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行動者的寫作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4021705
- 條形碼:9787554021705 ; 978-7-5540-2170-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行動者的寫作 本書特色
當下中國文學,正在發生什么?寫作者在寫什么?什么是我們時代的新文學?
收入本書的基本是對中國當下文學現場及時發聲的隨筆短制。
文風不拘,任性言說。
本書收錄了《來吧,讓我們一起到世界去》《行動者的寫作》《致無盡的,致永在的,致難以歸咎的》等文章。
行動者的寫作 內容簡介
本書是“日知文叢”之一。本書是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書評家何平針對中國當代文學一批代表性的作品所作的書評和隨筆。這些作品不是傳統的“新聞”加“文學”的所謂報告文學,而是融合了個人經驗,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和獨立思考的實錄。作者將這種新的寫作現象命名為“行動者的寫作”。全書分為24篇,內容關注到當代文學的方方面面,如文學家代際分別,網絡文學、先鋒小說、現實主義文學、文學與所處時代的關系等等,主要從小說為樣本來觀察中國現當代文學,兼及當代各種文學現象。
行動者的寫作 目錄
“排榜”時代,假裝被注意到的文學 / 13
來吧,讓我們一起到世界去 / 22
“文學策展”:讓文學刊物像一座座公共美術館 / 29
這些改革開放時代的兒女們如何消化和書寫他們的時代? / 36
重建對話和行動的文學批評實踐 / 45
生于1977—1987:更年輕世代作家長篇小說地理草圖 / 57
網絡文學就是網絡文學 / 69
再論“網絡文學就是網絡文學” / 76
行動者的寫作 / 85
“先鋒文學”,止于“先鋒姿態” / 96
可疑的先鋒性及“虛偽的現實” / 111
從“文藝青年”到“文藝女青年” / 119
國家計劃文學和被設計的先鋒小說 / 128
致無盡的,致永在的,致難以歸咎的 / 138
談“80后”作家,說張怡微和桃之11 / 144
為一種新的現實主義“立法” / 153
誰能感應到山川大地的教誨? / 162
我們如何“而去”?如何能夠“節花自如”? / 169
香椿樹街的成長史,或者先鋒的遺產 / 177
寫作者是天地萬物之間孤獨的捎話人 / 190
變革的當代中國長篇小說如何“應物”? / 195
幾乎所有偉大的文學經典,首先都是個人秘密的經典 / 200
大頭馬會不會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小說家? / 206
行動者的寫作 節選
“70后”“80后”和“90后”作家的出版和發表情況,我們沒有像這樣作認真的統計。也許大家會說,“40后”“50后”“60后”這些作品的經典化是建立在舊的以期刊為中心的文學制度之上,是作家、編輯、批評家、大學教授這些文學寡頭和政治意識形態合謀的結果,而且文學史的經典確認必須有一個時間的沉淀,那么,我們且寄希望于十年后,文學史也可以列出今天“70后”“80后”和“90后”青年作家這樣的一個作品目錄,如何?
十年后開列目錄,是要考慮到,和他們的兄長輩父輩作家相比,我們的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對今天這一代青年作家經典化沒有盡到應有責任的因素。這種說法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這一代作家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同時代青年批評家沒有及時到場,沒有及時成為同時代青年作家的發現者、聲援者和庇護者。
不同代際的青年作家身處在不同的文學時代。不都說20世紀是文學的黃金時代嗎?(我對這種說法存有疑問,此處不論。)今天這一代青年作家*早的出場時間應該是20世紀90年代的中后期,文學市場化、媒介革命、文學閱讀大眾化能量的釋放以及文藝生活的分眾化、大眾對文學重新定義的審美降格等等因素導致我們這里討論的所謂嚴肅文學不再是一枝獨秀。
要考慮到兄長輩父輩作家以他們積累的文學聲名壟斷了大份額的文學資源,這一點我們從期刊目錄以及近些年文學評獎和文學排行榜大致可以看出端倪。我曾經批評過文學界取悅青年作家的“媚少”,但從文學資源壟斷來看,所謂“媚少”。尤其是對剛剛起步的青年作家,更多像做慈善的給予,而取悅中老年作家、取悅成名作家“媚老”倒是一種常態。以期刊發表為例,除了傳統的像《萌芽》《青年作家》《青年文學》《西湖》《青春》這些所謂的青年文學雜志,《十月》《人民文學》《收獲》《花城》《鐘山》《上海文學》《芙蓉》《作品》《山花》等老牌文學刊物都有專門的“文學新人”專輯和專欄。提攜新人的姿態也算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學期刊的“政治正確”吧?
如此種種因素的考慮,希望落實到*后的這~點:今天這一代青年作家的寫作正在進行中且未完成的現實。至少從生理年齡意義上,似乎前途可期。
說到文學制度,五四新文學以來所建立的培養和推介年輕作家的傳統從來沒有中斷過。當然具體到某一個時代,為什么要培養和推介青年作家。各懷心思,各有旨歸,也各有招數。1949年之前,大家幾乎都是青年作家,以期刊和出版為中心的培養和推介青年作家,其實是不斷發現青年作家中更年輕更晚出更陌生的文學“素人”。而新中國則建立了一整套和政治想象配套的國家文學想象的“文學接班人”培養制度。這個制度不只是體現在發表和出版,而是深入到文學生產的每個細小環節。*典型的文學福利就是作協等專門機構養作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幾乎所有青年作家的成長都被納入“文學接班人”培養模式中,像江蘇近年除了國家的各種人才政策,地方性的就有“江蘇文學新方陣”“青春文學人才培養計劃”以及“名師帶徒”計劃等等。
P4-5
行動者的寫作 作者簡介
何平,男,一九六八年出生,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F任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和當代文化批評,先后主持國家、省、部級項目四項。在《文學評論》《當代作家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專業刊物發表論文七十余篇,其中二十余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轉載。出版有專著《現代中國小說還鄉母題研究》《散文說》《解放閱讀》等。曾獲《當代作家評論》獎。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