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啟蒙運動:歷史、文獻和關鍵問題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77030
- 條形碼:9787100177030 ; 978-7-100-17703-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啟蒙運動:歷史、文獻和關鍵問題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中學歷史教師及大本書作為一部介紹性書籍,本書概述了啟蒙運動的歷史,并介紹了其涵蓋的各個知識領域,包括自然科學、哲學、政治學、歷時學、文學、教育學等,有助于廣大感興趣的讀者及研究者拓寬視野,進一步了解歐洲啟蒙運動的起因、發展及其所嘗試的深遠影響。 伯恩斯認為啟蒙運動的興起重塑了整個人類的世界觀,并為人類歷史發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和機遇,他梳理了啟蒙運動中的重要歷史事件、代表人物、文獻等,呈現了眾多著名啟蒙思想家的成就以及他們的經典著作的部分原文節選;此外,他還探討了三個問題:一、女性是否參與了啟蒙運動?二、啟蒙運動是世俗性運動嗎?三、啟蒙運動具有民主性質嗎?本書的相關撰稿人莎瑪·亞當斯、邁克爾·希爾、喬治·艾·克萊倫、馬丁·簡·曼寧、亞歷山大·麥克斯韋爾、馬修·奎斯特從不同角度回答了這些問題。 本書對啟蒙運動所做的詳細梳理及思考,有助于讀者用批判的眼光審視啟蒙運動的性質、起因和結果,對廣大讀者理解啟蒙運動這一歷史事件具有重大意義。
啟蒙運動:歷史、文獻和關鍵問題 內容簡介
《啟蒙運動:歷史、文獻和關鍵問題》(The Enlightenment: History, Documents, and Key Questions)由美國作家威廉·E.伯恩斯(William E.Burns)所著,是一部梳理啟蒙運動歷史的介紹性書籍。伯恩斯認為啟蒙運動的興起重塑了整個人類的世界觀,并為人類歷史發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和機遇,他介紹了啟蒙運動涵蓋的各個知識領域,包括自然科學、哲學、政治學、歷時學、文學、教育學等,并梳理了啟蒙運動中的重要歷史事件、代表人物、文獻等,呈現了眾多有名啟蒙思想家的成就以及他們的經典著作的部分原文節選;此外,他還探討了三個問題:一、女性是否參與了啟蒙運動?二、啟蒙運動是世俗性運動嗎?三、啟蒙運動具有民主性質嗎?相關撰稿人莎瑪·亞當斯、邁克爾·希爾、喬治·艾·克萊倫、馬丁·簡·曼寧、亞歷山大·麥克斯韋爾、馬修·奎斯特從不同角度給出了自己的回答。本書對啟蒙運動所做的詳細梳理及思考,有助于讀者用批判的眼光審視啟蒙運動的性質、起因和結果,拓寬視野,進一步了解歐洲啟蒙運動的起因、發展及其所嘗試的深遠影響,有助于廣大讀者深入理解啟蒙運動這一歷史事件。
啟蒙運動:歷史、文獻和關鍵問題 目錄
前 言 I
歷史概述 III
一、細數啟蒙運動 1
二、主要文獻 129
1.巴魯赫·斯賓諾莎:《論情感的起源和性質》,選自《倫理學》(1677) 129
2.約翰·洛克:《論政治社會的起源》,選自《政府論》(1689) 130
3.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選自《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1717) 132
4.孟德斯鳩:《論君主制》,選自《論法的精神》(1748) 135
5.大衛·休謨:《道德原則研究》(1751) 137
6.德尼·狄德羅:《享受/享樂》,選自《百科全書》(1751—1765) 138
7.盧梭:選自《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1755) 140
8.亞當·斯密:選自《道德情操論》(1759) 143
9.伏爾泰:《古人與今人》,選自《哲學辭典》(1764) 144
10.切薩雷·貝卡利亞:選自《論犯罪與刑罰》(1764) 149
11.俄國女皇凱瑟琳大帝:選自《圣諭》(1767) 150
12.愛德華·吉本:選自《羅馬帝國衰亡史》(1776) 152
13.美國《獨立宣言》(1776) 153
14.伊曼努爾·康德:選自《何謂啟蒙?》(1784) 156
15.托馬斯·潘恩:選自《理性時代》第二部(1795) 159
三、主要問題 163
(一)問題1:女性是否參與了啟蒙運動? 163
(二)問題2:啟蒙運動是世俗性運動嗎? 174
(三)問題3:啟蒙運動具有民主性質嗎? 184
啟蒙運動大事簡表 194
參考文獻 197
譯后記 205
啟蒙運動:歷史、文獻和關鍵問題 節選
啟蒙運動思想家并不十分支持傳統的政治權力和社會權力觀念。18世紀的歐洲社會是一個基于傳統和習俗、由多個組織和階層組成的復雜結構。不同歐洲社會中的貴族擁有的社會特權和法律特權也有所不同。即便是英國引以為傲的議會選舉也是基于歷史傳統中一系列令人瞠目結舌的選舉特權,而非出自抽象的政治邏輯。大多數啟蒙運動哲學家都來自中產階級,他們反對以理性和正義的普適價值之名形成地方的傳統和特權。他們指出,基于出身而非能力的權力體系是根本不合理的。一些啟蒙運動哲學家甚至支持某些革命運動,如1688年的英國資產階級大革命、1779年失敗的日內瓦大革命、美國大革命以及法國大革命。即使法國大革命在后期倡導激進主義,背離了啟蒙運動的初衷,但它仍然是歐洲社會試圖將啟蒙思想付諸實踐的*重要的例子。在此過程中,一些革命者試圖實行宗教寬容,廢除世襲特權。支持美國大革命的愛爾蘭政治家艾德蒙·伯克不支持法國大革命,因為其采用了暴力手段來推翻傳統政權。然而,啟蒙運動哲學家不認為革命本身,或其對社會變革有促進作用而具有價值。他們反對因傳統主義[ 傳統主義(traditionalism)是盛行于19世紀的神學哲學,聲稱為了認識超自然的真理,如天主的存在、靈魂的不滅、基本道德律的存在等,人類必須有神的“原始啟示”。——譯者注](traditionalism)或宗教引發的革命,如1773年至1775年發生在俄國的普加喬夫農起義民。受到啟蒙運動影響的統治者,如普魯士腓特烈大帝或俄國凱瑟琳大帝都不得不解決貴族權力的問題,他們不但沒有直接攻擊這一強大的階層,甚至還賦予貴族更多的特權。世襲君主制本身就是傳統特權的典型例子,而啟蒙運動思想家在這一問題上產生了很多分歧。 比較激進的哲學家反對世襲君主制,但溫和派哲學家則認為接受君主制并與腓特烈大帝或凱瑟琳女皇這樣的統治者合作才是*實際,也是*好的方式。在許多哲學家看來,擁有一位強悍的君主,能夠抵制教會、平衡利益團體和傳統習俗是十分有吸引力的,如伏爾泰就希望能有一位足夠強大的法國國王將啟蒙運動付諸實踐。啟蒙運動認為君主制可以號召個體為了全體民眾的利益而努力,這也是像腓特烈大帝這樣的開明統治者所追求的。君主制必須要在法律的管控下施行,溫和派啟蒙運動思想家,如拜倫公爵(Baron de Montesquieu)明確區分了合法的君主政體和獨裁的君主政體之間的不同,*明顯的是獨裁君主不會遵守法律。在獨裁君主制政體中生活,就好像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生活一樣,和奴隸毫無區別。
啟蒙運動:歷史、文獻和關鍵問題 作者簡介
威廉·E.伯恩斯(William E. Burns),美國歷史學家,現居華盛頓。他的研究領域包括啟蒙運動、英國史、早期現代社會和科學史。他近期出版的著作有《殖民地美國的科學與科技》(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olonial America,2005)、《知識與權力:科學的世界之旅》(Knowledge and Power: Science in World History,2011)和《全球視角下的科學革命》(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2015)。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