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國家安全教育通識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942057
- 條形碼:9787569942057 ; 978-7-5699-420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家安全教育通識課 本書特色
1.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 2.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3.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推動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設立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 4. 2021年1月,經專家論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將“國家安全學”設置為一級學科。這是教育領域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重要舉措。 5. 本書是樹立當代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生動教材,也是深入開展國家安全宣傳教育,切實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的有益讀物。
國家安全教育通識課 內容簡介
本書以總書記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論述為統攬,以《教育部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為指導,對新時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論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和闡釋,并從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和新興領域安全等方面研究了當今總體國家安全的近期新態勢,同時提出相關領域安全對策思考,旨在引起讀者對總體國家安全各領域的了解和關注,幫助讀者扎實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打牢維護總體國家安全的思想基礎。
國家安全教育通識課 目錄
前言 001
緒論:青年們!維護國家安全,人人有責!
◆
一、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 001
二、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核心要義 005
三、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009
思考題 017
**章 政治安全
◆
一、始終把維護政治安全放在首位 021
二、政治安全面臨的威脅與挑戰 026
三、維護政治安全應把握的主要問題 033
思考題 040
第二章 國土安全
◆
一、國土安全是國家安全之基 043
二、我國國土安全總體現狀 046
三、國土安全面臨的威脅與挑戰 050
四、維護國土安全應把握的主要問題 055
思考題 058
第三章 軍事安全
◆
一、軍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061
二、軍事安全面臨的威脅與挑戰 065
三、全面做好維護軍事安全準備 071
思考題 082
第四章 經濟安全
◆
一、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物質基礎 085
二、經濟安全面臨的威脅與挑戰 089
三、維護經濟安全應把握的主要問題 094
思考題 101
第五章 文化安全
◆
一、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104
二、文化安全面臨的威脅與挑戰 108
三、維護文化安全應把握的主要問題 113
思考題 118
第六章 社會安全
◆
一、社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社會基礎 121
二、社會安全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24
三、維護社會安全需要把握的主要問題 131
思考題 136
第七章 科技安全
◆
一、科技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技術保障 139
二、科技安全面臨的威脅與挑戰 144
三、維護科技安全應把握的主要問題 152
思考題 159
第八章 網絡安全
◆
一、網絡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162
二、網絡安全面臨的威脅與挑戰 167
三、維護網絡安全應把握的主要問題 172
思考題 178
第九章 生態安全
◆
一、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182
二、生態安全面臨的威脅與挑戰 187
三、維護生態安全應把握的主要問題 192
思考題 199
第十章 資源安全
◆
一、資源安全攸關國家安全戰略 202
二、資源安全面臨的威脅與挑戰 206
三、維護資源安全應把握的主要問題 212
思考題 219
第十一章 核安全
◆
一、核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戰略關切 222
二、核安全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226
三、維護核安全應把握的主要問題 230
思考題 235
第十二章 海外利益安全
◆
一、海外利益安全是國家安全的自然延伸 238
二、海外利益安全面臨的威脅與挑戰 244
三、維護海外利益安全應把握的主要問題 250
思考題 260
第十三章 新興領域安全
◆
一、新興領域是國家安全關注的新領域 263
二、新興領域安全面臨的威脅與挑戰 275
三、維護新興領域安全應把握的主要問題 282
思考題 289
參考文獻 290
后記 294
國家安全教育通識課 節選
第八章 網絡安全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要從國際國內大勢出發,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 ——2014年2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 【案例透視】 “震網”蠕蟲病毒攻擊伊朗核設施 位于伊朗南部的布什爾核電站是伊朗首座核電站,設計裝機容量為1000兆瓦。按照伊朗官方的計劃,該核電站應于2010年10月并網發電。然而,到了第二年2月,布什爾核電站不但沒有發電,還卸載了反應堆中的核燃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遭到了美國和以色列的網絡攻擊。 2010年7月,中情局派間諜通過U盤傳播的“震網”(Stuxnet)蠕蟲病毒感染成功地將“震網”病毒混進伊朗納坦茲(Natanz)核電站的計算機系統!罢鹁W”病毒由美國和以色列相關研究人員聯合研發,可以通過移動存儲介質和網絡進行傳播,專門攻擊德國西門子公司開發的基礎設施控制系統。侵入由德國西門子公司為伊朗核設施設計的計算機控制系統后,獲得控制系統數據,進而指揮離心機高速運轉。9月,伊朗核設施遭受了代號為“震網”的蠕蟲病毒攻擊,在接下來數周內,伊朗納坦茲核電站被一波又一波的“震網”病毒擊中,*終摧毀了大約1000臺離心機,將伊朗的離心機數量從4700臺降到了約3900臺。這次網絡攻擊,導致伊朗全國有多達3萬臺電腦IP地址被這種蠕蟲病毒感染,核電站的計算機系統受到“震網”蠕蟲病毒的攻擊。從打擊效果可以看出,“震網”病毒展示出網絡武器的巨大威力,伊朗核發展計劃被迫延緩兩年,打亂了政府決策,發揮了不流血便可毀壞戰略設施的驚人效能。 “震網”事件發生后,國際社會和公眾對于網絡空間安全威脅的認知頓時敏感起來,顯著提升了對網絡空間安全的警惕和關注。2013年,“棱鏡門”泄密者斯諾登爆料,美國國家安全局與以色列一起制造了襲擊伊朗核計劃的“震網”病毒!罢鹁W”病毒的出現使得過去僅限于間諜行為的網絡攻擊出現了大的轉折!罢鹁W”事件表明,網絡戰不僅可以獨立發生,而且可能與其他軍事對抗行為一起出現;網絡攻擊的目標不單是軍事系統,而且包括實體經濟的操作系統。 信息化時代,網絡空間的先發制人已經出現,網絡戰已經開始。與傳統電腦病毒相比,“震網”病毒不通過竊取個人隱私信息牟利,它打擊的是全球各地重要目標,且無須借助網絡連接進行傳播,因此被一些專家定性為全球首個投入實戰的 “網絡武器”。美國中央情報局前任局長邁克爾·海登證實,“震網”病毒的運用是“**次造成大規模硬件設施癱瘓的網絡攻擊”!罢鹁W”是迄今為止公開報道的**個針對工業控制系統的病毒,它預示著網絡戰已經發展到以破壞硬件為目的的新階段,也標志著全球網絡安全進入“國家基礎設施保護時代”。此次攻擊事件警示人們,物理隔離的專用局域網并非固若金湯,專用的軟件系統也可能遭受攻擊。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第二十五條 國家建設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提升網絡與信息安全保護能力,加強網絡和信息技術的創新研究和開發應用,實現網絡和信息核心技術、關鍵基礎設施和重要領域信息系統及數據的安全可控;加強網絡管理,防范、制止和依法懲治網絡攻擊、網絡入侵、網絡竊密、散布違法有害信息等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維護國家網絡空間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信息時代,網絡安全與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軍事安全等領域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已成為我國面臨的*復雜、*現實、*嚴峻的非傳統安全問題之一。網絡安全與制網權已經成為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的制高點,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關鍵要素。 一、網絡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于未形。”中國古代兵圣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當今,國家安全的各個領域都與網絡安全密不可分,網絡信息安全就是不可不察的國家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是國家安全中不容忽視的重要領域。 (一)網絡安全概念闡釋 隨著信息網絡系統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人與計算機的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人類社會與計算機及其網絡組成了一個巨大系統,出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網絡社會。在網絡社會,人類對網絡空間的依賴越來越強,不僅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依賴于網絡空間,而且個人、企業、民族、國家乃至全人類的安全也建立在計算機網絡之上。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下,引申出當今的網絡安全,應該說是對國家安全理念的一次重要完善。 網絡空間安全,是指國家的網絡環境的可信性、安全與穩定,網絡活動的合法、有序與可控的狀態,即國家運用各種國家資源,維護有利于經濟發展繁榮、社會政治穩定和國防安全的網絡環境,防止國內和跨國網絡活動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網絡空間安全的核心內容就是網絡上的信息安全,涉及的領域很廣,主要包括網絡運行系統安全、網絡上系統信息的安全、網絡上信息傳播的安全、網絡上信息內容的安全?梢姡W絡安全既包含了多個層面的概念,其中計算機硬件可以看作是物理網絡層面,軟件可以看作是邏輯網絡層面,再就是數據層面即網絡信息層面,又包含了屬性的概念,其中破壞涉及的是可用性,更改涉及的是完整性,顯露涉及的是機密性。 對網絡安全的理解和掌握,實際上是對信息安全更深層次的全新領悟。因此,對于網絡安全可以從三個方面的安全來理解:一是物理網絡安全,指網絡系統中各通信、計算機設備及相關設施等有形物品的保護,使它們不因此物理性因素影響導致物理網絡系統受到破壞,進而使網絡癱瘓。二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邏輯網絡安全,網絡病毒造成的危害。三是網絡信息層面安全,它包含信息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用性等。物理網絡安全、邏輯網絡安全和網絡信息安全都非常重要,任何一方面在沒有受到保護的情況下,網絡安全就會受到影響。因此,在進行網絡安全保護時必須合理安排,同時顧及這些方面。 網絡環境的可信性、安全與穩定,網絡活動的合法、有序與可控,成為國家安全的關注對象。防止源于網絡空間的安全威脅或通過網絡空間發起的攻擊,影響經濟、政治、軍事等其他領域的穩定,也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關注。因此,各國政府運用各種國家資源,維護有利于經濟發展繁榮、社會政治穩定和軍事國防安全的網絡環境,防止國內和跨國網絡活動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便構成了國家網絡安全的主要內容。
國家安全教育通識課 作者簡介
李大光,國防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協科普協會會員、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理事、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國家安全、軍事戰略、軍事裝備和國際政治。主要學術專著有《20世紀武器發展與戰爭演變》 《太空戰》 《國家安全抉擇》 《論制天權》 《國際機制與區域安全》 《基于信息系統的網絡作戰》 《國家安全》 《走近還是遠離戰爭》 《網絡安全戰略問題研究》等10余部;在《人民日報》 《解放軍報》 《中國軍事科學》 《軍事學術》等軍內外報刊雜志上發表學術和時評文章2500余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