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汪曾祺《人間自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706550
- 條形碼:9787552706550 ; 978-7-5527-0655-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汪曾祺《人間自在》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1、《人間自在》分為“少年歡喜”“美 至少要包含一點偶然”“無事此靜坐、人間可愛”四個章節,精選汪曾祺40多篇代表作,呈現汪曾祺數十年散文創作的精華。
2、生活是美好的,人是有詩意的。讓藝術以生活之態,慷慨地融入文字,以抒情的筆調敘述永不過時的人文關懷,此間有真趣,格調與新意都尤勝想象。 3、沈從文、莫言、賈平凹、蘇童、畢飛宇、金庸等名家鼎力推崇 4、汪朗先生特授權插入汪曾祺書法繪畫,更加全面展現汪曾祺其人在藝術上的成就和生活中的品位。 5、封面設計雋美靜素,裸書脊鎖線裝幀展合自如 精選插畫體現內斂溫雅的文人氣質 特種水紋紙突顯腰封的舊報紙設計 用朗朗可讀的文字為古樸設計增添了一份繁美 6、書簽仿活字印刷工藝,有從中式古韻中融萃出的風雅 在感懷汪曾祺那業已滅絕的文人士大夫氣息時, 摘選了李白、蘇軾、姜夔等人的名句 追尋歲月如水東逝中一份難能可貴的靜謐與拙樸。 書簽一套共8張,每本隨機贈送1張書簽,為降低重復率,《人間草木》與《人間滋味》只贈送四字書簽;《人間有戲》與《人間自在》只贈送五字書簽。 7、購買四本套裝額外贈送汪曾祺大幅高清字畫, 構圖洗練,設色研美,文人氣息濃郁。 宣紙印刷,可裝裱,可觀賞。
汪曾祺《人間自在》 內容簡介
《人間自在》分為 少年歡喜、美 至少要包含一點偶然、無事此靜坐、人間可愛 四個章節,精選汪曾祺40多篇代表作,呈現汪曾祺數十年散文創作的精華。文集關乎成長追憶、阡陌故交、世間百態,也關乎作者本人在哪怕并不順遂、平衡的外部景狀中,心性依然順著善與美的方向順暢生長的恣意。在作者的筆下,一切都是流動的,是心性的揮灑,亦是對自我的無上坦誠,而他身上那份久違而珍愛的士大夫情調,那份超越現實、又沉浸于現實的浪漫主義生存哲學,也歷久彌新地汲取著讀者的向往與追慕。生活是美好的,人是有詩意的。讓藝術以生活之態,慷慨地融入文字,以抒情的筆調敘述永不過時的人文關懷,此間有真趣,格調與新意都尤勝想象。
汪曾祺《人間自在》 目錄
一??少年歡喜
我的家鄉
——自傳體系列散文《逝水》之一 002
我的父親
——自傳體系列散文《逝水》之四 010
我的母親
——自傳體系列散文《逝水》之五 019
家書 024
我的小學
——自傳體系列散文《逝水》之七 027
我的初中
——自傳體系列散文《逝水》之八 038
室外寫生 047
蝴蝶:日記抄 050
讀廉價書 053
冬天的樹 062
二??美,至少要包含一點偶然
小貝編 072
飛的 076
灌園日記 080
花 083
干荔枝 090
淡淡秋光 094
勿忘儂花 100
昆明草木 105
煙與寂寞 110
幡與旌 112
后臺 117
美在眾人反映中
——老學閑抄 121
三??無事此靜坐
鳳翥街 126
“無事此靜坐” 134
寫字 137
開卷有益 142
書畫自娛 145
西窗雨 147
覓我游蹤五十年 153
卻老 161
祈難老 166
七載云煙 170
四??人間可愛
蔡德惠 186
與友人談沈從文
——給一個中年作家的信 190
淡泊的消逝
——悼吾師沈從文先生 208
修髯飄飄
——記西南聯大的幾位教授 210
遙寄愛荷華
——懷念聶華苓和保羅·安格爾 216
未盡才
——故人偶記 225
地質系同學 230
一個郵件的復活
——訪問北京郵政管理局無著郵件股 234
晚年
——人寰速寫之一 245
大媽們
——人寰速寫之三 248
藝壇逸事(節選) 253
汪曾祺《人間自在》 節選
我的家鄉
——自傳體系列散文《逝水》之一
法國人安妮·居里安女士聽說我要到波士頓,特意退了機票,推遲了行期,希望和我見一面。她翻譯過我的幾篇小說。我們談了約一個小時,她問了我一些問題。其中一個是,為什么我的小說里總有水?即使沒有寫到水,也有水的感覺。這個問題我以前沒有意識到過。是這樣。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我是在水邊長大的,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水影響了我的性格,也影響了我的作品的風格。
我的家鄉高郵在京杭大運河的下面。我小時候常常到運河堤上去玩(我的家鄉把運河堤叫作“上河堆”或“上河埫”。“埫”字一般字典上沒有,可能是家鄉人造出來的字,音淌。“堆”當是“堤”的聲轉)。我讀的小學的西面是一片菜園,穿過菜園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媽(我們那里對姑媽有個很奇怪的叫法,叫“擺擺”,別處我從未聽過有此叫法)的家,出門西望,就看見爬上河堤的石級。這段河堤有石級,因為地名“御碼頭”,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據說御碼頭夏天沒有蚊子)。運河是一條“懸河”,河底比東堤下的地面高,據說河堤和墻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們幾個同學,可以指認哪一處的屋頂是誰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風箏,風箏在我們腳下飄。城里人家養鴿子,鴿子飛起來,我們看到的是鴿子的背。幾只野鴨子貼水飛向東,過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見野鴨子飛得高高的。
我們看船。運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撐篙。弄船的脫光了上身,使勁把篙子梢頭頂上肩窩處,在船側窄窄的舷板上,從船頭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著篙子走回船頭,欻的一聲把篙子投進水里,扎到河底,又頂著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往復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長而極粗,篙頭如飯碗大,有鋒利的鐵尖。使篙的通常是兩個人,船左右舷各一人;有時只一個人,在一邊。這條船的水程,實際上是他們用腳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這種船多是重載,船幫吃水甚低,幾乎要漫到船上來。這些撐篙男人都極精壯,渾身作古銅色。他們是不說話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為長年注視著流動的水,故目光清明堅定。這些大船常有一個舵樓,住著船老板的家眷。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輕,一邊扳舵,一邊敞開懷奶孩子,態度悠然。舵樓大都伸出一支竹竿,晾曬著衣褲,風吹著拍拍作響。
看打魚。在運河里打魚的多用魚鷹。一般都是兩條船,一船八只魚鷹。有時也會有三條、四條,排成陣勢。魚鷹棲在木架上,精神抖擻,如同臨戰狀態。打魚人把篙子一揮,這些魚鷹就劈劈啪啪,紛紛躍進水里。只見它們一個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條鱖魚上來——魚鷹似乎專逮鱖魚。打魚人解開魚鷹脖子上的金屬的箍(魚鷹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則它就會把逮到的魚吞下去),把鱖魚扔進船里,獎給它一條小魚,它就高高興興,心甘情愿地轉身又跳進水里去了。有時兩只魚鷹合力抬起一條大鱖魚上來,鱖魚還在掙蹦,打魚人已經一手撈住了。這條鱖魚夠四斤!這真是一個熱鬧場面。看打魚的、魚鷹都很興奮激動,倒是打魚人顯得十分冷靜,不動聲色。
遠遠地聽見嘣嘣嘣嘣的響聲,那是在修船、造船。嘣嘣的聲音是斧頭往船板上敲釘。船體是空的,故聲音傳得很遠。待修的船翻扣過來,底朝上。這只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一只新船造好了,油了桐油,過兩天就要下水了。看看嶄新的船,叫人心里高興——生活是充滿希望的。船場附近照例有打船釘的鐵匠爐,叮叮當當。有碾石粉的碾子,石粉是填船縫用的。有賣牛雜碎的攤子。賣牛雜碎的是山東人。這種攤子上還賣鍋盔(一種很厚很大的面餅)。
我們有時到西堤去玩。我們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邊,很奇怪,我竟沒有在湖上坐過一次船。湖西是還有一些村鎮的。我知道一個地名,菱塘橋,想必是個大鎮子。我喜歡菱塘橋這個地名,引起我的向往,但我不知道菱塘橋是什么樣子。湖東有的村子,到夏天,就把耕牛送到湖西去歇伏。我所住的東大街上,那幾天就不斷有成隊的水牛在大街上慢慢地走過。牛過后,留下很大的一堆一堆牛屎。聽說是湖西涼快,而且湖西有茭草,牛吃了會消除勞乏,恢復健壯。我于是想象湖西是一片碧綠碧綠的茭草。
高郵湖中,曾有神珠。沈括《夢溪筆談》載:
嘉祐中,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初出于天長縣陂澤中,后轉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開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見之。余友人書齋在湖上,一夜忽見其珠甚近,初微開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橫一金線,俄頃忽張殼,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燦然不可正視,十余里間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遠處但見天赤如野火,倏然遠去,其行如飛,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類月,熒熒有芒焰,殆類日光。崔伯易嘗為《明珠賦》。伯易高郵人,蓋常見之。近歲不復出,不知所往。樊良鎮正當珠往來處,行人至此,往往維船數宵以待觀,名其亭為“玩珠”。
這就是“秦郵八景”的**景“甓社珠光”。沈括是很嚴肅的學者,所言鑿鑿,又生動細微,似乎不容懷疑。這是個什么東西呢?是一顆大珠子?嘉祐到現在也才九百多年,已經不可究詰了。高郵湖亦稱珠湖,以此。我小時學刻圖章,**塊刻的就是“珠湖人”,是一塊肉紅色的長方形圖章。
湖通常是平靜的,透明的。這樣一片大水,浩浩渺渺(湖上常常沒有一只船),讓人覺得有些荒涼,有些寂寞,有些神秘。
黃昏了。湖上的藍天漸漸變成淺黃,橘黃,又漸漸變成紫色,很深很濃的紫色。這種紫色使人深深感動。我永遠忘不了這樣的紫色的長天。
聞到一陣陣炊煙的香味,停泊在御碼頭一帶的船上正在燒飯。
一個女人高亮而悠長的聲音:
“二丫頭……回來吃晚飯來……”
像我的老師沈從文常愛說的那樣,這一切真是一個圣境。
高郵湖也是一個懸湖。湖面,甚至有的地方的湖底,比運河東面的地面都高。
湖是懸湖,河是懸河,我的家鄉隨時處在大水的威脅之中。翻開縣志,水災接連不斷。我所經歷過的*大的一次水災,是民國二十年。
這次水災是全國性的。事前已經有了很多征兆。連降大雨,西湖水位增高,運河水平了漕,坐在河堤上可以“踢水洗腳”。有許多很“瘆人”的不祥的現象。天王寺前,蛤蟆爬在柳樹頂上叫。老人們說:蛤蟆在多高的地方叫,大水就會漲得多高。我們在家里的天井里躺在竹床上乘涼,忽然撥剌一聲,從陰溝里蹦出一條大魚!運河堤上,龍王廟里香燭晝夜不熄。七公殿也是這樣。大風雨的黑夜里,人們說是看見“耿廟神燈”了。耿七公是有這個人的,生前為人治病施藥,風雨之夜,他就在家門前高旗桿上掛起一串紅燈,在黑暗的湖里打轉的船,奮力向紅燈劃去,就能平安到岸。他死后,紅燈還常在濃云密雨中出現,這就是耿廟神燈——“秦郵八景”中的一景。耿七公是漁民和船民的保護神,漁民稱之為七公老爺,漁民每年要做會,謂之七公會。神燈是美麗的,但同時也給人一種神秘的恐怖感。陰歷七月,西風大作。店鋪都預備了高挑燈籠——長竹柄,一頭用火烤彎如鉤狀,上懸一個燈籠,輪流值夜巡堤。告警鑼聲不絕。本來平靜的水變得暴怒了。一個浪頭翻上來,會把東堤石工的丈把長的青石掀起來。看來堤是保不住了。終于,我記得是七月十三(可能記錯),倒了口子。我們那里把決堤叫作倒口子。西堤四處,東堤六處。湖水涌入運河,運河水直灌堤東。頃刻之間,高郵成為澤國。
我們家住進了竺家巷一個茶館的樓上(同時搬到茶館樓上的還有幾家),巷口外的東大街成了一條河,“河”里翻滾著箱箱柜柜,死豬死牛。“河”里行了船,會水的船家各處去救人(很多人家爬在屋頂上、樹上)。
約一星期后,水退了。
水退了,很多人家的墻壁上留下了水印,高及屋檐。很奇怪,水印怎么擦洗也擦洗不掉。全縣糧食幾乎顆粒無收。我們這樣的人家還不致挨餓,但是沒有菜吃。老是吃慈姑湯,很難吃。比慈姑湯還要難吃的是芋頭梗子做的湯。日本人愛喝芋梗湯,我覺得真不可理解。大水之后,百物皆一時生長不出,唯有慈姑芋頭卻是豐收!我在小學的教務處地上發現幾個特大的螞蟥,縮成一團,有拳頭大,踩也踩不破!
我小時候,從早到晚,一天沒有看見河水的日子,幾乎沒有。我上小學,倘不走東大街而走后街,是沿河走的。上初中,如果不從城里走,走東門外,則是沿著護城河。出我家所在的巷子南頭,是越塘。出巷北,往東不遠,就是大淖。我在小說《異秉》中所寫的老朱,每天要到大淖去挑水,我就跟著他一起去玩。老朱真是個忠心耿耿的人,我很敬重他。他下水把水桶弄滿(他兩腿都是筋疙瘩——靜脈曲張),我就揀選平薄的瓦片打水漂。我到一溝、二溝、三垛,都是坐船。到我的小說《受戒》所寫的庵趙莊去,也是坐船。我**次離家鄉去外地讀高中,也是坐船——輪船。
水鄉極富水產。魚之類,鄉人所重者為鳊、白、(花魚即鱖魚)。蝦有青白兩種。青蝦宜炒蝦仁,熗蝦(活蝦酒醉生吃)則用白蝦。小魚小蝦,比青菜便宜,是小戶人家佐餐的恩物。小魚有名“羅漢狗子”“貓殺子”者,很好吃。高郵湖蟹甚佳,以作醉蟹,尤美。高郵的大麻鴨是名種。我們那里八月中秋興吃鴨,饋送節禮必有公母鴨成對。大麻鴨很能生蛋。腌制后即為著名的高郵咸蛋。高郵鴨蛋雙黃者甚多。江浙一帶人見面問起我的籍貫,答云高郵,多肅然起敬,曰:“你們那里出咸鴨蛋。”好像我們那里就只出咸鴨蛋似的!
我的家鄉不只出咸鴨蛋。我們還出過秦少游,出過散曲作家王磐,出過經學大師王念孫、王引之父子。
縣里的名勝古跡*出名的是文游臺。這是秦少游、蘇東坡、孫莘老、王定國文酒游會之所。臺基在東山(一座土山)上,登臺四望,眼界空闊,我小時常憑欄看西面運河的船帆露著半截,在密密的楊柳梢頭后面,緩緩移過,覺得非常美。有一座鎮國寺塔,是個唐塔,方形。這座塔原在陸上,運河拓寬后,為了保存這座塔,留下塔的周圍的土地,成了運河當中的一個小島。鎮國寺我小時還去玩過,是個不大的寺。寺門外有一堵紫色的石制的照壁,這堵照壁向前傾斜,卻不倒。照壁上刻著海水,故名水照壁。寺內還有一尊肉身菩薩的坐像,是一個和尚坐化后漆成的。寺不知毀于何時。另外還有一座凈土寺塔,明代修建。我們小時候記不住什么鎮國寺、凈土寺,因其一在西門,名之為西門寶塔;一在東門,便叫它東門寶塔。老百姓都是這么叫的。
全國以郵字為地名的,似只高郵一縣。為什么叫作高郵?因為秦始皇曾在高處建郵亭。高郵是秦王子嬰的封地,至今還有一條河叫子嬰河。舊有子嬰廟,今不存。高郵為秦代始建,故又名秦郵。外地人或以為這跟秦少游有什么關系,沒有。
一九九一年六月二十日
汪曾祺《人間自在》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
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代表人物,師從沈從文先生,被譽為“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他的文字調和了時代的不羈與剛性,余味溫雅、甜熟而平穩。書卷氣濃而不酸腐,獨立味重而不閉塞,是心性之揮灑,亦是對自我的無上坦誠,體現了知識分子與潮流并行的浪漫主義生存哲學。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煙與鏡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