明而確定地包含著一種內在的、嚴格客觀的必然性。但這一必然性并不以抽象概括與獨立系統的面目直接呈現在我們面前。它是從盧梭的天性,這個個人的**因當中漸漸浮現出來的,可以說,它首先必須從這個**因當中掙脫出來;而要贏得它,必須一步一步來才行。盧梭常常反駁以下想法:一種思想只有從一開始就表達得系統明白、刀槍不入,才會具有客觀的價值與有效性;他憤怒地拒不認為他應當服從于如此系統的強制。盧梭的拒斥態度既在理論領域,也在實踐領域;這既是為了發展思想,也是為了經營生活。對于這類思想家來說,不能將作品的內容與意義和個人生活的根基割裂開來;在一再的反射與相互的映照之下,每一方只有和對方在一起,并在對方之中,才能夠被人理解。 盧梭抵達巴黎的時候已年近三十,在這一刻,他才開始有獨立的精神發展。在這里,他的思想自覺**次被真正喚醒。從那一刻起,孩提與青少年時代在他身后遠去,籠罩在一片朦朧之中。對盧梭來說,它們只是回憶與思慕的對象——是的,這種思慕直到盧梭年暮時仍在他心頭縈繞不去,而且依然如此有力。對于瑞士的故鄉給他留下的*初印象,盧梭念念在心,這是因為他感到:在那兒,而且只有在那兒,他所擁有的生活還是一個真正的實體,一個沒有被打破的整體。世界的要求與自我的要求之間的破裂還沒有產生;感情與想象的力量在現實之中還未有固定而嚴苛的界線。因此,在盧梭的意識之中,這兩個世界,即自我的世界與萬事萬物的世界還沒有被截然分開。他的孩童與青少年時期由夢想與現實、經歷與想象奇特地編織而成,殊為怪誕。他*完滿、*富足和*“真實”的時刻不是在行動和做成事情的時候,而是在他將一切現實拋諸腦后,沉湎于他那幻想、感情和欲望的夢想世界之中的時候。在長達一周的漫無目的的游蕩、自由自在的閑逛之中,他一次又一次找尋而且找到了這種幸福。 但是他在進入巴黎的那一刻,這個世界一下子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在這里,等待他、接受他的是另一種秩序——這種秩序不給主觀的隨心所欲和想入非非留一點余地。日子屬于大量的行動,這些行動控制著日子,直至每一個細節。這是工作的一天,是俗常的社會職責的一天,而每一項職責都自有其規定好的時刻。時間校準固定不變,客觀的時間度量固定不變,這是盧梭要適應的**件事。這項要求與他的天性是如此格格不入,從今而后,他不得不常常與之搏斗。嚴格的時間的框框決定著人們的日常工作日,它完全主宰了人,它從外部用強力使得生命被逼就范,對盧梭來說,這一直都是對生活無法忍受的束縛。盧梭原本能夠做成各種各樣的事情,也能夠調整自己,去適應那實際上并不適合他的事情,只要不是如此來指定他行動的時間。
人文與社會譯叢:盧梭問題 作者簡介
恩斯特??卡西勒(1874—1945) 被西方學術界公認為20世紀以來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在西方世界影響甚廣的“在世哲學家文庫”將他與愛因斯坦、羅素、杜威等當代名家相提并論,并在扉頁上將其譽為“當代哲學中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現今思想界具有百科全書知識的一位學者”。曾任漢堡大學哲學教授,后擔任漢堡大學校長,并逐漸創立了他自己的“文化哲學體系”。希特勒上臺后,卡西勒辭去漢堡大學校長職務,離開德國,開始了他十二年的流亡生活,先后任教于牛津大學、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