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老子講演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96982
- 條形碼:9787300296982 ; 978-7-300-29698-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老子講演錄 內容簡介
《老子講演錄》基于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楊國榮在研究生討論班有關《老子》的疏講,根據錄音整理,并經進一步的修訂而成書。該書略人所詳、詳人所略,不以具體字、詞的考釋為旨,而主要側重于闡發《老子》哲學的智慧。 《老子》對人的把握不限于本體論上的追問,而同時體現為對人的存在境遇及存在方式的關切。 可能一旦展開,人便容易被限定于某種既成的形態,并同化于特定的文化模式,逐漸由壯而老,失去其內在生命力。《老子》要求“復歸于嬰兒”,無疑流露出對自然、質樸的向往,但其意向更注重存在與發展:守護可能,也就是守護存在的根據。 《老子》的社會批判,既以自然狀態的理想化為前提,并相應地表現出對文明和文化的疏離,又以“為無為”為根據,其中多少滲入了尊重民意以及寬容和不干預的觀念。
老子講演錄 目錄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后記
老子講演錄 節選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釋義:這里首先提到文明發展過程中的若干背反現象。從人類社會演化的過程來看,*初人乃是處于前文明狀態或自然狀態之下,此時并不存在美丑、善惡之分,一切都以本然的形態存在。這種狀況,可以視為**章中所說的“同”“玄”在社會領域的體現。隨著文明的發展,開始逐漸出現諸如美和丑、善和惡等區分,在老子看來,這種區分是隨著文明的演進而產生的,表現為文明的某種伴隨物。具體而言,文明發展到一定的時期,總是會形成普遍的價值判斷標準,這些標準出現之后,往往引發人們迎合這些標準,并努力使自己的言行與之相合,以博得美名,這一過程在相當意義上表現為有意而為之,它與自然無為彼此相對。當人人都知道美的東西為美的原因時,美就可能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這一看法涉及老子對美的理解。按老子之見,美應該是本然或自然的,其中沒有任何人為的矯飾,如后來莊子所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知北游.,自然本身就是美的,一旦有意造作、刻意而為,那就引向人為矯飾或外在模仿,美則由此失去了自然的形態。另外,從藝術創作的層面看,隨著文明的發展,美之為美的評判標準逐漸確定,由此,人們往往會按通常所理解和接受的審美規范去刻意地合乎這一類標準。審美標準一旦引入社會藝術領域,人們也容易模仿、效法一定時代所流行的樣式。天才藝術家創作的藝術品總是以創作沖動的形式體現了藝術家自身的率真之性和想象力,其中包含天性的自然流露,而仿效則完全是人為的依照,這與原始的創作之美意義頗為不同。老子認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也包含原創與仿效之別。這里所表達的看法與第三章中所說的“為無為”相呼應,刻意仿效是有意而為之,在審美領域中這種行為方式往往會破壞本然之美。質言之,對美的準則或規范的這種人為迎合,常常使美導向自身的對立面――丑,這種現象,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丑)已”。在這里,美和丑之間的界限并非凝固不變,而是呈現為相互轉化的關系。同樣,善和不善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此所謂“善”,首先指道德意義上的人格善、行為善等等,這一意義上的善也是隨著文明的發展而逐漸出現的:凡是合乎某種規范的行為和品格,通常便被認為是善的;與這種規范相對立的行為和品格,則被視為惡。然而,當善的規范確立之后,也容易導致刻意地迎合這種外在的規范,這也就是后來孔子所說的“為人”。孔子曾區分了“為人”和“為己”,“為己”固然也遵循某種規范,但它旨在自我實現、自我提升;與之相對,“為人”則是為了獲得外在的贊譽而刻意地使自己合乎某種普遍規范,其特點在于迎合他人的評判或外在的社會輿論。老子說的“善”和“不善”與上述論域中的“為人”和“為己”具有相關性。一旦知道了普遍的社會評價準則,即合乎什么樣的規范會被視為善、背離什么樣的規范將被看作不善,人們就會有意地迎合這一類規范,以便獲得社會或他人的贊譽。然而,這樣一來,真誠意義上的“善”便失去了:在刻意的迎合之下,本來應該是自然而誠(善)的品格,便每每可能轉化為其相反的方面――“偽善”。按其實質,“偽善”顯然是對善的否定,老子說“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便就此而言。“善”和“不善”的以上分化,本身也是隨著文明的發展而產生的現象,這兩者同樣不是固定不變,而是可以相互轉化。引申而言,不同事物或相反之物的相互轉換,不僅存在于社會價值的領域,而且普遍地發生于自然之域。本章后面提到了“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等等,這都是人們經常注意到的自然現象,在老子看來,一方面,不同的對象是相比較而存在,“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都表現為彼此對照的關系;另一方面,它們又可以相互轉化,“難”可以轉化成“易”,“長”可以轉化成“短”,“高”可以轉化成“下”,反之亦然。這是從普遍的層面,概述彼此對立的現象之間的關系。當然,如果做進一步考察,則可注意到,老子固然有見于美和惡、善和不善等等可以相互轉換,但似乎對轉換的條件性這一點沒有給予充分關注。事實上,自然之美乃是在刻意仿效、違背了審美規律要求的情況之下,才會轉換為惡(丑),“東施效顰”即是典型的例子。同樣,不顧對象本身的內在的根據,一味地從自己的主觀意愿或功利目的出發,則善的意圖便可能轉換成不善的結果。與之類似,缺乏內在的為善意愿,僅僅為了獲得外在贊譽而迎合某種規范,則本然之善便會向“偽善”轉換。在此,美之向丑轉化、善之向不善轉化,都基于一定的條件。如果無條件地斷定一旦“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美就將變成惡,或抽象地認為“皆知善之為善”,善便必然化作不善,顯然容易導向相對主義。本章*后又回到了社會領域。從這一章的整體思路來看,先是分析觀察社會領域中的價值形態,而后延伸到更廣的自然對象,*后又返歸社會領域。從邏輯上來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中的“是以”,是從前面的討論中引出的結論,有的詮釋者認為“是以”這兩個字是后來加上去的,這一說法從文獻上看似乎缺乏充分的根據。盡管在形式上,此句及后面的論述主要講如何治國,前面則論善惡、美丑的關系以及更普遍意義上對立面之間的比較和轉化,兩者似乎沒有十分直接的關系,但如果做進一步的分析,則可注意到兩者之間事實上存在邏輯上的關聯。前面主要指出了對立面之間的相互轉化是普遍的現象,并列舉了若干方面,以此隱喻社會之中對立雙方相互轉化同樣是普遍的現象。從實踐領域的行為方式來看,人往往追求有所作為,提出不同的價值目標,通過有意而為之的行動過程以達到這種目標,這種行為的*后目的所指向的,乃是社會領域中的成功:達到相關的目標,便意味著成功。然而,根據老子前面的分析,成功和不成功同樣也可以相互轉化,執著于某種目的、刻意地追求相應的成功形態,往往會轉向其反面。在老子看來,*合適的方法是“處無為之事”,這種行為方式在第三章中又被稱“為無為”:它固然也是“為”,但這種“為”乃是特定的“為”,其特點在于以“無為”的方式來展開。具體而言,“處無為之事”或“為無為”意味著人的行為方式完全合乎自然之道或自然法則,具有合法則性。對老子而言,行為的目的必須與自然之道相一致,合目的與合法則不能彼此分離。與“處無為之事”相聯系的是“行不言之教”。從社會教化的角度看,治國過程總是既涉及體制層面的治理方式、治理程序,又關乎價值取向上引導一般民眾的問題。所謂 “行不言之教”,主要是指不單純地以言語說教的方式去教化民眾,而是更多地訴諸示范等作用。“不言之教”也就是“無言之教”,它不同于以外在灌輸的方式教導民眾,而是通過自身的言行為民眾提供某種榜樣、示范的作用,在老子看來,這是更為合理的引導方式。這種方式也可以看作“無為”的原則在社會領域中的引申:從治國的過程看,“無為”以合乎自然法則為指向;就如何引導民眾而言,“無為”則不同于外在的教化,而是以榜樣、示范的方式來影響民眾。作為本章的核心,“無為”觀念的內在含義在于合乎自然。前面提到的善惡之分、美丑之別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蘊含著文明社會的進步并不僅僅帶來正面的結果,相反,它常常伴隨著某種負面的效應:隨著美丑的分化,審美意義上的自然之美可能喪失;相應于善和不善界限的確認,則是各種偽善現象的出現。從治國的方式來看,在文明已經發展的前提下,重要的是遵循自然之道。言辭說教、有意為之都與自然相對,應當加以超越。可以看到,盡管形式上前后所述似乎沒有什么直接聯系,但進一步的分析則表明,其中包含一以貫之的觀念。
老子講演錄 作者簡介
楊國榮,華東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第六屆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國際形而上學學會(ISM)主席,國際哲學學院(IIP)院士,國際中國哲學史學會( ISCP)會長。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哲學、中西比較哲學、倫理學、形而上學等,主要著作有《人類行動與實踐智慧》《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成己與成物:意義世界的生成》等十余種,多種論著被譯為英文、韓文出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