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社會保障相關問題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04759
- 條形碼:9787522504759 ; 978-7-5225-0475-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社會保障相關問題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基礎理論方面的專家
本書是作者對社會保障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既有對當時社會保障改革的熱點問題的探討,也有作者對某些社會保障理論問題與改革實踐的探討。
中國社會保障相關問題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對社會保障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既有對當時社會保障改革的熱點問題的探討,也有作者對某些社會保障理論問題與改革實踐的探討。主要從四方面分析和理解社會保險制度可持續性問題。一是正確理解社會保險制度可持續性的內涵;二是社會保險制度可持續性與人口政策、人口結構的關系;三是社會保險制度可持續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保險制度的科學合理性和社會保險的可負擔性;四是社會保險制度與宏觀經濟、政府財政相互協調是其可持續性的重要特征。
中國社會保障相關問題研究 目錄
社會保險制度可持續性研究的幾個問題
社會保障與消費關系研究
養老保障從收入養老向生活養老轉型的研究
發揮人民群眾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的作用
社會保障風險與財政風險的關聯與規避
構建我國可持續“三支柱”養老保障制度的研究
對健全當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看法與建議
70年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回顧與思考
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機制研究
社會保險基金投資不要錯失良機
當前經濟形勢與財政促進就業的政策思考
當前我國城鄉低保制度現狀、問題與對策建議
完善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管理
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財政政策思考
促進中國老齡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研究
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財政政策研究
參考文獻
中國社會保障相關問題研究 節選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率的快速提高,社會保險收支平衡的形勢日益嚴峻,社會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何認識當前中國社會保險制度可持續性問題,與人口、財政、經濟存在哪些關聯?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一、如何理解社會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
為什么研究社會保險制度可持續性,而沒有研究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性?
一是因為社會保障項目中只有社會保險項目是通過用人單位和職工繳費建立起來的保險制度,需要長期保持收支平衡才能確保制度正常運轉。而社會救助、優撫安置、社會福利等項目基本上依靠政府財政安排支出,才能保證制度運轉。如果政府財政供給能長期保持穩定的支出安排,后面三個社會保障項目就能保持可持續運行;如果政府財政供給能力下降,則后面三個社會保障項目只能萎縮運行;可見,在社會保障項目中,只有社會保險是依靠繳費維持運轉的,其他三項都是依靠政府財政供給維持運轉的,社會福利可以向社會募集資金,如捐贈、彩票等形式。社會保險收支只有在人口老齡化日益提高的形勢下,才會發生收不抵支的風險,需要財政兜底,對政府財政產生間接的影響。所以,研究社會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對政府財政的影響更有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是社會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和主體,資金量在社會保障資金中占有主體地位,也是對國家財政影響*大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因為社會保險收支規模大,獨立參與GDP的分配,與財政分配處在平等參與GDP分配的位置上,與內在于政府財政分配的社會救助、優撫安置、社會福利有著本質的區別。社會保險分配對包括政府財政分配在內的其他分配范疇具有擠出效應,社會保險分配占GDP的份額多了,就會減少政府財政和其他分配范疇在GDP中所占的份額;同樣政府財政和其他分配范疇在GDP中所占的份額高了,就會減少社會保險分配所占的份額。同時,由于社會保險資金占社會保障資金的比例占有主體地位,一旦發生收不抵支風險,對政府財政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政府財政的控制,因而對政府財政的潛在風險和沖擊*大。所以,加強社會保險制度可持續性研究對于掌握社會保險收不抵支風險對政府財政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
三是社會保險制度是公民生老病死殘風險主要承擔者,也是處理政府、企業(單位)、職工分配關系,勞資雙方、醫患雙方等多種復雜分配關系的制度安排,是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中管理難度*大、關系*難協調的分配制度。而社會救助、優撫安置、社會福利所處理的分配關系和管理環節相對簡單和容易。如果社會保險制度所承擔的風險處理好了,所涉及的分配關系處理好了,社會保障制度安排和管理的難點也就基本解決了。社會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有保障,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才有保障。
如何理解社會保險制度可持續性?可以從三個角度把握:
一是財務可持續性。社會保險基金的財務在長期保持收支平衡,即要求在一定期限內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收支維持平衡。如果社會保險收支在人口老齡化日益提高和其他因素沖擊下產生不平衡,必須做好應對不平衡產生的準備,否則財務可持續就難以實現。社會保險基金具有互濟性,主要來源于單位、職工個人繳費及財政補貼,一般情況下財政補貼是在社會保險收不抵支年度才由政府財政提供,但是我國財政補貼是在地區之間社會保險收支出現不平衡和社會保險支付待遇逐年提高的基礎上發生的。從長期看,就是社會保險收支要在代際之間保持可持續性,不能因為代際轉移發生社會保險收支不可持續危機,確因老齡化率提高帶來社會保險收支不可持續,就必須及早做好應對準備,以免發生后代社會保險支付斷供危險。
二是社會保險制度的可負擔性。社會保險制度安排符合各方承受能力,制度成本沒有超出個人和社會的經濟支付能力,不會產生難以承受的財政后果。社會保險收支適度是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義,過高或過低的保險水平對于社會保險制度自身的運行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會產生不利影響。過低的保險水平不利于社會穩定與發展,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終損害社會運轉效率,對經濟發展造成瓶頸制約;過高的保險水平是指社會保障支出增長過快,超出國民經濟承受能力;社會保險支出具有剛性特征,政府在社會保險宏觀管理中扮演*后出場的角色。因此社會保險支出危機必然帶來政府債務負擔,甚至財政危機,并*終轉嫁給下一代人,由他們承擔。對于社會保險基金而言,在資金籌集過程中,企業和個人的繳費水平需要符合各自的承受能力,過高的繳費水平不利于提高經濟效率,損害企業競爭力,還容易降低勞動者的積極性,滋生逃避繳費、提前退休等問題,損害社會公平。
三是社會保險制度的安排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社會保險制度是現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其資金來源于經濟部門,運行機制和效果受制于整個社會運行狀況,尤其是宏觀經濟運行狀況,這就使得任何超越時代的社會保險政策都會導致物極必反的結果,任何落后于時代的社會保險政策亦不會真正解決公民面臨的各種社會風險問題,無法達成制度目標。社會保險制度不僅受經濟發展的制約,而且反過來又影響到經濟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互協調是社會保險在發展進程中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因此,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科學合理地設計社會保險制度的制度結構、制度參數、運行機制,并保持動態優化,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應當與其他相關制度改革或政策調整相協調;同時,社會保險各項目之間也保持協調發展。從而使社會保險制度與經濟社會大系統的發展變化相適應,實現共同可持續發展。
中國社會保障相關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
楊良初,男,1962年8月出生,湖南寧鄉人,研究員,從事財政和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研究34年,發表論文、研究報告、調查報告400余篇,參與30多本著作、工具書的編寫,參加所內、中央各部委、地方委托課題研究60多項。獨立撰寫專著《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分析》一本,合寫專著《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新論》一本,主編《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教材一本。多年來,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相關政策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并被國務院社會保障改革辦公室聘為咨詢專家。2010年評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