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自體心理學:科胡特青年治療研討會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929769
- 條形碼:9787568929769 ; 978-7-5689-297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體心理學:科胡特青年治療研討會文集 本書特色
海因茨·科胡特HeinzKohut, 1913-1981年,自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他在芝加哥大學擔任教授,講授精神醫(yī)學。他曾是美國精神分析學會會長(1964-1965年),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副會長(1965-1973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檔案館副館長(1971-1981年),以及奧地利科學院成員。他曾獲得奧地利政府頒發(fā)的榮譽十字勛章與辛辛那提大學頒發(fā)的榮譽博士學位。
自體心理學:科胡特青年治療研討會文集 內容簡介
海因茨·科胡特的理論對我們關于自體發(fā)展的思考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書強調了這些理論的臨床應用。本書聚焦于在大學設置下對青少年的治療,在前七章討論自體心理學理論后,從第八章開始每章都以一個研討會參與者的案例報告開篇,這些案例為科胡特關于臨床問題的討論提供了依據(jù)。閱讀科胡特對案例報告直接卻一貫深思熟慮的反應,讀者可以追溯自體心理學基本概念的產(chǎn)生。尤其是科胡特用了大量的臨床例子來揭示:獨特的自體客體功能對青少年向成年人過渡的作用。編者埃爾森對演講和案例討論的記錄指出了科胡特對案例的回應與他后來的理論觀點之間的關鍵聯(lián)系,是特別有幫助的。那些對自體心理學感興趣的人,以及所有與年輕人一起工作的人,無論是心理治療師、教師還是社區(qū)工作者或者養(yǎng)育孩子的家長,都將因科胡特描述臨床和理論反思過程的超常天賦而有所收獲。
自體心理學:科胡特青年治療研討會文集 目錄
**部分 理論演講
1 圍繞自戀的價值判斷
2 自戀與客體愛的獨立發(fā)展線
3 自尊形成的早期階段
4 神入環(huán)境和夸大自體
5 建立調節(jié)自尊的心理結構
6 認可的自體客體和理想化的自體客體
7 內化的價值觀、理想和目標的獲得
第二部分 案例討論
8 自尊調節(jié)中對他者認可的成癮需求
9 作為自尊需求回響物的軀體癥狀
10 對過渡期軀體癥狀產(chǎn)生和消退的進一步理解
11 遠離家庭并努力實現(xiàn)理想和目標
12 擴展神入理解,共享一種態(tài)度
13 神入在建立自尊和恢復主動性中的作用
14 從情緒體驗中理解脆弱性
15 理想化移情(感恩)及其在自體建構中的作用
16 見諸行動與自我支配下的行動的區(qū)別
17 作為見諸行動的剽竊
18 自尊和理想
參考文獻
索引
自體心理學:科胡特青年治療研討會文集 節(jié)選
無論是教學、學習、日常互動,還是與患者的相處,甚至和同事的相處,我*喜歡的模式是將理論與具體臨床實踐材料恰當?shù)亟Y合。不管我們從事什么專業(yè),都不會是純粹的臨床觀察。任何的臨床觀察都是在觀察者遵循了某些原則的背景下進行的。一個人看待事物時多少都會帶有預設(prejudice)。一個過去一直看不見的盲人,重見光明后,也辨識不了任何東西。他只能看到很多令人費解的形象。他要面對的現(xiàn)實是學會怎么去預設。這種學習是必需的,比如學習了某種具有特定結構且具有特殊用途的事物叫作桌子,然后才可以“看見”桌子。所以,不帶有預設、理論上不受約束的觀察根本不存在,當然,在我們的領域亦是如此。問題不在于有沒有理論或預設,而在于這是不是一個好的和/或值得改進的理論。 任何理論都是基于假設的,但是一些不言自明的觀念不是從假設而來的。它們僅僅是遵循了一些原則。一個人可以從“大小”的角度看待他人,并將其身材分為大、中、小。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用這個標準來確定他們的食量,就沒有什么啟發(fā)意義了,因為個頭大的人未必就比個頭小的人吃得多。盡管如此,看待人時劃分個頭大小是明擺著的事實,無須質疑,但需要質疑的是這種劃分用于某種目的是否合適。 當一個人提出任何一種理論時,就如說我在決定討論“自戀”的時候——就會有大量的理論假設。任何一個想要質疑我談論自戀的基本權利的人,都能輕而易舉地列舉出很多爭議,而我們不得不花費時間來捍衛(wèi)這個議題。所以當你仔細聆聽一個議題呈現(xiàn)給你的特定理論框架時,“請暫停懷疑”——正如柯勒律治(Coleridge,1907,p.6)的名言所說。我并不贊同永久放棄懷疑;我只是建議,在你真正掌握別人提供給你的信息之前,暫時不要質疑。換句話說,在某種程度上,不要一聽到別人提出的說法就立刻反對。 接下來我要提供的是一系列關于“自戀”的講座,尤其是近年來我希望我已經(jīng)在這個特定領域作出了的貢獻。在研討會的*初階段,我希望你們能憑借自己的思想、理論知識、臨床經(jīng)驗積極參與進來,以促進其更好地發(fā)展。然后,我們把這種互動模式轉變成其他模式,以使當前的臨床資料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首先,我們將用臨床資料來說明亞理論的要點,以使其更加明確。接著,把這些臨床資料與我提供的觀點進行比較,以驗證它們的價值。它們真的能幫助你理解進而管理、輔助、技術性地處理你遇到的人類面臨的難題嗎?出于某些特定目的,我們稱這些難題為治療、幫助、救助、適應,抑或是你要介紹的約定俗成的或不太常見的價值判斷。從廣泛的成熟、成長到狹義的初始的、即時的、暫時的適應都是如此。 以下是我們引入的價值判斷:患者尋求幫助是為了更加成熟——至少這是患者口中所說的,也是我們假設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但是,為了這個目標(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個我們以為無須質疑的公理、假設),我們假設:理解患者身上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將有助于我們促進其更成熟,也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適應。這可能會遭到質疑,但在我們的圈子里,這是一個公理性的事實。我的意思并不是說,其他小組討論“什么是治療”是不恰當?shù)模抑皇窍胍魑矣懻摰膬热菔鞘裁矗环駝t,從X到Y,都找不到真實的答案。 在幾乎所有精神病學領域的學派中,都存在這樣一個不言自明的假設:評估人類發(fā)展與活動*重要的維度,是檢驗個體與他者間的關系(當然,*主要的還是與他人的關系),其次是更廣泛意義上的“客體”。“客體”(object) 一詞,在精神分析領域、精神病學領域以及其他圍繞動力心理學的人類學專業(yè)領域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它不僅包括人類自身,而且包括個體以外的其他的人類興趣焦點。“客體”一詞也許就足以描述他人、動物、寵物,人們所追求的興趣(如藝術、音樂或其他可能的事物)。衡量健康的一般標準是人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對客體產(chǎn)生不受妨礙的、豐富多樣的、深刻而又濃厚的興趣。 如今,推薦以一種極其復雜的方式接近處于客體世界中的人們。僅僅使用“客體”這個詞而不是“人”——“客體”這個詞與其他概念(other-directness)相比,語義更豐富,其他概念只是狹隘地與人相關——因為它詞義豐富、適用性廣’在使用時幾乎不需要加以澄清。這包括覺察到健康與孤獨是完全相容的。獨處甚至是超然與客體愛并不是對立的。事實上,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樣,那些任意替換客體的人,往往在失去一個看似深愛之人后,會立即轉愛他人,以求替換和取代;失去一只寵物,第二天便再買一只,這反映的往往是客體關系的膚淺。我們知道,那些在生命早期曾在客體關系中遭受過精神創(chuàng)傷的人,往往正是這種特殊類型的人。他們就像迷路的小狗一樣,很快地將自己依附于出現(xiàn)在身邊的任何一個人,不加任何區(qū)分,這樣也沒有任何真正的持續(xù)性。他們無法忍受獨處,無法獨立生活,也無法做到真正地依戀他人。如果一個人真正地依戀他人,如果一個人能真正掌握好依戀關系,會伴隨著出現(xiàn)客體愛的明顯標志或證據(jù):忍受客體喪失的能力,承受哀傷的能力,抑或當客體不在時有哀悼和期盼客體的能力。 ……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