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俄國革命史(全三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64535
- 條形碼:9787100164535 ; 978-7-100-16453-5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俄國革命史(全三卷)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學者、研究人員、學術托洛茨基是蘇聯工農紅軍、第四國際的主要締造者,蘇維埃俄國重要領導人。《俄國革命史》使他不再只是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還使他作為歷史學家被后代所永遠銘記。英國歷史學家A.L.羅斯(Rowse)如此評論托洛茨基:“托洛茨基具有一種歷史理論,使他有可能理解歷史并將事件聯系起來。如果將他的著作與溫斯頓??丘吉爾的著作《世界性危機》作一番比較,就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這一點。因為就性格和才華而言,他們二人在某種程度上既相似也有差異。在丘吉爾先生的筆下,歷史帶有個性色彩,事件敘述得生動、有力,與托洛茨基頗有幾分相似之處,但丘吉爾的歷史背后沒有歷史哲學。”
俄國革命史(全三卷) 內容簡介
《俄國革命史》是蘇聯革命家托洛茨基撰寫的史學名著,全書共3卷。書中包含對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極為詳實的記錄。本書采用第三人稱敘事,作者試圖“保證不依賴個人回憶寫成”,盡可能客觀具體地描述革命自身的進程,同時將用活生生的場景寫成革命歷史的特長發揮到了很好。本書的**卷,主要介紹二月革命的背景、發生及“二月起義”后到“四月危機”、“六月示威”的歷程。作者認為,二月革命僅僅是“一具外殼”,十月革命的內核蘊藏在其中。“二月革命的歷史就是十月革命的內核怎樣從自己的妥協主義外殼中剝離出來的歷史。”第二、三卷,完整記述了從“七月危機”到十月革命的歷史。作者整理了大量的史料,卷帙浩繁,力求敘述地完整詳細,“教人們去了解革命是如何準備、如何發展和如何勝利的。”
俄國革命史(全三卷) 目錄
**卷 二月革命
俄文版前言
前言
**章 俄國發展的特殊性
第二章 戰爭時期的沙皇俄國
第三章 無產階級和農民
第四章 沙皇與皇后
第五章 宮廷政變的念頭
第六章 君主制度的*后掙扎
第七章 1917年2月23—27日的五天時光
第八章 誰領導了二月起義
第九章 二月革命的離奇現象
第十章 新政權
第十一章 兩個政權并存
第十二章 蘇維埃執行委員會
第十三章 軍隊與戰爭
第十四章 當權者與戰爭
第十五章 布爾什維克和列寧
第十六章 重新武裝黨
第十七章 “四月危機
第十八章 **屆聯合政府
第十九章 進攻
第二十章 農民
第二十一章 群眾的進展
第二十二章 蘇維埃代表大會和六月示威
結語
附錄一 **章參考材料
附錄二 第十六章附錄
附錄三 致加利福尼亞大學A.考恩教授的一封信
第二卷 十月革命 **部分
前言
**章 “七月危機”:醞釀和開始
第二章 “七月危機”:頂點與破滅
第三章 布爾什維克能在7月奪取政權嗎
第四章 大肆誣告的一個月
第五章 反革命勢力抬頭
第六章 克倫斯基和科爾尼洛夫(俄國革命中的波拿巴主義分子)
第七章 奠斯科國務會議
第八章 克倫斯基的陰謀
第九章 科爾尼洛夫叛亂
第十章 資產階級與民主派的力量較量
第十一章 處于打擊之下的群眾
第十二章 巨浪翻騰
第十三章 布爾什維克和蘇維埃
第十四章 *后一屆聯合政府
第三卷 十月革命 第二部分
第十五章 十月革命前的農民
第十六章 民族問題
第十七章 退出預備國會和為蘇維埃代表大會而斗爭
第十八章 軍事革命委員會
第十九章 列寧號召舉行起義
第二十章 起義的藝術
第二十一章 占領首都
第二十二章 攻占冬宮
第二十三章 十月起義
第二十四章 蘇維埃專政的代表大會
結語
附錄
一 官僚制度的傳奇
二 一國建設社會主義
三 “不斷革命”理論問題的歷史問答
四 1905年《總結與展望》一文摘錄
五 單子出版社的附件
俄國革命史(全三卷) 節選
維柯及其后繼者提出了歷史周期不斷重復的理論,該理論依據的就是對古老的前資本主義文明的考察,同時部分地依據了對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經驗的考察。文明發展的各個階段在一個又一個新的發源地出現的一定程度的重復是與全部發展過程中的地域性與偶然性有效地聯系在一起的。但是,資本主義則意味著對這些限制條件的克服。是它提供了并且在某種意義上實現了人類發展的普遍性與持續性。這種現象本身使得重復某些國家發展方式的可能性被排除了。那些被迫力圖趕上先進國家的落后國家不會遵循常規次序,歷史發展滯后的特權~存在著這樣的特權——允許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迫使它們在應定的期限之前吸收現成的文明成果,從而能跨越一系列過渡階段。過去,野蠻人在沒有走完連接兩種武器所代表的不同時代的道路的情況下,就用步槍代替了弓箭。歐洲殖民者也不是在美洲從頭重新復制歷史的。德國和美國在經濟上超過英國的事實正好是以它們的資本主義發展滯后為先決條件的。反之,英國煤炭工業出現的保守混亂狀態恰似麥克唐納及其朋友頭腦里保守的混亂狀態一樣,都是對英國以往過于長久地充當資本主義盟主的懲罰。歷史上起步較晚的國家的發展必然會導致歷史進程中各個階段的特殊疊合,其軌跡在整體上具有無序、復雜與混合的性質。 跨越過渡階段的可能性當然不是絕對的,其程度歸根結底取決于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和文化容量。而且,落后民族在采用外部現成的文明成果以適應自己比較原始的文明的過程中,往往會降低這種做法的效能。如此一來,文明同化的過程本身就具有了矛盾的性質。因此,在彼得一世統治時期,對西方技術和訓練的引進,首先是在軍隊和手工工場方面的引進卻導致了作為勞動組織基本形式的農奴制的強化。歐洲的武器和歐洲的貸款兩者無可爭議都是更高級文明的產物,卻同樣鞏同了阻礙國家發展的沙皇制度。 歷史的規律性與學究迂腐的公式之間毫無共同之處。不平衡性即歷史發展進程*普遍的規律在后起國家的命運巾顯得更加顯眼和復雜。在外部必然性的鞭策下,落后國家被迫實現了跨越。于是,從不平衡性這個包羅萬象的規律中派生出另一個規律,由于它還沒有比較合適的名稱,不妨稱之為疊合規律,其含義是發展道路上各個時期的相似,某些階段的相互結合,古老的形式與*現代的形式的混合。沒有這個當然是在其全部物質內容中體現出來的規律,就不能理解俄國的歷史,以及所有總的說來屬于第二、第三乃至第十層次的文明國家的歷史。 在比較富裕的歐洲的壓力之下,俄國的同家機器耗費了比西方要多得多的國民財富。這樣一來,它不僅會使人民群眾陷入加倍的貧困,而且會削弱有產階級的根基。同時,由于國家需要后者的支持,因此促使并規定了有產階級的形成。南于官僚化的特權階級任何時候都不能挺直腰板,兇此在俄國,國家狀態更加接近亞洲的專制制度。 從16世紀初開始就被沙皇正式采用的拜占庭專制制度,依靠普通貴族的支持制伏了封建大貴族波雅爾,并且使前者依附自己,又讓它去奴役農民,以致拜占庭制度在這種基礎上演變成了彼得堡皇帝的絕對專制。 ……
俄國革命史(全三卷) 作者簡介
列夫??托洛茨基,工農紅軍、第四國際的主要締造者,蘇維埃俄國重要領導人。十月革命時,任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中央政治局委員、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1927年1月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決定,撤銷他的執行委員職務,同年11月被開除出黨。1929年1月被驅逐出蘇聯。1938年組建第四國際,1940年8月在墨西哥遭暗殺。 譯者簡介: 丁篤本,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世界史專業,先后任湖南師范大學歷史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長。2002年調入韶關學院任院長。專業方向為俄蘇史、中亞史。精通俄文和英文,曾于1992年至1993年在俄羅斯做訪問學者。主要著作有《紅旗落地——蘇聯社會主義70年真相》、《蘇聯政體與官制史》、《世界之發現》、《中亞通史》(現代卷),翻譯有《健康與權力 :"克里姆林宮醫生"回憶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