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生活之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9671901
- 條形碼:9787539671901 ; 978-7-5396-719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活之美 本書特色
★ 解讀天時、地緣、人貌、飲茶、長物、 棲居等生活的九大方面,品讀大眾身邊的生活美學。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知名美學專家劉悅笛多年研究成果,成體系梳理、傾情制作。 ★ 名家美育課系列之一,面向大眾的美學普及系列讀本。從傳統繪畫、藝術哲學、日常生活、生態環境等細分領域進行美學解讀,全面提高審美素養。
生活之美 內容簡介
《生活之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知名美學專家劉悅笛對中國生活美學的賞析解讀。“生活美學”中蘊含著華夏傳統的生命意識、生活觀念和人生追求脈絡,不僅是一種關乎“審美生活”之學,而且更是一種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生活之美》試圖找回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傳統,通過天時之美、地緣之美、人貌之美、飲茶之美、長物之美、 棲居之美、游覽之美、文人之美、人格之美這九大方面,將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大智慧深描出來,探討如何實現審美化的生活,并生成一種憂樂圓融的生活傳統,為中國人的生活立“美之心”。
生活之美 目錄
導語 為華夏生活立“美之心”
天時之美
地緣之美
人貌之美
飲茶之美
長物之美
棲居之美
游覽之美
文人之美
人格之美
結語 走向文明中國的“生活美學”
后記 以情為本的“生活美育”
生活之美 節選
導語 為華夏生活立“美之心” 當今中國社會與文化的變遷、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構成了生活美學得以興起的歷史背景。我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應該包括兩個維度: 一個就是“好生活”,另一個則是“美生活”。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現實基礎,美的生活則是好的生活的升華。好的生活無疑就是有“質量” 的生活,而美的生活則是有“品質”的生活。 生活美學就是要以“美生活”來提升“好生活”,以有品質的生活來升華有質量的生活,并對人民大眾進行生活美育的普及。生活美育是生活美學的邏輯推演,生活美學通過生活美育得以落實。如今,越來越多的從事茶道、花道、香道、漢服復興、工藝民藝、非遺保護、游戲動漫、社區規劃等領域工作的人士,都積極融入生活美學的潮流中,并在各地傳播著美學美育觀念。 實際上,“生活美學”不僅是一種關乎“審美生活”之學,而且更是一種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前者之“學”是理論的,后者之“道”則是踐行的,二者合二為一,這就是美學上的知行合一。 整個東方美學,從根源上來說也是一種“生活美學”。東方美學不僅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訴諸“踐行”的現世傳統。這是由于西方美學曾經更關注藝術,東方美學卻早已聚焦生活。有趣的是,“東方美學”這個詞卻不是東方人提出的,法國歷史學家雷納·格魯塞1948年在《從希臘到中國》中*早用過,而后才有東方對自身美學傳統的“自覺意識”,由此,也形成了*初的“比較意識”,一說“中國美 學重‘形’,日本美學重‘色’,而韓國美學重‘線’”。實際上,真正連縱起整個東方美學的內核乃為“生活”,它們皆為一種倡導生活化的“生活美學”。 東方生活美學關注審美與生活之間所具有的“不即不離”的親密關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體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國的“生活美學”就是 一種可以代表東方傳統的、始終未斷裂的生活傳統。中國古典美學作為*“原生態”的生活審美化傳統,形成了一種憂樂圓融的中國人的生活 藝術。 審美與生活的不即不離,就是一種既不親近亦不疏遠的關聯。中國生活美學,就是強調審美與生活之間如此的關聯,這里的“生活”,乃是中國人自己的“生活”;這里的“美學”,也是中國化的“美學”。 生活乃是“生”與“活”的合一,生與活有別,生只是生物性的, 動植物均有生,但只有人才能活。每個人都要“生”,皆在“活”。在漢語的語境里面,“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終極則指生命力與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活”則指生命的狀態,原意為活潑潑的,*終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明末清初著名畫家石濤所說“因人操此蒙養生活之權”當中的“生活”,正是此義。中國人所理解與踐行之“生活”,所言說的就是鳶飛魚躍那般的存在,有著鮮活的內涵與踐履途徑。 人們不僅要“過”生活,要“活著”,而且要“享受”生活,要“生存”。 按照法國哲人列維納斯的主張,在西方世界,對古人來說,存在指的是“事 物”;對現代人來說,存在指的是“*內在的主體性”;對當今的人們來說,存在指的則是“生活”,也就是一種與自身、與事物的直接私密關系。 在此意義上,中國人其實早就參透了生活的價值,自古至今都生活在同 一個現世的“生活世界”當中,而不執著于此岸與彼岸之分殊,這就是中國人的大智慧。 人們不僅過日子,而且還在“經驗”著他們的生活,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是始終不離于感性的。列維納斯還說過,所有的享受都是“生存的方式”,但與此同時,也是一種“感性”存在。“美學”這個詞原本就是 感性的意思,美學作為學科之本意就是“感性學”。在中國,卻將“感”學之維度拓展開來,從而將之上升到“覺學”之境,而這“感”與“覺” 兩面恰恰構成“不即不離”之微妙關聯。因此,中國的“美學”,不僅是西學的感性之學,而且更是一種感性之智。 “生活美學”之所以指向了“幸福”的生活,是因為過生活就是享有生活,并去尋求生活的幸福與幸福的生活。幸福本身就是一個美學問題,而非倫理問題。自古至今的中國人,皆善于從生活的各個層級當中來發現“生活之美”,去享受“生活之樂”。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就在于 將“過生活”過成了“享有生活”。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的美學在現實的生活世界中得以生長,它本然就是一種活生生的“生活美學”。 在這個意義上,生活美學(抑或東方生活美學)不囿于西方的感性之學,而更是感性之智。美學恰恰關乎“幸福”的追求,并致力于讓人們的生活過得美好。“生活美學”既是一種研究幸福之學,也是一種實現幸福之道。 既然中國古典美學從本源上說就是一種“活生生”的生活美學,在這個根基之上,中國美學可以為當今的全球美學貢獻出巨大的力量,因 為我們的“美學傳統”就是生活的,我們的“生活傳統”也是審美的。 我們當代的“生活美學”建構也需以中國古典美學為根基,形成一種古 與今的“視界融合”。 “生活美學”中蘊含著華夏傳統的生命意識、生活觀念和人生追求脈絡:一方面本然地呈現出搖曳生姿的古典生活現場之美,另一方面又指向了其來路、走向和轉化的可能性。這就需要當今中國的美學研究者,一方面積極地參與到與國際美學界的*新交流當中,另一方面又回到本土去挖掘中國古典“生活美學”的資源。 中國古典生活美學涵攝了“自然化”(性)、“情感化”(情)和“文化化” (文)三個基本的維度,這就非常全面地覆蓋了從生理的、情感的到文化的諸種生活,其基本問題意識便是探討如何實現審美化的生活,由此生成一種憂樂圓融的生活傳統。這里的美學就不再是聚焦藝術的“小美學”,而是融入生活的“大美學”。 “大美學”主張讓美學真正回歸到其得以自然生長的生活大地之中。 當我們在找回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傳統時,就是要為中國人的生活立“美之心”。通過天時之美、地緣之美、人貌之美、飲茶之美、長物之美、 棲居之美、游覽之美、文人之美和人格之美這九大方面,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大智慧可以被深描出來。這些生活審美化的傳統,其實都是“活著的” 傳統。中國文化傳統之所以延續至今,是因為生活的傳統從未中斷,審美的傳統從未中斷。“生活美學”就是這未斷裂傳統中的精髓所在,或者說,就是這傳統之“感”與“覺”的精髓。 中國既是“禮儀之邦”,也是“美善之國”。“生活美學”也必然在承繼“禮樂相濟”的華夏悠久傳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且正在實現著其歷史使命。 總而言之,我們要找回“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就是為中國生活立 “心”,但所立之心不是一般的心,而是“美之心”,從而重建文明中國與中國文明的感性內核!
生活之美 作者簡介
劉悅笛: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南開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博士后,美國富布萊特(Fulbright)訪問學者,任國際美學協會(IAA)五位總執委之一,曾任中華美學學會副秘書長兼常務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美國紐約城市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客座教授,任《美學》雜志執行主編。 近年來,提出并倡導中國化的“生活美學”,深入研究英美“分析美學”,在國內外先后出版翻譯專著28部,發表200余篇學術論文,近三十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全文轉載,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一定的影響。 已出版著作《生活中的美學》《視覺美學史——從前現代、現代到后現代》《生活美學與藝術經驗》等,其中《生活美學與藝術經驗》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第二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獎。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