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浮生六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687059
- 條形碼:9787512687059 ; 978-7-5126-870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浮生六記 內容簡介
《浮生六記》是清代文人沈復寫作的自傳散文。因其以真言述真情,從不刻意造作,得以渾然天成,獨樹一幟,達“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之境界,深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傳至今,已成經典。本書六記分別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后兩記早已亡佚,現存的經考證系后人偽作。全書語言不加雕飾、質樸清新,頗得自然之趣。為了解決現代讀者的文言文障礙,本書對原文做了準確全面的注釋以及通俗易懂的白話,既拓展了文言的意境,卻又不失原文的優雅別致。
浮生六記 目錄
目 錄
卷一 閨房記樂
卷二 閑情記趣
卷三 坎坷記愁
卷四 浪游記快
卷五 中山記歷
卷六 養生記道
浮生六記 節選
卷一 閨房記樂 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1),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2),居蘇州滄浪亭畔(3),天之厚我,可謂至矣。東坡云“事如春夢了無痕”(4),茍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5)。因思《關雎》冠三百篇之首(6),故列夫婦于首卷,余以次遞及焉。所愧少年失學(7),稍識之無(8),不過記其實情實事而已,若必考訂其文法,是責明于垢鑒矣(9)。 【注釋】(1)乾隆癸未:乾隆二十八年,即1763年。 (2)衣冠:本義是衣服和帽子,這里借指搢紳、名門世族。 (3)滄浪亭:地名,在江蘇省吳縣城內。本為五代吳越錢氏廣陵王元璙的別圃,宋蘇舜欽得之,始筑滄浪亭,為吳中名勝之一。 (4)事如春夢了無痕:原句為“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出自蘇軾的《女王城和詩》,當時他被貶居黃州,但此詩表達了蘇軾豁達的胸懷。 (5)彼蒼:蒼天。 (6)《關雎》:《詩經.周南》篇名。為《詩經》的首篇。 (7)失學:失去就學的機會。 (8)之無:借指簡單易識之字。 (9)責:要求。垢鑒:臟鏡子。這句話表示謙虛,意思是從沾滿灰塵的鏡子里尋求明亮。 【譯文】我出生在乾隆癸未年仲冬十一月二十二日,正是太平盛世,我家又是名門世族,住在蘇州滄浪亭畔,上天對我的厚待,可以說是備至了。蘇東坡說過“事如春夢了無痕”,如果不記下來,難免辜負了上天的厚待。因為想到《關雎》列于《詩經》三百篇之首,所以我也將夫婦之事列于文章的首卷,其他依次記述。慚愧的是我少年時就失去上學機會,識字不多,只是記錄當時的實情實事罷了,如果一定要考訂文章的文法,那就是從沾滿灰塵的鏡子里尋求明亮了。
浮生六記 作者簡介
沈復(1763年—1832年?),字三白,號梅逸,江蘇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家。著有《浮生六記》。工詩畫、散文。至今未發現有關他生平的記載。
- >
朝聞道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