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綠碳行為經濟學:汲取增長與濡化發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63399
- 條形碼:9787030663399 ; 978-7-03-066339-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綠碳行為經濟學:汲取增長與濡化發展 本書特色
鑒于我國綠色低碳發展轉型的復雜性,迫切需要對我國綠色低碳發展轉型中的關鍵管理科學問題進行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實現對轉型過程自身客觀規律的深刻認識,形成國家決策和政策制定的科學支持平臺,促進相關學科領域的發展,是兼具學術與實踐價值、體現國家需求的重大研究任務。
綠碳行為經濟學:汲取增長與濡化發展 內容簡介
本書為綠碳行為經濟學的上卷:汲取增長與濡化發展,從系統科學的觀點出發,多角度介紹綠色低碳行為下新的經濟學理論和方法。本書分為兩大部分共12章。章為緒論,介紹了傳統的行為經濟學及本書的研究依據和內容。
綠碳行為經濟學:汲取增長與濡化發展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行為經濟學概述 1
1.2 研究意義和內容 7
參考文獻 9
**篇 汲取內生增長理論
引言 13
第2章 綠碳行為驅動的內生增長動力機理 16
2.1 經濟系統相關動態分析 17
2.2 綠色低碳行為內生增長模型 22
2.3 綠色低碳行為的三種制度及優化 28
2.4 基于美國數據的定量的結果 33
2.5 基于中國數據的分析 38
2.6 本章小結 44
參考文獻 45
第3章 基于綠碳汲取水平增長的碳價值實現 48
3.1 國內外相關動態分析 49
3.2 模型 56
3.3 新經濟系統的碳價值實現 66
3.4 本章小結 76
參考文獻 77
第4章 問題導向的創新知識體系消納作用驅動的新型內生增長模型及創新—濡化效應 81
4.1 國內外研究動態分析 82
4.2 綠碳增長機理模型 87
4.3 模型求解 93
4.4 數值模擬 98
4.5 本章小結 106
參考文獻 107
第5章 人工智能效益提升的內生增長模型及智能效應 110
5.1 人工智能的國內外動態分析 110
5.2 人工智能驅動的內生增長模型 112
5.3 人工智能研發的三種投資模式 117
5.4 基于中國數據的定量結果 121
5.5 基于美國數據的定量結果 124
5.6 本章小結 127
參考文獻 127
第6章 可再生能源驅生氫能的再生效應 130
6.1 國內外研究進展 130
6.2 可再生能源轉換為可再生氫能的內生增長模型 131
6.3 一般均衡 138
6.4 制度比較 149
6.5 本章小結 153
參考文獻 154
第二篇 濡化協同發展理論
引言 159
第7章 多區域工業碳生產力分析 162
7.1 工業碳生產力 162
7.2 工業碳生產力模型構建 165
7.3 多區域工業碳生產力實證分析 171
7.4 本章小結 178
參考文獻 182
第8章 產業系統碳生產力模型構建及綠色競爭優勢分析 185
8.1 綠色碳生產力的內涵及研究現狀 185
8.2 產業系統碳生產力經濟學模型構建 187
8.3 產業系統碳生產力效用函數構建 189
8.4 產業系統綠色*優碳生產動態系統求解 190
8.5 基于我國產業部門的綠色碳生產力實證分析 195
8.6 本章小結 203
參考文獻 204
第9章 效率提升的協同增長機理 207
9.1 能源效率國內外動態分析 207
9.2 能源效率—能源價格—經濟增長模型建立及分析 210
9.3 動態演化和情景分析 223
9.4 本章小結 244
參考文獻 245
第10章 *優經濟增長的節能減排模型及應用 247
10.1 經濟發展情形分析 248
10.2 經濟增速約束下的模型構建及分析 249
10.3 基于不同經濟增速的節能減排實證分析 254
10.4 政策建議 262
10.5 本章小結 263
參考文獻 264
第11章 碳稅及經濟發展的優化路徑 267
11.1 碳稅研究背景 267
11.2 碳稅的國內外研究動態 268
11.3 模型的建立 270
11.4 競爭均衡 272
11.5 數值模擬及敏感性檢驗 277
11.6 穩態均衡狀態下健康函數的比較 283
11.7 本章小結 284
參考文獻 285
第12章 多主體綠碳行為的基于消納作用的碳價格與碳排放演化及統籌策略 288
12.1 國內外研究動態分析 288
12.2 綠色低碳行為驅動下中國碳排放市場模型 291
12.3 綠色低碳行為驅動下中國碳排放市場的實證分析 299
12.4 本章小結 318
參考文獻 319
綠碳行為經濟學:汲取增長與濡化發展 節選
第1章 緒論 1.1 行為經濟學概述 1.1.1 行為經濟學的內涵[1] 行為經濟學是在心理學的基礎上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分支學科[2],它在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諾貝爾經濟學獎已多次授予行為經濟學研究者(赫伯特 西蒙、丹尼爾 卡內曼、羅伯特 席勒、理查德 泰勒等)。行為經濟學是*近十年來發展*為迅猛的經濟學領域之一,也是少數從不驅逐“外來人口”的經濟學領域,這確認了行為經濟學作為一個相對新興的分支為經濟學做出的貢獻,以及對傳統主流經濟學產生的深遠影響[3-6]。隨著行為經濟學對交叉學科優勢的發揮,應用心理學、神經科學研究成果,將經濟學研究領域從物質資料的生產和消費結構、貨幣交換關系,拓展到研究人的全部經濟行為及有關決策,構建了一個“充滿人性和人類價值”的理論框架。可見,行為經濟學不僅豐富了經濟學分析問題的方式,對經濟行為的分析更加接近現實,而且無疑對經濟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進一步應用做出了貢獻。 行為經濟學是相對于古典經濟學而言,將認知科學、心理學與經濟學原理結合的科學,它研究的是心理、認知、情感、文化、社會等因素對個人與組織的經濟決策所產生的影響,并將之與傳統經濟學解釋下的決策進行對比,它是基于人的經濟動因的有限理性而提出的。傳統古典經濟學假定人的行為都是無限理性、具備無限控制力和追求自身效用*大化的,即“經濟人”,是“進行一切經濟分析的基礎”(卡爾 布魯內)。但信息的不完全性,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性,對公平、互惠等社會價值的追求,使得人們的決策也有情感、意識形態引導的成分,即決策的理性是有限的。因此,傳統經濟學對現實中的許多“非物質動機”的經濟現象往往很難解釋甚至結論相悖,從而傳統經濟學受到一些質疑和挑戰。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從亞當 斯密開創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以來,經濟學的發展已經深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我們日常的生活購物,大到一個國家的經濟運行,都和經濟學脫離不了關系。眾所周知,傳統的經濟學建立在“經濟人假設”之上,“經濟人”是會計算、有創造性,并且追求利益*大化的人,研究這個理性的“經濟人”是一切傳統微觀經濟學的基礎,然而“經濟人假設”太過于完美以至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都不存在,所以微觀經濟學能夠解釋的很多問題都存在瑕疵,特別是20世紀中葉之后,世界的經濟學界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乏力,當時傳統經濟學說在一些理論推演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無論是古典經濟學還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都出現了對日常生活無法解釋的問題。 行為經濟學的產生在經濟學領域引起了很大反響,有人說這是經濟學領域的一次革命,但筆者認為行為經濟學更是一種回歸,它將經濟學中的“人”重新定義到經濟學創建*初時的“人”的含義上來。行為經濟學創始人丹尼爾 卡內曼及其伙伴阿摩司 特沃斯基將心理學尤其是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運用到經濟學研究領域,開創出了一系列新的經濟學概念和理論[7]。從狹義上來說,行為經濟學就是心理分析和經濟分析結合的產物,將人類的認知、社會地位、情緒、個性和情境等心理學因素引入了經濟學,從而能夠更好地分析我們日常的生活。 1.1.2 行為經濟學的發展歷程 1. 早期發展 行為經濟學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不是新學。早在亞當 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中就已有對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并注意到“證偽主義”心理對人們經濟行為的影響。之后的經濟學家仍關注對經濟行為的研究,但隨著證偽主義和實證主義方法論被經濟學廣泛接受,心理因素逐漸與行為經濟相分離。但由于一些無法被傳統經濟理論解釋的現象,經濟學家又把目光投向了經濟現象背后的心理因素。隨著新古典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家開始嘗試把經濟學重塑為一種自然科學,完全根據經濟動因的假設來推導人們的行為,提出了“經濟人”這一概念,假想人的行為都是基本理性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也的確吸收了心理學—這是弗朗西斯 埃奇沃思、維弗雷多 帕累托、歐文 費雪等人的貢獻。到了20世紀,經濟心理學在加布里埃爾 塔爾德、喬治 卡托納、拉茲洛 加萊等人的努力下誕生,預期效用和貼現效用模型開始被廣泛接受,從而催生了一些可檢驗的假設,用以檢驗將不確定性和跨期消費納入考慮后的決策行為。一次又一次被觀察到的異常現象*終對這些假設形成了挑戰,隨后莫里斯 阿萊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于1953年首次提出了“阿萊悖論”,對預期效用假設發起了挑戰。在20世紀60年代,認知心理學開始逐漸被闡明,這是一種有別于行為主義模型的信息處理機制理論。這個領域的心理學家,如沃德 愛德華茲、阿摩司 特沃斯基、丹尼爾 卡內曼等,開始將他們提出的基于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決策制定的認知心理學模型,拿來對比理性行為的經濟學模型,而行為模型一般會綜合考慮心理學、神經科學、微觀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包括市場決策的產生方式、公眾選擇的引導機制,其主流觀點有三個:①經驗法則,人們95%的決策都是根據經驗法則不假思索做出的;②框架效應,偏見和刻板印象的積累,會在人們頭腦中形成固定框架,使得人們在各自框架下理解、應對事物;③無效市場,包括錯誤定價和非理性決策行為。20世紀80年代,理查德 泰勒提出大多數人的決策既非完全理性,也并非完全追求利益的*大化,在這種情況下,行為經濟學便應運而生。到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以喬治 卡托納、赫伯特 西蒙為代表的一批專門研究經濟行為的經濟學家。喬治 卡托納從心理學專業角度研究人們的經濟行為,提出通貨膨脹的心理預期假說;赫伯特 西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處理和決策方法。可見,行為經濟學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運用到經濟現象研究中,經濟分析不再僅僅是研究產品的數量和價格之間抽象的關系,而且是發現人的經濟行為特點和規律(喬治 卡托納),注重研究非理性的、復雜的人類行為,所體現出的分析往往更加接近現實。 2. 重大標志—諾貝爾經濟學獎 傳統經濟學一直在市場體系中假設人類理性,主要前提是人們總是會有穩定的偏好,并根據自己的利益行事,以獲得*大的收益。行為經濟學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思想流派,它接受人類并不總是理性的行動,有穩定的偏好,或者*大化自己的收益,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心理學實驗來證明人類實際上充滿了一系列影響他們行為、思考和感受的偏見。隨著對該領域的發展,眾多研究者也因此取得豐碩的成果。 1978年赫伯特 西蒙教授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8],以表彰其對“經濟組織內的決策過程進行的開創性的研究”。2002年,心理學家丹尼爾 卡內曼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將心理學應用于經濟學研究,特別是在不確定情況下人們如何做出判斷和決策的研究”[9]。2013年,經濟學家羅伯特 席勒憑借(在行為金融學領域)“對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10]。2017年,經濟學家理查德 泰勒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所做的貢獻,以及挑戰傳統經濟學,提出人們是可預測非理性的這一創新論點”[11]。瑞典皇家科學院這樣描述泰勒的研究:理查德 泰勒將心理上的現實假設納入經濟決策分析中,通過探索有限理性、社會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后果,展示了這些人格特質如何系統地影響個人決策及市場成果。這一事件可以說是行為經濟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之一。因為在泰勒之前,赫伯特 西蒙和丹尼爾 卡內曼也因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獎,但他們同時也是心理學家,由此他們在行為經濟學方面的發現更多被認為是心理學對經濟學的補充,而理查德 泰勒和在他之前的羅伯特 席勒可以被認為是純經濟學家。由此,他們的獲獎在某種程度上標志了行為經濟學成為經濟學的一門獨立的分支。 3. 發展趨勢 行為經濟學突破了“經濟人”理論的假設,在某種程度上把在宏觀上的經濟研究拓展到微觀的個體,從而得出更科學、更實際的經濟學規律并進行更準確的預測。行為經濟學對傳統經濟學不能解釋的問題做出了解釋,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行為經濟學也有其局限,即尚未建立起系統的、完整的理論框架和體系。同時,行為經濟學沒有特定的理論邏輯,尚需通過傳統經濟學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假設,然后通過實證法檢驗并修正理論成果。也就是說,在短期內,行為經濟學的研究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傳統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可能較少有自己完全獨立的新發現。從研究方面來說,行為經濟學與心理學、神經科學等學科交融,其需要研究者不僅具有經濟研究的數學基礎,有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知識儲備,還要有經濟學、社會人文的良好素養。對研究人員素質的高要求使行為經濟學的完善尚需大量交叉學科的人才。 行為經濟學目前的不足也為其短期內的發展方向做出了引導。構建穩健的理論體系,實證法檢驗傳統經濟學理論成果,跨學科交叉研究是行為經濟學的發展趨勢。毫無疑問,行為經濟學將使經濟學更好地描述和指導經濟現象,拓寬經濟學的廣度和深度。 1.1.3 行為經濟學的理論綜述 傳統經濟學對經濟現象的預測建立在絕對理性的“經濟人”理論基礎之上,而在現實情況中,人們的行為受到心理、環境、觀念引導的影響,并非絕對理性,傳統經濟學對人的經濟決策行為的假設往往存在偏差。行為經濟學通過運用心理學研究成果,將傳統經濟預測引入維度更豐富的假設方法,使行為經濟學的經濟預測相較于傳統經濟學更加符合實際情況。行為經濟學雖然存在尚未形成系統理論的局限,但其已形成的若干理論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新視角。下面就其中預期理論、邊際需求和信息對決策的影響做出分析。 預期理論:指的是在特定的條件下,不同人的行為方式和偏好會影響其預期。預期理論有三個主要觀點:首先,面對已經獲得的東西,人們傾向于風險規避;其次,面對損失,人們傾向于冒險;*后,獲得和損失是相對于某個參照點而言的。人們往往對結果偏離某一固定偏好水平更加敏感,而對用絕對項衡量的反倒不敏感。這種對變化而不是大小的重視,可能與心理學的認知法則有關。根據該法則,人們對外部環境的變化而非其強度更敏感。此外,Mathew Rabin 還提出,“人們的偏好具有風險厭惡的基本特性”,即人們傾向于降低消費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活動。 邊際需求:邊際需求是指“商品供給量每增加一個單位所引起的需求量增加的多少”。傳統經濟學的邊際效用遞減理論認為,隨著供給增加,市場的邊際需求呈下降趨勢。但行為經濟學的研究表明,邊際需求并不完全符合這一理論。例如,統計數據顯示,戰后西方發達國家中,在收入水平大大提高、供給量大大提高后,消費者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量顯著增加。 信息對決策的影響: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信息是決策的基礎,信息越豐富越有助于人們做出科學的決策。但行為經濟學的研究表明,信息和疑慮的變化并不是始終成反比。許多長期投資者正是因為掌握了過多信息而猶豫不決,甚至放棄了投資計劃。 1.1.4 行為經濟學的基本內容[12] **,預期理論。該理論對傳統的風險決策理論做出了修正,證明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和決策,許多都系統地偏離了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特別是偏離期望效用理論。預期理論有三個基本理論觀點:面臨獲得,人們傾向于風險規避;面臨損失,人們傾向于追求風險;獲得和損失是相對于參照點而言的。人們往往對結果偏離某一固定偏好水平更加敏感(如現狀的方式),而不是對用絕對項衡量的結果更加敏感。這種對變化而不是大小的重視可能與心理學的認知法則有關。根據這種法則,人們對外部環境(如溫度和光線)的變化而不是其強度更敏感。而且,與偏好水平相比,在同等大小的損失和收益之間,人們常常更討厭發生損失。 第二,啟發式認知偏向。人們在判斷的過程中,會走一些思維捷徑。這些思維的捷徑,有時幫助人們快速地做出準確的判斷,但有時會導致判斷的偏差。這些因走捷徑而導致的判斷偏差,就稱為啟發式偏向。三種*典型的啟發式偏向:一是代表性偏向。代表性偏向是指人們簡單地用類比的方法去判斷。如果甲類事件相似于乙類事件,則甲就屬于乙,與乙同類。使用“代表性”進行判斷往往會導致過度自信。二是可得性偏向。可得性偏向是指當人們需要做出判斷時
綠碳行為經濟學:汲取增長與濡化發展 作者簡介
田立新,男,1963年7月出生,江蘇姜堰人,理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南京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從事非線性色散波方程解的理論分析及應用、動態大系統建模及控制、能源經濟系統工程等領域研究。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2項,完成9項,其中有1項為圍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1項為重點項目課題、4項為重人研究計劃項目;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均完成,其中1項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先后主持省部級項目30多項。在同內外發表專業學術論文240多篇,被SCI檢索180多篇,專著6部。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