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張愛玲十五講(修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46631
- 條形碼:9787559846631 ; 978-7-5598-466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愛玲十五講(修訂版) 本書特色
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均從學術史的角度探討了張愛玲個人生活對其作品的影響,剖析了其文字中的意象、服飾、色彩等具有的象征意義,揭示了張愛玲作為一個虛無主義者的物質主義傾向。文學評論家於可訓、文史學者陳子善、《百家講壇》主講人彭玉平誠意推薦!
張愛玲十五講(修訂版) 內容簡介
《張愛玲十五講》(修訂版)是一部系統研究張愛玲之作,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分別為家族、記憶與現實,敘事的哲學與形態,虛無主義者的物質主義,文學史與經典化。作者注重學術史與論證邏輯,以張愛玲的作品以及有關張愛玲的研究資料為基礎,探討了成長經歷、感情生活、家庭背景等對張愛玲及其作品的影響,研究了文字中的意象、服飾、色彩具有的象征意義等,得出張愛玲是一個物質主義的虛無主義者這一結論。
張愛玲十五講(修訂版) 目錄
序 詞…………I
I?家族、記憶與現實…………001
**講 高門巨族的“遺產”…………003
第二講 “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035
第三講 亂世、政治與文人…………079
II?敘事的哲學與形態…………107
第四講 臨著虛無的深淵…………109
第五講 可疑的“殺父書寫”…………142
第六講 女性,虛無,以及“虛無的勝利”…………169
第七講 家族的頹敗與荒涼…………200
第八講 新舊混雜的上海想象…………232
III?虛無主義者的物質主義…………255
第九講 閨閣衣飾,人生戲劇…………257
第十講 繽紛色彩,“可喜”世界…………282
第十一講 吃、看戲和音樂…………301
第十二講 象外之致:月亮、鏡子及其他…………324
第十三講 張腔語言,文字之魅…………339
IV?文學史與經典化…………355
第十四講 從《紅樓夢》、京戲……到張愛玲…………357
第十五講 張愛玲的四重“面孔”…………388
附錄 張愛玲研究著述輯要…………417
張愛玲十五講(修訂版) 節選
第十四講 從《紅樓夢》、京戲……到張愛玲 美國“新批評”代表人物布魯姆著有《影響的焦慮》一書,專門討論文學經典與新起作家的關系。他認為,當代詩人普遍存在著擺脫或超越經典的焦慮,他們就像一個具有俄狄浦斯戀母情結的兒子,無法擺脫“詩的傳統”這一父親形象,雙方絕對對立,不斷地進行殊死搏斗。置之中國,古典文學與現代文人的關系,或也大致如此,雖然焦慮的性質仍有差異。魯迅曾極為感慨地說:“別人我不論,若是自己,則曾經看過許多舊書,是的確的,為了教書,至今也還在看,因此耳濡目染,影響到所做的白話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體格來。但自己卻正苦于背了這些古老的鬼魂,擺脫不開,時常感到一種使人氣悶的沉重。” “擺脫不開”“古老的鬼魂”的焦慮,當然不是為了超越舊的經典,而是希望在民族國家書寫中拋棄“舊書”,以圖“療救”國民之大業。但從時代之外的高門巨族里走出來的張愛玲非常不同,她既無興趣于民族國家書寫,自然也就不憚于“鬼魂”的糾纏。然而她也沒有布魯姆所說的超越的“焦慮”,因為在張愛玲看來,《紅樓夢》《海上花列傳》《歇浦潮》《金瓶梅》諸般小說,非但不是“古老的鬼魂”,反而是“一切的泉源”(《紅樓夢魘·自序》)。后來的作者,與其說為超越經典而“焦慮”,不如說是為如何激活古老文學經驗重新書寫現代體驗而焦慮。在這一點上,張愛玲建立了自己與《紅樓夢》等文學經典的關系。這一關系,又建立在張愛玲對《紅樓夢》及古典文學(尤其通俗文學)的獨特理解之上。世間喜愛張愛玲者不知凡幾,而能讀懂張愛玲之古典文學觀者并不常見。 一、異代的震動 夏志清討論張愛玲時,在方法上秉守美國新批評的“文本細讀”,在立場上則取馬修·安諾德(Matthew Arnold)和弗·雷·李維斯(F.R.Leavis)等的人文主義理論。他認為,人與人之間可以通過文字進行心靈的溝通,每一位作家的靈魂所擁有的顏色各不相同,有的偏向光明溫暖,有的偏向沉郁陰暗,但是這些靈魂所展現的都是人類心靈深邃的整體圖景。這一文學史述實是把張愛玲與西方作家等量齊觀了。這其實未必妥當。不過,夏志清在很次要的意義上也談及了張愛玲與中國舊文學的關系,“她對于中國的人情風俗,觀察如此深刻,若不熟讀中國舊小說,絕對辦不到。她的文章里就有不少舊小說的痕跡,例如她喜歡用‘道’字代替‘說’字。她受舊小說之益*深之處是她對白的圓熟和對中國人脾氣的摸透”,又說,“讀者且不要誤會她像一般教會學校出身自命高貴的小姐一樣,對于‘下流’的東西不屑一顧。她喜歡平劇,也喜歡國產電影;還常常一個人溜出去看紹興戲、蹦蹦戲”。由此顯見,張愛玲對雅的、俗的舊文學的愛悅,決定了她與古典傳統的深刻關系。對此,她自己談論甚多,盡人皆知,夏志清在20世紀50年代撰寫《中國現代小說史》時只看見其中的部分材料。現將這些材料略摘部分如下: 我看的《胡適文存》是在我父親窗下的書桌上,與較不像樣的書并列。他的《歇浦潮》《人心大變》《海外繽紛錄》我一本本拖出去看,《胡適文存》則是坐在書桌前看的。《海上花》似乎是我父親看了胡適的考證去買來的。《醒世姻緣》是我破例要了四塊錢去買的。買回來看我弟弟拿著舍不得放手,我又忽然一慷慨,給他先看**二本,自己從第三本看起,因為讀了考證,大致已經有點知道了。好幾年后,在港戰中當防空員,駐扎在馮平山圖書館,發現有一部《醒世姻緣》,馬上得其所哉,一連幾天看得拾不起頭來。房頂上裝著高射炮,成為轟炸目標,一顆顆炸彈轟然落下來,越落越近。我只想著:至少等我看完了吧。(《憶胡適之》) 很久以前我讀你寫的《醒世姻緣》與《海上花》的考證,印象非常深,后來找了這兩部小說來看,這些年來,前后不知看了多少遍,自己以為得到不少益處。(1955年張愛玲致胡適函) 《醒世姻緣》和《海上花》一個寫得濃,一個寫得淡,但是同樣是*好的寫實的作品。我常常替它們不平,總覺得它們應當是世界名著。……我一直有一個志愿,希望將來能把《海上花》和《醒世姻緣》譯成英文,里面對白的語氣非常難譯,但是也并不是絕對不能譯的。(《張看》) 就我自己說,八歲的時候**次讀到,只看見一點熱鬧,以后每隔三四年讀一次,逐漸得到人物故事的輪廓、風格、筆觸,每次的印象各各不同。現在再看,只看見人與人之間感應的煩惱。(《論寫作》) 我唯一的資格是實在熟讀《紅樓夢》,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點的字自會蹦出來。(《紅樓夢魘·自序》) 多年不見之后,《聊齋》覺得比較纖巧單薄,不想再看,純粹記錄見聞的《閱微草堂》卻看出許多好處來……紀昀是太平盛世的高官顯宦,自然沒有《聊齋》的社會意識,有時候有意無意輕描淡寫兩句,反而收到含蓄的功效,更使異代的讀者感到震動。(《談看書》) 張愛玲的這些自述可以得到張子靜先生的佐證。他回憶說:“我父母親都沒有正式上過學校,一直由家里請私塾先生教學。父親對姐姐和我的教育,也堅持沿用私塾教學的方式。我們三四歲時,家里就請了私塾先生,教我們認字、背詩、讀四書五經,說些《西游記》《三國演義》《七俠五義》之類的故事;后來也學英文和數學。”(《我的姐姐張愛玲》)顯然,張愛玲對《紅樓夢》《海上花列傳》《金瓶梅》等舊文學的熱愛與學習毋庸置疑。十余歲時,她就模仿《紅樓夢》,作過一部《摩登紅樓夢》。回目是她父親代擬的,頗為像樣,共計六回:“滄桑變幻寶黛住層樓,雞犬升仙賈璉膺景命”;“弭訟端覆雨翻云,賽時裝嗔鶯叱燕”;“收放心浪子別閨闈,假虔誠情郎參教典”;“萍梗天涯有情成眷屬,凄涼泉路同命作鴛鴦”;“音問浮沉良朋空灑淚,波光駘蕩情侶共嬉春”;“陷阱設康衢嬌娃蹈險,驪歌驚別夢游子傷懷”。小說開端寫寶玉收到傅秋芳寄來的一張照片:“寶玉笑道:‘襲人你倒放出眼光來批評一下子,是她漂亮呢還是——還是林妹妹漂亮?’襲人向他重重地瞅了一下道:‘哼!我去告訴林姑娘去!拿她同外頭不相干的人打比喻……別忘記了,昨天太太囑咐過,今兒晚上老爺乘專車從南京回上海,叫你去應一應卯兒呢,可千萬別忘記了,又惹老爺生氣。’”還寫賈璉得官的情景:“黑壓壓上上下下擠滿了一屋子人,連趙姨娘周姨娘也從小公館里趕了來了,趙姨娘還拉著袖子和鳳姐兒笑著嚷:‘二奶奶大喜呀!’……鳳姐兒滿臉是笑,一把拉著寶玉道:‘寶兄弟,去向你璉二哥道個喜吧!老爺栽培他,給了他一個鐵道局局長干了!’寶玉……擠了進去,又見賈母歪在楊貴妃榻上,鴛鴦蹲在小凳上就著煙燈燒鴉片,琥珀斜欠倚在榻上給賈母捶腿……賈璉這時候真是心花一朵朵都開足了,這一樂直樂得把平時的洋氣派洋禮節都忘得干干凈凈,退后一步,垂下手來,恭恭敬敬給賈政請了個安,大聲道:‘謝謝二叔的栽培。’”看這筆法,簡直無法相信出自十余歲孩子的手筆。此事張愛玲后來向胡蘭成講述過: 愛玲給我看小時她母親從埃及帶給她的兩串玻璃大珠子,一串藍色,一串紫紅色,我當即覺得自己是男孩子,看不起這種女孩子的東西。她還給我看她小時的作文。她十四歲即寫有一部《摩登紅樓夢》,訂成上下兩冊的手抄本,開頭是秦鐘與智能兒坐火車私奔杭州,自由戀愛結了婚,但是經濟困難,又氣又傷心,而后來是賈母帶了寶玉及眾姊妹來西湖看水上運動會,吃冰淇淋。我初看時一驚,怎么可以這樣煞風景,但是她寫得來真有理性的清潔。(《今生今世》) 這小說自然未能發表。不過到后來真正寫作時,她對《紅樓夢》等作品仍念念不忘,甚至在小說中直接提到:“睨兒答應著走了出來。她穿著一件雪青緊身襖子,翠藍窄腳褲,兩手抄在白地平金馬甲里面,還是《紅樓夢》時代的丫鬟的打扮。唯有那一張扁扁的臉兒,卻是粉黛不施,單抹了一層清油,紫銅皮色,自有嫵媚處。”(《**爐香》)張愛玲對《紅樓夢》《海上花列傳》及各類通俗文學的熱愛持續終身。到晚年,她竟積十余年之力,撰成《紅樓夢魘》一書,并將吳語《海上花列傳》先后譯為英語和國語(當時的漢語普通話),并在極艱難的情形下謀求出版。 有了如此之多的個人自述與文學經歷,但凡略了解張愛玲一二的人都能想象她與《紅樓夢》等古典傳統文學的關系。故承夏志清觀點,王德威在界定“張腔”時,亦把《紅樓夢》影響列為重要的考慮因素:“近些年定義、描述張腔的努力,已不算少。純就文字形式而言,張愛玲糅合了古典白話小說(如《金瓶梅》《紅樓夢》)與20世紀初西方言情說部的特色,創造了一種緊俏世故、新舊并陳的敘述方式。張是正宗的寫實主義者,對物質世界的細節點滴,有著永不饜足的好奇及述說的欲望。”在20世紀40年代,譚正璧也注意到這一問題:“作者本是位有著多方面修養的藝術家,善繪畫,又好音樂,在文藝上又善于運用舊文學遺產。她熟讀《紅樓夢》,也熟讀《金瓶梅》,這兩部*長于描寫女性和情欲的過時的偉大作品,卻給了她以無限的語匯,不盡的技巧。所以新舊文學的糅合,新舊意境的交錯,也成為作者特殊的風格。”那么,張愛玲到底從《紅樓夢》中承續了什么“傳統”呢?當然,亦不僅是指《紅樓夢》,而是包括《紅樓夢》在內的所有張愛玲喜愛的“舊小說”,如《金瓶梅》《海上花列傳》《歇浦潮》《閱微草堂筆記》《醒世姻緣》,甚至包括京戲、紹興戲乃至蹦蹦戲。張愛玲自幼至長,一直浸淫在這種由舊小說、舊戲曲構成的文學秩序與精神世界里。若要理解張愛玲之于古典文學的關系,必須以理解古典文學為前提。 但在今日已西化百余年的知識環境中,談論古典文學的“真義”其實是有困難的。對此,張京媛有一段話比較學究氣,但實則極有見地,“在殖民主義的權力結構里,被殖民者本身的文化特性、民族意識受到壓制,導致‘文化原質失真’。當地居民和精英知識分子認同于殖民者的文化。當他們看待自己本土的各種文化現象時往往不自覺地套用殖民者審視和評定事物的標準與理論。”百年來,中國人已經習慣于用西方人的概念思想、觀察甚至生活,譬如批判愚昧,追求進步,渴望民主,等等。而“愚昧”“文明”“專制”“民主”等等概念,并非中國文化所固有的概念,其實中國古代人生活在另外的概念與文學世界之外。所以,今天談論《紅樓夢》等舊文學,即須盡量避免誤解,尤其不可以西方概念去肢解它們。《紅樓夢》問世二百余年,歷來釋者紛紜。張愛玲感嘆說:“在過去,大眾接受了《紅樓夢》,又有幾個不是因為單戀著林妹妹或是寶哥哥,或是喜歡里面的富貴排場?”(《我看蘇青》)然而,文人就比大眾更理解《紅樓夢》嗎?也未盡然。五四以后,崛起了“新紅學”,并有兩大開山人物胡適和俞平伯。然而“新紅學”主要學術貢獻在于棄索隱而就考據,對于《紅樓夢》意旨的闡釋實在說不上高明。即使如胡適,雖也因“白話文運動”及“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學”的建設性文學觀而享譽學界,但其文學鑒賞力其實比較平庸。對于《紅樓夢》,他不過覺得是部差強人意的寫實主義小說罷了。連張愛玲也承認,胡適除了對《秧歌》給予極高評價外,對她的40年代小說其實都不喜歡。俞平伯鑒賞力較其師為高,但也不過說《紅樓夢》乃懺情自傳之作,以其寫實能力可入于世界小說行列——評價其實也頗有限。五四時代文人中,識得《紅樓夢》真義者,實也只有魯迅一人,雖然他很為“古老的鬼魂”的纏繞而苦悶,但他對《紅樓夢》可謂洞察幽微: 寶玉在繁華豐厚中,且亦屢與“無常”覿面。……悲涼之霧,遍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之者,獨寶玉而已。
張愛玲十五講(修訂版) 作者簡介
張均,1972 年生,湖北隨州人,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先后入選廣東省“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2012)、教育部長江學者青年學者(2017),其作品兩次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著有《張愛玲十五講》《張愛玲傳》《中國當代文學制度研究(1949—1976)》等。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