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從邊緣返回中心 李湘萍選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6073111
- 條形碼:9787536073111 ; 978-7-5360-7311-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邊緣返回中心 李湘萍選集 本書特色
“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文庫”將以系統性、專業性的編選形式,成就華文文學研究領域的大典。其意義,一是展示中國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整體性學術成果;二是搶救已故學人的研究力作;三是彌補此一研究領域的空缺,以新視界做出新的開拓;四是凸顯典藏性,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與人文價值。
從邊緣返回中心 李湘萍選集 內容簡介
《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文庫(第2輯)·從邊緣返回中心:黎湘萍選集》是作者黎湘萍的自選集。所選的論文、隨筆、序跋是作者九十年代以來關于臺港澳地區作家作品和海外華人文學的觀察、思考和評論。**部分,主要是學術論文,有的曾在有關刊物上發表,有的則在學術會議上做過交流,曾收入有關會議的論文集,但尚未在學術期刊發表,此次收集在一起,并做了一些補充和修訂。這些論文,有宏觀的論述,涉及觀察和研究臺港澳和海外華人文學的視野、方法和理論問題;也有具體的文學史議題(如臺灣光復初期公共領域與文學的關系的問題)、文學史上的“失蹤者”的問題;有兩岸文學的比較研究(如《兩種現代性》中關于冷戰初期兩岸小說的比較研究);還有作家作品的個案研究,例如關于楊逵、陳映真、白先勇、王文興、郭松棻、江文也等人的研究,這些個案研究都嘗試挖掘出作家作品背后的更為深廣的社會、歷史和文學的意義,在空間和時間的維度上有所拓展。第二部分主要是一些人物隨筆,仍然以臺港澳地區和海外華人作家為主,對老作家的新創作有所追蹤和論述,也有一些懷人的文章;第三部分是作者寫的序跋、書評,涉及臺灣文學、文學理論、哲理小說和臺灣紀錄片研究等方面的介紹,留下一點讀書的痕跡。*后是附錄,收入一篇關于臺灣文學研究的訪談。
從邊緣返回中心 李湘萍選集 目錄
**輯 觀察與思考
思想者的“孤獨”?
——關于陳映真的文學和思想與戰后東亞諸問題的內在關聯
時間與敘述
——觀察“殖民地”文學的一種方法?
“一”與“多”的辯證:江文也的詩藝與生命倫理
光復初期公共領域的建立與文學的位置:1945—1949
“楊逵問題”:殖民地意識及其起源
細讀的煩惱
——從《家變》評論看海峽兩岸臺灣小說之研究
兩種現代性?
——冷戰初期兩岸小說初論
從邊緣返回中心
——關于華文文學的文化價值與歷史價值,族群、文化身份與華人文學
——以臺灣香港澳門文學史的撰述為例
第二輯 隨筆
是萊謨斯,還是羅謨魯斯?
——從海峽兩岸“走近魯迅”的不同方式談起
歷史清理與人性反省:陳映真近作的價值
——從《歸鄉》、《夜霧》到《忠孝公園》
謫仙白先勇及其意義
聞弦歌而知雅意
——從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開始的文藝復興
痛失耀德
第三輯 序跋與書評
“走出國境內的異國”
——《臺灣的憂郁》人間版自序
隱地的時間
——序《草的天堂》
“狐貍”文論
——序龔鵬程《文學散步》
毋忘香港
——讀劉登翰主編《香港文學史》
附錄
療傷與救贖
——黎湘萍教授談臺灣文學研究
黎湘萍學術年表
后記
從邊緣返回中心 李湘萍選集 節選
《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文庫(第2輯)·從邊緣返回中心:黎湘萍選集》: 《臺灣新生報》的第二個貢獻,是歌雷(史習枚)主編的“橋”副刊(1947.8.1-1949.3.29)所掀起的“臺灣新文學建設”的論爭,何欣所期望的戰后“臺灣新文學運動”是以“橋”副刊的討論作為開端的。參加這場論爭的一共二十七人約四十一篇文章,這是繼二十年代新舊文學之爭、三十年代白話與臺灣話文之爭和30年代普羅文學之爭之后的一場重要理論爭鳴,二二八事變之后,省內外作家之間仍能在“橋”副刊上運用左翼的、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辯證法和現實主義理論來討論臺灣文學的重大問題,意義深遠。其中所涉及的問題,例如臺灣社會性質問題,臺灣文學史的評估問題,新寫實主義問題,文章下鄉與臺灣新文學運動問題,大眾文藝問題,臺灣新文學與五四新文學的關系問題等,與中國內地的左翼文壇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又緊密聯系臺灣戰后的脫殖民或解殖的問題來展開,成為光復時期留下的寶貴思想遺產①。 與《臺灣新生報》言論不大一樣的是民營的《民報》。1945年10月10日創刊的《民報》是臺灣戰后**份中文報紙,該報以繼承日據時期《臺灣民報》的精神自許,其社論、小專欄充滿了批判色彩,經常批評時政,抨擊接收人員貪污腐化,報道經濟恐慌和社會不安等實情,然而因1947年二二八事變爆發,該報社長林茂生不幸罹難而停刊。1946年1月1日創刊的《人民導報》是具有左翼色彩的報紙,由大陸來臺知識分子與臺灣本地進步人士合辦,二二八事變中,該報前后任社長宋斐如、王添燈被害,主編蘇新逃往大陸,報紙被迫停刊。除了這些報紙,還有大量的新興的雜志,如楊逵創辦的《一陽周刊》以《易經》復卦“一陽來復”之說來表達臺灣光復的喜悅與期許。*早公開發行的雜志的《臺灣民主評論》(旬刊,1945年10月1日創刊),也具進步色彩,它以民主而不僅僅是“民族”的立場來討論臺灣諸問題,與當時左翼的報刊如《人民導報》、《臺灣評論》、《政經報》等一樣致力于戰后臺灣民主社會的重建①。 除了上述主要報紙,光復后創刊的中日文期刊更多了,其中綜合性的刊物,除了發表政論、新聞分析、史料、國語學習資料等非文學作品,還刊登小說、詩歌、戲劇、散文等創作和譯作,*為集中地呈現了這個時期文學的復雜面貌。如“臺灣留學國內學友會”創辦的《前鋒》(光復紀念號)②,反映了光復之初臺灣知識者的精神狀態,他們歡呼光復,介紹孫中山的傳略和“三民主義”,呼吁臺灣同胞對這次戰爭和收復臺灣“應有認識”,討論臺灣知識階級所面臨的新任務。廖文毅《告我臺灣同胞》指出“回到祖國,做了中華民國的國民,能夠與世界任何的民族并肩的一等國民”、“我們的鄉土也已經完全受著祖國的風氣,這樣的臺灣和大陸的融合變成一體,這才是我們的愿望,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毅生《光復的意義》認為光復意味著民族精神的振興、臺灣與中國合一、國土重圓、家人再聚、統一國家與政府的出現,因而臺灣人應該為團結起來,為臺灣、中國而努力。林萍心《我們新的任務開始了——給臺灣知識階級》認為當前臺灣知識分子的新任務是介紹中國文化、三民主義和國民革命,啟蒙民眾,去除日本“大和魂”的思想,使臺灣能走向新中國的大陸。 ……
從邊緣返回中心 李湘萍選集 作者簡介
黎湘萍,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臺港澳文學與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著有《臺灣的憂郁》、《文學臺灣》等。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