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1页_91在线亚洲_中文字幕成人_99久久久久久_五月宗合网_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讀書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西方美學名著導讀

包郵 西方美學名著導讀

作者:彭立勛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1-12-01
開本: 16開 頁數: 400
本類榜單:哲學/宗教銷量榜
中 圖 價:¥33.4(6.7折) 定價  ¥49.8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西方美學名著導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77071
  • 條形碼:9787568077071 ; 978-7-5680-770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方美學名著導讀 本書特色

本書精選18位西方重要美學家的美學名著,對其進行分析、闡釋和評論,是彭立勛老師長期研究的成果,既具有客觀性、科學性,又富于新意和獨到見解,對西方美學史學科建設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同時能幫助大學生、研究生和廣大讀者深入了解和掌握西方美學史知識和重要理論觀點,具有較強文化教育功能。

西方美學名著導讀 內容簡介

學習美學,需要精讀一些美學名著。本書從由古希臘至今(20世紀以后)浩如煙海的西方美學思想寶庫中,精選出不同時期、不同學派、不同思潮中有重要創見、重大影響、*具代表性和得到認可的美學名著18部,以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觀點和方法,對其理論、學說、范疇進行介紹、分析和闡釋,同時也注意對其研究方法進行考察、歸納和探討。全書內容豐富,重點突出,分析深入,評論中肯,力求在文本闡釋中實現視界融合,提出新穎獨到見解,是學習和研究美學的良好輔導和參考讀物。

西方美學名著導讀 目錄

緒言/1
**章 古希臘思辨美學的結晶
——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9
**節 “美是理念”說/11
第二節 美的認識和美感學說/15
第三節 藝術的本質和作用/19
第二章 歐洲美學思想的奠基作
——亞里士多德的《詩學》/23
**節 文藝和現實的關系/26
第二節 文藝的美感教育作用/31
第三節 悲劇理論/35
第三章 宗教美學的肇始者
——普羅提諾的《九章集》/41
**節 美在“太一”所流溢的理念/43
第二節 審美觀照是靈魂上升之途/48
第三節 藝術美的本源和作用/52
第四章 古典主義的美學法典
——布瓦洛的《詩的藝術》/57
**節 沒有笛卡爾的笛卡爾美學/59
第二節 崇尚理性的美學原則/62
第三節 類型化模式化的創作理論/67
第五章 美學學科建立的標志
——鮑姆加登的《美學》/73
**節 美學作為獨立學科的誕生/75
第二節 美學的定義和研究對象/80
第三節 美的認識與詩的特性/85
第六章 趣味心理研究的開拓者
——休謨的《論趣味的標準》/91
**節 趣味:英國經驗派美學的關鍵詞/93
第二節 趣味的心理構成和特點/97
第三節 趣味的差異性及其原因/101
第四節 趣味的普遍標準及其形成/104
第七章 英國經驗主義美學的杰作
——伯克的《關于崇高與美兩種觀念根源的哲學探討》/109
**節 崇高感和美感的心理根源/111
第二節 崇高和美的對象的性質/118
第三節 詩畫表現崇高和美的比較/125
第八章 啟蒙運動美學的卓越成果
——《狄德羅美學論文選》/129
**節 “美在關系”說/132
第二節 現實主義藝術理論/140
第三節 戲劇創作和表演理論/147
第九章 現實主義美學的一座豐碑
——萊辛的《拉奧孔》/157
**節 德國啟蒙運動美學的杰出代表/159
第二節 論畫與詩的界限/162
第三節 現實主義的詩學理論/169
第十章 批判哲學的美學體系
——康德的《判斷力批判》上卷/175
**節 美學在康德哲學體系中的地位/179
第二節 美的分析/183
第三節 崇高的分析/192
第四節 藝術、天才和審美理念/198
第五節 歷史貢獻和調和特點/207
第十一章 現代美育理論的開創之作
——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213
**節 人性的分裂與美育的目的/215
第二節 游戲沖動與美的本質/220
第三節 審美狀態與人的自由/225
第十二章 德國古典美學的集大成者
——黑格爾的《美學》/231
**節 美學:絕對精神自我認識的一種形式/233
第二節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236
第三節 自然美和藝術美/242
第四節 人物性格理論/250
第五節 悲劇和喜劇理論/260
第十三章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美學的代表作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系》/267
**節 “美是生活”的定義/270
第二節 崇高和悲劇的概念/275
第三節 藝術美和現實美的關系/282
第十四章 作為精神哲學的表現論美學
——克羅齊的《美學原理》/291
**節 直覺:克羅齊美學的出發點/294
第二節 “藝術即直覺”說/298
第三節 “美即表現”說與審美快感說/303
第四節 審美的創造和再造的統一/307
第十五章 實用主義的美學經典
——杜威的《藝術即經驗》/311
**節 經驗:杜威美學的核心范疇/313
第二節 作為經驗的審美和藝術的性質/316
第三節 從經驗看審美和藝術的表現性/321
第四節 思想價值與當代意義/326
第十六章 存在主義的藝術哲學
——海德格爾的《藝術作品的本源》/331
**節 探索藝術本源的新路徑/333
第二節 藝術本質:存在者之真理自行設置入作品/337
第三節 藝術作品的創作、保存及詩意/341
第四節 深刻意蘊與理論困境/344
第十七章 現象學的審美經驗理論體系
——杜弗萊納的《審美經驗現象學》/349
**節 審美經驗與審美對象/351
第二節 審美對象的形成和本質/355
第三節 審美知覺的過程和特點/360
第四節 現象學美學特點與審美主客體關系/364
第十八章 符號學的藝術理論探討
——蘇珊?朗格的《藝術問題》/369
**節 符號學美學的興起和特點/370
第二節 藝術:表現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374
第三節 幻象、藝術抽象和藝術知覺/384
展開全部

西方美學名著導讀 節選

德國古典美學的集大成者 ——黑格爾的《美學》 黑格爾(Hegel,1770—1831)是德國古典美學的集大成者。正如他的哲學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發展的高峰一樣,他的美學也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美學發展的高峰。黑格爾**次使美學成為一門完整的系統的歷史科學,從而在美學領域起了劃時代的作用。他的三卷巨著《美學》,受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評價;他的美學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的一個重要來源。 黑格爾的一生主要是從事學術活動和教育活動。大學畢業后,他先后擔任過家庭教師、大學講師、中學校長、大學教授等。教學和著述占去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但是,他和康德不同,不是對政治漠不關心,而是非常關注現實的社會政治。從政治思想上來看,黑格爾一生經歷了曲折復雜的發展道路。青年時代,他深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具有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法國大革命爆發時,他表現出熱烈擁護的積極態度;但當革命發展到雅各賓派專政時,他又產生了動搖。不過,他始終沒有拋棄法國革命的理想。青年黑格爾像啟蒙運動者一樣,無情地批判宗教,抨擊當時德國封建制度的腐朽性。1815年拿破侖失敗后,歐洲的政治形勢發生巨變,此后,黑格爾思想日趨保守。1818年,他應普魯士政府的邀請,擔任柏林大學的哲學教授,在著作中贊頌普魯士國家,承認普魯士專制的合理性。可見,黑格爾晚年時期的政治思想與青年時期有很大差距。這種變化是當時德國社會階級斗爭和政治斗爭的復雜情況的反映。 黑格爾的美學是建立在他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的基礎之上的。他的美學本身就是他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我們在分析《美學》這部巨著之前,必須首先對他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以及美學在其中所占的地位有一個了解。 **節 美學:絕對精神自我認識的一種形式 在哲學上,黑格爾繼承了康德、費希特、謝林等人的唯心主義基本路線,同時又對他們作了這樣或那樣的批判。他在歐洲哲學史上創立了*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并且**個系統地闡發了唯心主義辯證法。黑格爾認為,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出現以前,就有一種精神的實體存在。這種精神實體不是人或人類的精神,而是客觀獨立存在的某種宇宙精神。黑格爾把它叫做“絕對精神”或“絕對理念”。“絕對精神”或“絕對理念”是黑格爾哲學的*基本的概念,黑格爾的整個哲學體系就是對“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和自我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的論述。按照黑格爾的論述,“絕對精神”是整個世界的基礎和本原,是構成宇宙萬物及其一切現象的核心和靈魂。絕對精神由于自身包含著內在矛盾,因而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都不過是絕對精神的外在表現,是絕對精神實現自己的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根據黑格爾的劃分,絕對精神自我運動、自我認識的過程經歷了三個基本階段:邏輯階段、自然階段、精神階段。所以,他的哲學體系相應地也是由“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這三個部分組成的。在邏輯階段,“絕對精神”僅僅作為純粹抽象的概念而存在,“絕對精神”的運動和發展只表現為純粹抽象的概念的轉化和過渡。“邏輯學”的內容就是論述概念的辯證運動,它包括三個部分:“存在論”“本質論”和“概念論”,這三個部分就是“絕對精神”在邏輯階段自我發展過程所經歷的三個階段。在自然階段,“絕對精神”不再像以前以純粹概念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是披上了自然的、物質的外衣,以感性事物的形式出現。用黑格爾的話說,就是“絕對精神”“自我異化”或“外在化”為自然的、物質的存在。“絕對精神”在自然階段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機械性”“物理性”“有機性”;“自然哲學”也相應劃分為“力學”“物理學”“有機物理學”三個領域。在精神階段,“絕對精神”揚棄了外在性的自然——這個與它自身不相適應的形式,而回復到自身,重新作為精神而出現;這也就是說,“絕對精神”體現到了人類歷史之中。“精神哲學”就是描述精神產生自己、發展自己的過程。黑格爾把精神發展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主觀精神”“客觀精神”“絕對精神”;“精神哲學”也就相應分為這三個部分。黑格爾哲學體系所描述的“絕對精神”從邏輯階段經自然階段到精神階段的轉化,也就是由思維、精神轉化為存在、物質,又由存在、物質轉化為思維、精神的過程,這是他的唯心主義的思維與存在同一說的直接表現。在黑格爾看來,精神、思維是整個世界的基礎和本質,不是物質、存在決定精神、思維,而是精神、思維派生物質、存在。“這樣,一切都被弄得頭足倒置了,世界的現實聯系完全被顛倒了。” 黑格爾的美學作為他的哲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包括在“精神哲學”的范圍之內的。“精神哲學”的*后部分是“絕對精神”。從精神發展過程說,“絕對精神”是“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的完全統一,是通過漫長曲折的辯證發展過程之后,完完全全回復到它自身,達到了完全認識自己的階段。“絕對精神”的自我發展過程又包括三個階段:“藝術”“宗教”“哲學”。這三個階段也是“絕對精神”自我認識的三種形式。黑格爾認為,藝術、宗教、哲學三者的內容是相同的,它們的對象都是“絕對精神”;“這三個領域的分別只能從它們使對象,即絕對,呈現于意識的形式上見出。”就是說三者在表現形式上各異,藝術是以“感性觀照的形式”表現;宗教是以“想象或表象”的形式表現;哲學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現。按照黑格爾的三段式,宗教是對藝術的否定,而哲學又是對宗教的否定,于是,“藝術和宗教這兩方面在哲學里統一起來了”。在黑格爾看來,哲學乃是“絕對精神”的*后完成,是“絕對精神”認識自己的*高形式。到這里,一切矛盾都調和了,發展也*后停止了。 黑格爾的美學作為“精神哲學”中一個組成部分,就是專門研究藝術的。他在《美學》一開頭就規定美學的對象和范圍“就是藝術,或則毋寧說,就是美的藝術”,指出美學所討論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藝術的美”。所以,他認為美學的正當名稱應該是“藝術哲學”。根據這種理解,黑格爾的《美學》總共分為三個主要部分。**部分——藝術美的普遍的理念,講藝術美的基本原理(即**卷);第二部分——藝術美的特殊表現形式,講三種藝術類型:象征型藝術、古典型藝術與浪漫型藝術(即第二卷);第三部分——藝術美的個別化,講各門藝術的體系:建筑、雕刻、繪畫、音樂、詩歌等(即第三卷)。 黑格爾的美學是以他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作為基礎的,所以他的美學的基本觀點是唯心主義的。但是,在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中卻充滿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這是他的哲學的“合理的內核”和*大的成果。他認為整個世界都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他把辯證法提升為普遍規律,并把辯證法、認識論和本體論結合了起來。黑格爾的辯證法貫穿在他的整個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中,并且和唯心主義體系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矛盾。這一切也表現在他的美學思想中。他把辯證法運用在對于美和藝術的分析中,從而使他的美學能夠把美的藝術的理論和藝術發展的歷史結合起來,在辯證的歷史觀點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他自己的龐大的藝術哲學體系。恩格斯說:“黑格爾的思維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學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維方式有巨大的歷史感作基礎。”作為例證,恩格斯特別提到黑格爾的《美學》,稱贊它“到處貫穿著這種宏偉的歷史觀,到處是歷史地、在同歷史的一定的(雖然是抽象地歪曲了的)聯系中來處理材料的”。這正是黑格爾在美學上大大勝過前人的地方,也正是他的《美學》的特殊價值所在。 第二節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黑格爾在《美學》**卷中,首先對美的概念作了總的考察和論述。他從客觀唯心主義出發,提出了自己的美的定義。他說: 美就是理念,所以從一方面看,美與真是一回事。這就是說,美本身必須是真的,但是從另一方面看,說得更嚴格一點,真與美卻是有分別的。說理念是真的,就是說它作為理念,是符合它的自在本質與普遍性的,而且是作為符合自在本質與普遍性的東西來思考的。……真,就它是真來說,也存在著。當真在它的這種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現于意識,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現象處于統一體時,理念就不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這樣的定義: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這個美的定義在黑爾格全部美學中具有提綱挈領的地位,其他一切論述可以說都是以這個定義為中心而展開的,因而我們在認識黑格爾美學思想時,一開始就必須抓住這個綱。 按照黑格爾自己的解釋,他這個美的定義或概念可以從三個層次來理解。**是理念,這是“內容,目的,意蘊”;第二是感性顯現,這是外在表現,即上述“內容的現象與實在”;第三是這兩方面的互相融貫、互相統一,也就是內在的理性內容與外在的感性形式的有機統一。如上所述,黑格爾從他的客觀唯心主義出發,認為整個世界都是絕對理念自我發展、自我認識的一個過程,都是由理念創造出來的。美和藝術也是理念自我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理念自我認識的一種形式,因此也是由理念所創造出來的。所以,他認為美的內容、美的來源就是理念。他說:“我們已經把美稱為美的理念,意思是說,美本身應該理解為理念,而且應該理解為一種確定形式的理念,即理想。”這就是上文中“美就是理念”的含義。 美是理念這種看法并不是黑格爾的首創。遠在古希臘柏拉圖就提出過這種看法。柏拉圖認為美在理念而不在個別事物,個別事物的美是由于分享了美的理念,然后才成其為美。黑格爾雖然也說美是理念,但是他所說的理念和柏拉圖所說的理念是有根本區別的。在柏拉圖那里,理念是抽象地存在于另外一個世界中,和客觀存在及現象是對立的。對此,黑格爾進行了批判。他說:“我們對于美這個邏輯理念必須更深刻地更具體地去了解,因為柏拉圖式的理念是空洞無內容的。”在黑格爾那里,理念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和客觀存在統一在一起的。他說:“理念不是別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實在,以及這二者的統一。”在黑格爾哲學里,概念是指事物的普遍性和本質,它是片面的、抽象的,概念和具體的客觀存在相結合達到二者統一,概念才變為理念。所以,“理念就是概念與客觀存在的統一”。這種統一并不是概念與實在的單純的中和,而是概念的自生發,即概念從它本身中生發出實在,并在這實在里實現了自己。所以,這種統一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按照黑格爾的三段式,就是“正”(概念)、“反”(概念所代表的實在)、合(概念與實在的統一),也就是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概念首先在自身里生發出實在作為對立面,以否定自身的抽象性和片面性,然后才由概念與實在的統一來否定這對立,通過否定之否定重新肯定自己。例如“人之所以為人”的概念,只有普遍性,所以還是抽象的、片面的。但這概念本身已潛含著它所代表的實在——個別具體的人作為對立面。經過否定之否定,人的普遍性體現于個別具體的人,也就是概念的普遍性與實在的個別性統一起來,這就是理念。 黑格爾認為,概念只有普遍性,實在只有個別性,所以兩者如果孤立地、抽象地看,都是不真實的。只有概念與實在的統一即理念才是真實的。理念因此也就是自在自為的真理。他說:“理念就是真理;因為真理即是客觀性與概念相符合。”“一切現實事物之所以具有真理性,都是通過理念并依據理念的力量。”既然在黑格爾看來,理念便是真,而美就是理念,所以,“美與真是一回事”。這就是說,就其內容和來源來說,美和真都是理念。美本身只是理念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必須是真的。盡管黑格爾的真理觀是頭腳倒置的,但是他肯定美和真具有內在聯系,美必須以真為基礎,卻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合理的思想。 然而,美畢竟不同于真,真的理念和美的理念是有區別的。作為真的理念,是就理念本身來說的,它是純粹思維的對象。因為就理念本身來說的理念雖是自在自為的真實,但是還只是有普遍性,而尚未化為具體對象的真實,所以作為思考對象的不是理念的感性的外在的存在,而是這種外在存在里面的普遍性的理念。可是作為美的理念卻與此不同。黑格爾說:“就藝術美來說的理念并不是專就理念本身來說的理念,即不是在哲學邏輯里作為絕對來了解的那種理念,而是化為符合現實的具體形象,而且與現實結合成為直接的妥帖的統一體的那種理念。”就是說,一方面美的理念應該符合理念的本質,應該是理念,另一方面它又應具有一種定性,顯現為具體形象。這種與外在現實結合成為直接的統一體,顯現為具體形象的理念,就不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可見美與真、美的理念與真的理念的區別,就在于前者須使理念得到感性顯現,而后者則不具備這個特點。據此,黑格爾認為美的*妥當的定義,便應是“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理念的感性顯現,是理念自否定即自生發的過程。在這里,理念是內容,是本質的東西,它始終占據主導的地位,是它自己把自己顯現為感性的具體形象。所以,“感性的客觀因素在美里并不保留它的獨立自在性,而是要把它的存在的直接性取消掉(或否定掉),因為在美里這種感性存在只是看作概念的客觀存在與客觀性相。” 黑格爾強調在美的對象中,實在的東西與觀念性的東西,感性的東西與概念,客體的東西與主體的東西,二者必須達到互相融合和協調統一。他說:“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觀存在里與它本身的這種協調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質。”單純的概念和單純的客觀存在,互相分裂的主體和對象都是片面的、有限的、不自由的。但是,在美的對象中上述兩方面統一起來了,因而也就取消了兩方面的片面性、有限性、不自由性。所以,黑格爾強調“美本身卻是無限的、自由的”。美既不是有限的知性的對象,也不是有限的意志的對象,既不受知性的局限,也不受欲念和目的的局限。 黑格爾關于美的定義,顯然是從他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推演出來的。正如他把整個世界都看成是絕對理念自我發展、自我認識的過程一樣,美和藝術在他看來也是從絕對理念中所派生出來的。美的內容、美的根源都是理念,只有理念自己把自己顯現為感性形象,美才能出現,這無異于說一切現實事物的美都是理念自生發的結果,客觀現實本身是沒有真正的美的。這種頭足倒置的看法自然是錯誤的。但是,在黑格爾關于美的定義中,卻蘊藏著豐富的辯證法,包含著關于美的本質特點的精辟闡述。他在定義中,提出了美是理性內容和感性形式、普遍性和個別性相統一的重要思想,從而在美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黑格爾關于美的定義包含著理念和形象兩種因素,前者是指美的理性內容,后者是指美的感性形式。對于美和藝術來說,*重要的就是要使這兩者結合成為融合無間的統一體。他說: 藝術的任務在于用感性形象來表現理念,以供直接觀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純粹心靈性的形式來表現,因為藝術表現的價值和意義在于理念和形象兩方面的協調和統一,所以藝術在符合藝術概念的實際作品中所達到的高度和優點,就要取決于理念與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為統一體的程度。 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藝術要把這兩方面調和成為一種自由的統一的整體。 黑格爾講美的理念,實際上就是講藝術。在他看來,只有藝術才能*充分地體現美的理念。他反復強調美和藝術必須把理念和形象、內容和形式、心靈的東西和感性的東西統一起來,既反對忽視美和藝術的理性內容的片面性,也反對忽視美和藝術的感性形式的片面性。在美和藝術的理性內容和感性形式的統一中,黑格爾又強調理性內容是起主要作用的,因為正是理性內容才能對美的對象起灌注生氣的作用并使之達到觀念性的統一。美和藝術的內容本身就決定了它必須有與之相符合的一種感性形式和形象。因為“藝術的內容本身不應該是抽象的”,而應該是具體的。單純的抽象的心靈性和理智性的東西,就不能作為藝術的內容。例如“太一”,“這種不是按照神的具體真實性來理解的神就不能作為藝術的內容”。“希臘的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個別的,*接近人的自然形狀的”,所以也*適宜于藝術的表現。由于藝術內容本身是具體的,所以它才能呈現為感性形象,使它的表現形式也是個別的、具體的。黑格爾說:“藝術內容和表現兩方面都有這種具體性,也正是這種兩方面同有的具體性才可以使這兩方面結合而且互相符合。”這說明美和藝術的感性形象形式是由它所表現的理性內容本身所決定的,在美和藝術中,理性內容與感性形式的互相符合和統一是具有必然性和內在根據的。 所謂美是理性內容和感性形式的統一,換一種說法也就是理念的普遍性和現象的個別性的統一。黑格爾說:“概念與個別現象的統一才是美的本質和通過藝術所進行的美的創造的本質。”所以,美必須具有內在意蘊的普遍性,同時又必須具有外在現象的個別性。藝術如果沒有抓住事物的普遍性,就不能通體生氣灌注而成其為美。但是這種普遍性在藝術中又不是“抽象形式的普遍性”,而是“仍然融合在個性里”。否則,單純抽象的普遍性也不屬于以美為其特征的藝術。總之,在美和藝術中,“普遍的東西應該作為個體所特有的*本質的東西而在個體中體現”,成為“普遍性與特殊事物的統一體”。 美是在于理性內容,還是在于感性形式?這是西方美學中一直有爭議的問題。到17、18世紀,英國經驗論派美學和大陸理性論派美學圍繞這個問題繼續展開論戰。理性論派從目的論出發,認為美雖然是屬于感性認識,但美的事物應該符合它的本質所規定的內在目的,也就是說符合“完滿”的概念,才算是美的。因此,美雖然是感性的,但它的基礎卻是理性。人之所以能夠認識美,是因為人先天地具有理性概念,外在事物的“完滿性”恰好符合了內在的理性概念,于是才感到事物是美的。經驗論派則與此不同,它強調的是美的感性形式方面。經驗論派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是來自感性經驗,美也是來自感性經驗。經驗中的快感與不快感就是形成美與丑的真正的本質。美以快感為基礎,而引起快感則是事物的感性形式方面的因素。總之,理性論派強調美在理性,經驗論派強調美在感性,各執一端,因而都帶有片面性。康德的美學是企圖調和理性論派和經驗論派的美學思想的。一方面,他認為美只涉及快與不快的感情和對象的外在形式,不憑借概念,不涉及利害,沒有任何特定目的;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對于美的判斷必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具有主觀的合目的性,也就是要符合理性概念的要求。對于康德的美的分析論,黑格爾在《美學》中作了詳細考察,他說:“我們在康德的這些論點里所發現的就是:通常被認為在意識中是彼此分明獨立的東西其實有一種不可分裂性。美消除了這種分裂,因為在美里普遍的與特殊的,目的與手段,概念與對象,都是完全互相融貫的。”黑格爾肯定了康德在美的分析中企圖使感性與理性、特殊與普遍、必然與自由等對立面達到統一的努力,認為他的學說對于了解美的概念“確是一個出發點”。同時,他也指出了康德的不足,因為“這種像是完全的和解,無論就判斷來說,還是就創造來說,都還只是主觀的,本身還不是自在自為的真實”。就是說,在康德那里,上述對立面的統一還只是在思想中完成的,所以純粹是主觀的。黑格爾克服了康德的缺點,進一步證明這種統一不僅在人的思想中進行著,而且在現實世界中也一直在進行著,所以既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這就使這種統一“得到更高的了解”。康德美學是充滿了內在矛盾的。他始而強調“美在形式”,繼而又認為“美是道德的象征”;一方面強調美不能憑借概念,另一方面又指出藝術要以概念作為基礎,要以理性理念為內容。美在感性形式還是在理性內容的矛盾,在康德美學中始終沒有被完全解決。到了黑格爾,他明確提出美是理念內容與感性顯現的統一,并且充分論證了二者達到統一的內在根據。這就在西方美學史上,*完滿地解決了這個爭論很久的問題。因此,我們可以說,黑格爾的美的定義在當時西方美學思想發展中是具有總結意義的。

西方美學名著導讀 作者簡介

彭立勛,1937年生于湖北。1960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并留校任教,曾任中文系副主任、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1987年由國家教委選派至英國劍橋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1988年后調深圳,任深圳市社會科學院首任院長、深圳市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教授、研究員。被聘為華中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美學研究,著作有《美感心理研究》《審美經驗論》《美的欣賞》《西方美學與中國文論》(合著)、《西方美學名著引論》《美學的現代思考》《西方美學史》(合著)、《趣味與理性∶西方近代兩大美學思潮》《審美學現代建構論》《中西美學范式與轉型》等。獲得全國優秀暢銷書獎、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等。1992年被評選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青青在线视频 |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人妇视频黑白配 | r级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男人的天堂 | 国产露脸精品产三级国产av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 国产乱淫a∨片免费视频 | 色94色欧美sute亚洲线路一 | 国产激情视频在线播放 | 一级电影毛片 | 久久久久亚洲香蕉网 | 欧美色惰aⅴ |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动漫 | 69午夜影院 | 久久久久久夜精品精品免费啦 | 久久久久久网站 | 一级片一级片一级片 |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 |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末成年videos在线 |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推荐小说 | 国产露脸精品产三级国产av |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免费 | 人妻妺妺窝人体色www聚色窝 | 亚洲精品另类 |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另类 | 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在线 | 免费观看成人www精品视频在线 | 一道本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 日韩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 97碰碰碰人妻无码视频 | 亚洲黄色大片 | 日本花心黑人hd捆绑 |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