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舊制度與大革命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100014441
- 條形碼:9787100014441 ; 978-7-100-01444-1
- 裝幀:60g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舊制度與大革命 本書特色
本書開辟了法國大革命研究的新思路,對大革命以來法國歷史的反復性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對后世的政治思想、社會科學和歷史學研究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對今天思考現(xiàn)代社會的變革等重大問題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舊制度與大革命 內(nèi)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大量史實的分析,揭示了舊制度與法國大革命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既論述了大革命的開創(chuàng)性和決裂性,又論述了它的連續(xù)性,認為大革命是長期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本書對大革命以來法國歷史的反復性提出了獨到的見解,是研究法國大革命時期歷史的推薦閱讀書。
舊制度與大革命 目錄
導言 《舊制度與大革命》影響史資料(J.—P.邁耶)
前言
**編
**章 大革命爆發(fā)之際,人們對它的評論歧異
第二章 大革命的根本與*終目的并非像人們過去認為的那樣,是要摧毀宗教權(quán)力和削弱政治權(quán)力
第三章 大革命如何是一場以宗教革命形式展開的政治革命,其原因何在
第四章 何以幾乎全歐洲都有完全相同的制度,它們?nèi)绾蔚教幭萦诒罎?br />第五章 法國革命特有的功績是什么
第二編
**章 為什么封建權(quán)利在法國比在其他任何國家更使人民憎惡
第二章 中央集權(quán)制是舊制度的一種體制而不是像人們所說是大革命和帝國的業(yè)績
第三章 今天所謂的政府管理監(jiān)督乃是舊制度的一種體制
第四章 行政法院與官員保證制是舊制度的體制
第五章 中央集權(quán)制怎樣進入舊政治權(quán)力并取而代之,而不予以摧毀
第六章 舊制度下的行政風尚
第七章 在歐洲各國中,法國如何成為這樣的國家,其首都已取得壓倒外省的重要地位,并吸取全帝國的精華
第八章 在法國這個國家,人們變得彼此*為相似
第九章 這些如此相似的人如何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個個陌生的小團體,彼此漠不關(guān)心
第十章 政治自由的毀滅與各階級的分離如何導致了幾乎所有使舊制度滅亡的弊病
第十一章 舊制度下自由的種類及其對大革命的影響
第十二章 盡管文明取得各方面進步,何以18世紀法國農(nóng)民的處境有時竟比13世紀還糟
第三編
**章 到18世紀中葉,文人何以變?yōu)閲业氖滓渭遥浜蠊绾?br />第二章 非宗教傾向在18世紀的法國人身上如何成為普遍占上風的激情,對大革命的特點有何影響
第三章 法國人何以先要改革,后要自由
第四章 路易十六統(tǒng)治時期是舊君主制*繁榮的時期,何以繁榮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
第五章 何以減輕人民負擔反而激怒了人民
第六章 政府完成人民的革命教育的幾種做法
第七章 何以一次巨大的行政革命成為政治革命的先導,其結(jié)果如何
第八章 大革命如何從已往事物中自動產(chǎn)生
注釋
附錄一 論三級會議各省,尤其朗格多克
二 1789年前后法國社會政治狀況
譯名對照表
舊制度與大革命 節(jié)選
《舊制度與大革命》: 在法國,城市自由在封建制度崩潰后依然存在。當領(lǐng)主已不再治理鄉(xiāng)村時,城市仍保持自治權(quán)。直到17世紀末,還能遇到這種自治城市,它們繼續(xù)組成一個個小型民主共和國,行政官由全體人民自由選舉,對全體人民負責,公共生活活躍,城市為自己的權(quán)利感到自豪,對自己的獨立無比珍惜。 直到1692年才首次普遍取消選舉制度。城市的各種職務(wù)從此可以鬻買,就是說國王在各城市向某些居民出售永久統(tǒng)治他人的權(quán)利。 這就把人民福利和城市自由一起犧牲掉了;因為,當問題只涉及法官時,賣官鬻爵往往是有益的,因為好的司法的首要條件即是法官完全獨立;但是當涉及行政制度本身時,賣官鬻爵卻始終是十分有害的,在這里需要的是責任心、服從和熱忱。舊君主制政府很了解這一點,因此它倍加小心,避免將強加于城市的制度用于自身,總督和總督代理的職務(wù)絕不出賣。 值得歷史大加蔑視的是,這場偉大的革命在并無任何政治目的情況下完成了。路易十一之所以限制城市自由,是因為它的民主性使他感到恐懼;路易十四之所以摧毀城市自由并非出于恐懼,真實情況是他把城市自由出售給所有能贖買的城市。其實他并不想廢除城市自由,而是想以此為交易,即使他實際上廢除了城市自由,那也決非本意,而僅僅是基于財政目的的權(quán)宜之計。奇怪的是,這套把戲一成不變,竟然持續(xù)了80年。在這期間,曾向城市七次出售選舉城市官員的權(quán)利,當城市重又嘗到其中的甜頭時,這種權(quán)利又被收回,以便重新出售。這種做法的動機始終如一,人們對此通常直言不諱。1722年敕令的前言說道:“財政上的需要迫使我們?nèi)ふ覝p輕負擔的*穩(wěn)妥的辦法。”手段是很穩(wěn)妥,但是對于承受這奇怪捐稅的人來說.,卻是毀滅性的。1764年,一位總督致函財政總監(jiān)道:“歷來為贖買城市官職而付的錢,其數(shù)額之大使我震驚。這筆財政總數(shù)用于有益的事業(yè)本當為城市謀利,然而結(jié)果相反,城市只感受到政府的壓迫和這些官職享有的種種特權(quán)。”在舊制度的整個面貌上,我看沒有比這更無恥的特征了。 今天要準確說出18世紀城市管理情況是很困難的;正如剛才所說,不管城市政權(quán)的根源如何不斷變化,每個城市仍舊保留著古老體制的某些殘余,而且還有各自的運用方式。也許在法國不存在兩座絕對相同的城市;但是這種差異性產(chǎn)生一種錯覺,它掩蓋了相似性。 1764年,政府著手制訂一項治理城市的普遍法規(guī)。為此,各省總督須就各個城市當時行事方式寫成奏文。我找到了這次調(diào)查的部分文獻,讀過之后,我確信幾乎各個城市都是以同一種方式進行管理的。差異只是表面的,本質(zhì)則處處相同。
舊制度與大革命 作者簡介
托克維爾(1805-1859),法國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主要代表作有《論美國的民主》卷、《論美國的民主》第二卷、《舊制度與大革命》。出身貴族世家,經(jīng)歷過五個“朝代”(法蘭西帝國、波旁復辟王朝、七月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前期熱心于政治,1838年出任眾議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后參與制訂第二共和國憲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長。 1851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國,托克維爾對政治日益失望,從政治舞臺上逐漸淡出,并逐漸認識到自己“擅長思想勝于行動”。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唐代進士錄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jīng)典常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