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詮釋學Ⅰ、Ⅱ:真理與方法(修訂譯本)(全二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69250
- 條形碼:9787100069250 ; 978-7-100-06925-0
- 裝幀:6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詮釋學Ⅰ、Ⅱ:真理與方法(修訂譯本)(全二卷) 本書特色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詮釋學Ⅰ、Ⅱ 真理與方法(修訂本 套裝共2冊)》是關于研究“詮釋學”的專著,具體包括了:人文主義傳統對于精神科學的意義、“體驗”一詞的歷史、藝術作品的本體論及其詮釋學的意義、偶緣物和裝飾品的本體論根據、真理問題擴大到精神科學里的理解問題、以語言為主線的詮釋學本體論轉向等方面的內容。
詮釋學Ⅰ、Ⅱ:真理與方法(修訂譯本)(全二卷) 內容簡介
本書加達默爾的代表作,被稱為現代詮釋學的經典。《詮釋學Ⅰ——哲學闡釋學的基本特征》為正文,分為三個部分:(1)藝術經驗里真理問題的展現;(2)真理問題擴大到精神科學里的理解問題;(3)以語言為主線的詮釋學本體論轉向。《詮釋學Ⅱ——補充和索引》是有關《真理與方法》的相關論文,包括《真理與方法》出版前后作者關于詮釋學的重要論文31篇。
詮釋學Ⅰ、Ⅱ:真理與方法(修訂譯本)(全二卷) 目錄
導言
**部分 藝術經驗里真理問題的展現
Ⅰ 審美領域的超越
1.人文主義傳統對于精神科學的意義
a)方法論問題
b)人文主義的幾個主導概念
α)教化(Bildung)
β)共通感(Sensus communis)
γ)判斷力(Urteilskraft)
δ)趣味(Geschmack)
2.康德的批判所導致的美學主體化傾向
a)康德關于趣味和天才的學說
α)趣味的先驗特征
β)關于自由美和依存美的學說
γ)美的理想的學說
δ)自然和藝術中美的功利性
£)趣味和天才的關系
b)天才說美學和體驗概念
α)天才概念的推廣
β)“體驗”一詞的歷史
γ)體驗概念
δ)體驗藝術的界限,為譬喻恢復名譽
3.藝術真理問題的重新提出
a)審美教化質疑
b)對審美意識抽象的批判
Ⅱ 藝術作品的本體論及其詮釋學的意義
1.作為本體論闡釋主線的游戲
a)游戲概念
b)向構成物的轉化與徹底的中介
c)審美存在的時間性
d)悲劇的例證
2.美學的和詮釋學的結論
a)繪畫的本體論意義
b)偶緣物和裝飾品的本體論根據
c)文學的邊界位置
d)作為詮釋學任務的重構和綜合
第二部分 真理問題擴大到精神科學里的理解問題
第三部分 以語言為主線的詮釋學本體論轉向
版本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詮釋學Ⅱ 真理與方法(修訂本)》:
Ⅰ 導論
1.在現象學和辯證法之間
——一種自我批判的嘗試(1985年)
Ⅱ 準備
2.當今德國哲學中的歷史問題(1943年)
3.精神科學中的真理(1953年)
4.什么是真理?(1957年)
5.論理解的循環(1959年)
6.事情的本質和事物的語言(1960年)
7.作為哲學的概念史(1970年)
8.古典詮釋學和哲學詮釋學(1968年)
Ⅲ 補充
9.自我理解的疑難性
——關于去神話化問題的詮釋學討論(1961年)
10.歷史的連續性和存在的瞬間(1965年)
11.人和語言(1966年)
12.論未來的規劃(1965年)
13.語義學和詮釋學(1968年)
14.語言和理解(1970年)
15.語言能在多大程度上規定思維?(1970年)
16.無談話能力(1972年)
Ⅳ 發展
17.詮釋學問題的普遍性(1966年)
18.修辭學、詮釋學和意識形態批判
——對《真理與方法》再作后設批判性的解釋(1967年)
19.答《詮釋學和意識形態批判》(1971年)
20.修辭學和詮釋學(1976年)
21.邏輯學還是修辭學?
——再論詮釋學前史(1976年)
22.作為理論和實踐雙重任務的詮釋學(1978年)
23.實踐理性問題(1980年)
24.文本和解釋(1983年)
25.解毀和解構(1985年)
Ⅴ 附錄
26.補注I-Ⅵ(1960年)
27.詮釋學與歷史主義(1965年)
……
譯后記
詮釋學Ⅰ、Ⅱ:真理與方法(修訂譯本)(全二卷) 節選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詮釋學Ⅰ、Ⅱ 真理與方法(修訂本 套裝共2冊)》: 直接從歷史境遇的意義來理解,則彼拉多(Pilatus)的問題“什么是真理”(新約圣經,《約翰福音》,第18章,第38行)是一個中立性的問題。在當時的巴勒斯坦的國家法情況下,擔任約旦行政長官的蓬丁烏斯·彼拉多講這句話的意思是要說明,由一個像耶穌那樣的人宣稱的真理的東西和國家絲毫沒有關系。面對這種情況國家機關所采取的自由主義的寬容的態度具有某種很值得注意的東西。如果我們想在古代國家或近代國家直到自由主義時代的國家之間尋找相似性的東西那將是徒勞的。正是這種搖擺于猶太“國王”和羅馬執政官之間的國家暴力的特殊國家法狀況,使這樣一種寬容態度成為可能。也許寬容的政治觀點總是相似的;那么由寬容理想所提出的政治任務就在于建立相似的國家政權平衡狀態。 如果人們相信,由于現代國家原則上承認了科學的自由,因此這種問題在現代國家中不復存在,那是一種幻想。因為把科學自由作為依據,這一直是一種危險的抽象。科學家只要一走出寧靜的研究所和受禁止入內招牌保護的實驗室,并把他的知識公布于眾,科學自由就不再能使他擺脫政治責任的束縛。盡管真理的觀念無條件和明確地支配著科學家的生活,但是他說話時的坦率性是有局限的和暖昧的。他必須知道并對他的話所起的效果負責。這種聯系極端不利的一面在于,由于他要考慮效果,他就陷入了一種境地,即他力求去說事實上是公眾輿論或國家的權力利益指使他說的話,而且勸說自己把它作為真理而接受。在發表意見的局限和思想的不自由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的聯系。我們不想隱瞞,在彼拉多所提出的意義上的“什么是真理”這個問題,直到今天仍然決定著我們的生活。 然而還有另外一種聲調,我們很熟悉用這種聲調傾聽彼拉多的問題,當尼采說,新約中唯一有價值的話就是彼拉多的問題時,他就是用這種聲調聆聽這個問題的。按照這種聲調,彼拉多的話對于“狂熱的宗教徒”表示了一種懷疑。尼采指出這一點并非偶然。因為尼采對他那個時代的基督教所作的批判就是一個心理學家對宗教狂熱者的批判。 尼采把這種懷疑發展成對科學的懷疑。實際上科學與宗教狂熱者確有共同之處。因為科學總是要求證明并且提出證明,所以它也和宗教狂熱者一樣地不寬容。如果一個人總想證明他所說的必然是真理,那他正是*不寬容的。尼采認為科學是不寬容的,因為它壓根兒就是一種虛弱的標志,是生命的晚期產品,是一種亞歷山大城遺物,是辯證法的發明者蘇格拉底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頹廢的遺產,其實在這個世界中并沒有“不正當的證明”,而只有正當的自我確信無須證明地指示和訴說出來。 這種從心理學角度對真理的斷言產生的懷疑當然并不針對科學本身。沒有人會在這點上跟隨尼采。 ……
詮釋學Ⅰ、Ⅱ:真理與方法(修訂譯本)(全二卷) 作者簡介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德語:Hans-Georg Gadamer,1900年2月11日-2002年3月13日),德國哲學家, 曾在大學攻讀文學、語言、藝術史、哲學,1922年獲博士學位。1929年后在馬堡大學、萊比錫大學、法蘭克福大學和海德堡大學任教,主講美學、倫理學和哲學。自1940年起,伽達默爾先后任萊比錫、海德堡、雅典和羅馬科學院院士,德國哲學總會主席,國際黑格爾協會主席。
- >
巴金-再思錄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