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藥膳良方
-
>
先思而后語
-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科普版
-
>
痰濕一去百病消
-
>
當癌癥來敲門
-
>
男孩生長發育保健JD
-
>
貓和狗的生活哲學
新書--我們為什么會受騙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522685
- 條形碼:9787553522685 ; 978-7-5535-226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我們為什么會受騙 本書特色
《福布斯》《經濟學人》《今日心理學》尼爾·蓋曼推薦; 讓你讀來嘆為觀止,讀后見坑不踩的真相之書;抽絲剝繭揭示騙局設計原理,告訴你為什么聰明人也會栽。
新書--我們為什么會受騙 內容簡介
騙子并非都長著一張急功近利的丑惡嘴臉。一些騙術大師通常是優雅而迷人的,他們有著外向的個性,說話令人信服,做事讓人信任。康妮科娃以一些國際知名的驚天巨騙為例,告訴你他們緣何取得人們的信賴,怎樣成功騙過全部目標,以及為什么人們會毫無自覺地掉入這些陷阱,哪怕撞了南墻也不愿回頭。 書中列舉了大大小小的知名案例,上達案值高達數百萬美元的龐氏騙局,下至市井常見的小花招。作者從心理學角度揭露了這些騙局的諸多細節,剖析它們的共同點,為我們理解人類思維提供了充分的科學研究支持。本書將帶你進入欺詐的世界,審視騙術的實施者與受害者之間令人驚嘆的復雜關系。
新書--我們為什么會受騙 目錄
關于欺騙與被騙的一部令人不安的作品。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康妮科娃目光如炬,摸清了詐騙這門黑暗藝術的門道。
——《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這本書對騙術大師、他們編織的故事與人類對信任的需求做了一次精彩的研究。
——尼爾·蓋曼(Neil Gaiman),英國作家
我目前擔任美國退休人員協會詐騙監控網絡的安全顧問,這是一家教育其成員辨識欺詐陷阱的機構。《我們為什么會受騙》對我們而言是一本優秀的參考書。保護自己免遭欺騙的*佳方法就是理解騙子的心理與動機。
——弗蘭克·阿巴內爾(Frank Abagnale),《貓鼠游戲》(Catch Me If You Can)主角原型
這本書會令你膽寒,下次再有什么朋友的朋友提供給你“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你可會斟酌一下了。……如果你喜歡格拉德威爾的《決斷2秒間》,你也會愛讀這本書,它清晰地展示了我們有多容易受騙,發人深思。
——艾瑞克·拉森(Erik Larson),《紐約時報》暢銷榜首《白城惡魔》(Devil in the White City)作者
這本科普書融合了流行社會學與濃縮歷史,將格拉德威爾式寫作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作者深挖了一系列展現我們被直覺誤導,主動投向騙子懷抱的案例。騙子和受害者之間廣泛存在一種超乎想象的共生關系,從盲信麥道夫的受害者,到任何一個曾經為蘭斯·阿姆斯特朗加油的人,無論你認為自己有多聰明,在騙局面前都不是無懈可擊的。
——《禿鷹》(Vulture)雜志
作者將新聞報道與當事人自述、公開文件、原始訪談相結合,對世界上*成功的幾名詐騙大師的技法進行了解析。這本令人手不釋卷的書提供了一些發人深省的觀點,會幫助你更深入地認識騙子,以及他們的目標——我們自己。
——《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
作者從麥道夫的龐氏騙局談到街頭騙術,透視了每一個騙局后的共通心理機制。她揭穿了那些偽裝成醫生、貴族與大人物,以天賦的想象力、三寸不爛之舌和欺騙的本領將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騙子的把戲。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康妮科娃告訴我們,并不只有愚昧、自大的人會成為騙局的受害者。他們也許只是被環境所困,處于絕望或脆弱時刻的普通人。
——《快公司》(Fast Company)
作者進行了大量研究,兼具敘事技巧,把這個吸引人的話題講得相當精彩。
——《科克斯書評》(Kirkus)
這本關于欺騙心理學的作品行文充滿活力與熱情,結構精巧,讀來令人興味盎然。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康妮科娃以她標志性的明晰、深刻、才華橫溢的行文,將騙術大師們的伎倆一一揭穿,在扣人心弦的敘述中展現了對人性的洞察。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作者
康妮科娃告訴我們,人類天生容易相信別人——這經常會置我們于危險之地。她巧妙地結合了故事與科學研究,從這一人性弱點出發,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如何思考,如何成為我們自己。本書會讓你眼界大開,目光銳利。
——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驅動力》(Drive)作者
《我們為什么會受騙》是對騙術世界的一次引人入勝的描繪,讓我一直讀到深夜。本書文筆優美,充滿了生動的事例與引人深思的心理學研究。它會告訴你騙子是怎么操縱受害者的,我們又將如何避免落入陷阱。
——查爾斯·都希格(Charles Duhigg),普利策獎得主、《習慣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作者
為什么一個巧舌如簧的陌生人能說動一個人放棄自己的全部?這個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么?康妮科娃是個講故事的高手,她對騙子和受害者的記述會讓你嘖嘖稱奇。這是一本精彩而令人不安的作品,讓我百感交集——我希望每個人都來讀它,但與此同時,我又害怕它落入某些居心不良者之手。
——保羅·布盧姆(Paul Bloom),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善惡之源》(Just Babies)作者
我曾以為我有辨識騙局的能力,而本書動搖了我的自信。但它同時也告訴我,我該怎樣擦亮自己的眼睛。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沃頓商學院*受歡迎的思維課》(Give and Take)作者
你要像騙子了解你那樣了解他們,這樣才能保證你的安全。你要了解他們的心理、動機、伎倆和步驟。本書會讓騙子們的日子變得難過。
——《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
本書探討了信任、信念與欺騙在*基本的人性層次的體現。如果你覺得在這場游戲中,你不會是一個愚蠢的玩家,那么在讀完本書后,你可能就不確定了。
——大衛·愛普斯坦(David Epstein),《成長的邊界》(Range)作者
關于為什么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在遇到騙局時會失去理智、自投羅網,本書進行了出色的解讀。
——Vice雜志
當今*佳科普作家之一對騙術大師及其獵物的心理、動機和手段進行了一次解讀。
——《福布斯》(Forbes)
對騙術世界的一次深入并有趣的探索。
——《時代周刊》網站(Time.com)
新書--我們為什么會受騙 節選
**章 騙與被騙 他不會回答問題,或是會顧左右而言他;他只會胡言亂語,用大腳趾蹭著地面,發著抖,面無血色,用手指揉搓著發根。 ——《一個騙子的畫像》(Profile of a Liar),公元前900年 如果有人問我,我是否受過騙,我會實話實說:我也不知道。我從未向龐氏騙局投過資,也沒有被不可能贏的三牌賭局騙過錢——這些我知道。當然,我也上過一些小當,但這些謊言算不算成熟的騙局還有待商榷。但關鍵在于,*好的騙局是不會被發現的。我們受騙而不自知,只怪自己運氣不好,于是白白蒙受損失。 魔術師通常不愿兩次表演同樣的戲法。一旦不再感到驚訝,觀眾就會有余力去注意其他事情,也就更容易識破詭計了。但*棒的手法是可以無數次重復的。這些手法被打磨得圓潤成熟,根本沒有破綻可循。著名魔術師,同時也是騙局揭秘高手的哈里·胡迪尼(Harry Houdini)曾夸口說,他只要看過任何魔術三次,就一定能拆穿其手法。但據說,有一天晚上在芝加哥的大北方酒店(Great Northern Hotel),他的一位同行、魔術師戴·弗農(Dai Vernon)向他展示了一個紙牌魔術。弗農從一疊紙牌的頂部拿起一張牌,并請胡迪尼在牌的角落寫上了他的姓名縮寫“H.H”。隨后,弗農把這張牌插入那疊紙牌的中部,隨后打了個響指。奇跡出現了,胡迪尼簽名的紙牌跑到了*上面。正如這個魔術的名字所示,這張紙牌是一張“雄心之牌”,無論你把它插進哪里,它總能回到*上面來。弗農重復了7次,胡迪尼7次都沒看出門道。真正高明的手法是不需要隱藏的。(這個魔術靠的是嫻熟的手上技巧,現在有經驗的魔術師基本都掌握了這種手法,但在當時還是非常新奇的。) 對騙局來說,同樣的法則仍然適用。*高明的欺詐游戲是不會被拆穿的。或者像德馬拉的騙局那樣,雖然被察覺了,但受害者羞于聲張。假設胡迪尼和弗農的故事發生在不那么公開的場合,如果胡迪尼對他不能識破弗農手法的事保持沉默,我是不會感到驚訝的。實際上,一個人反復落入同樣的圈套并不稀奇。一位名叫詹姆斯·富蘭克林·諾夫利特(James Franklin Norfleet)的得克薩斯州農場主先被騙了2 萬美元,不久以后又被同樣的一幫人以同樣的手法騙走了2.5 萬美元,他從未意識到**次是個騙局。我們之后還會看到他的故事。大衛·毛雷爾也講過一個故事:一個人成了一起著名電報騙局(騙子謊稱能在播報比賽結果前數秒鐘提前獲知結果,可以讓下注者穩贏)的受害者。多年之后,他在街上看到了那群騙子,向他們跑過去。騙子們的心一沉,覺得他一定會去告發他們。結果完全不是這樣。他跑去問他們能否再讓他下一次注。他確信這次自己一定會時來運轉。那些騙子興高采烈地同意了。 伯尼·麥道夫(Bernie Madoff)行騙至少20年而未被察覺。騙局破產時,他已達70高齡。如果他在被抓住之前就死了怎么辦?不難想象,只要新的投資人不斷加入,受害者就不會識破騙局。 2007年6月,《石板》(Slate)雜志的記者賈斯汀·彼得斯(Justin Peters)打算想個辦法,買到去意大利的低價機票。他手頭很緊,但仍然很想去國外休息幾個月。然后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打算從有意出售航空里程的人手里買點里程,然后用這些里程來獲得優惠。他立即上網搜索,看是否有人愿意出售里程。他運氣不錯,很快就找到了一個名叫克里斯·漢森的人。這名飛行員手里有大量里程數,放在網站克雷格列表(Craigslist)上出售。彼得斯很快就在他的帖子下面做出了回復——千萬不能讓他人搶先一步。他們通了電話。漢森機長聽上去博學多聞,親切友好。“我們的對話使我相信,他是誠實可靠的。”彼得斯后來寫道。兩人很快達成了交易:650 美元,10 萬英里,用貝寶(Paypal)支付。就這么簡單。然而,貝寶拒絕了交易申請。彼得斯想,這可真奇怪。他向漢森發郵件說明了錯誤情況,但機長卻沒有回應。 彼得斯著急了。他預定的行程日期近在眼前,但他仍然沒買到機票。于是他又開始了搜索。他找到了弗蘭克·波爾加,待售里程賣家。波爾加很快回復了他的請求,還在回信中附上了駕照的照片。他證明自己確實真有其人,并不是什么騙子。通過電話后——那是一次“非常愉快的交談”——兩人開始交易了。在綠點卡(Green Dot card)里存上700 美元,里程就是彼得斯的了。(綠點卡是騙子的*愛,這是一種禮品卡,隨便在美國任何一個超市或是便利店都能買到。這種卡可以進行充值,任何知道賬戶的人都能使用卡上的額度。用這種方式轉賬可以省卻電匯的麻煩。) 四天過去了,里程還沒到賬。彼得斯終于明白,自己可能上當了。但就在這時,失聯的飛行員又出現了。他解釋說自己出國了,無法收發電子郵件。但他還留著給彼得斯的里程。妥了,彼得斯當然還要—特別是在遭受了冷酷無情的詐騙之后。他向漢森傾訴了自己的遭遇,漢森對此深表同情。互聯網上真是危機重重。為了讓彼得斯安心,漢森還給他寄去了一份合同。他是誠實可靠的,彼得斯早就知道了。貝寶還是不能用,彼得斯把說好的650美元電匯了過去。故事講到這里,除了彼得斯,人人都明白結局會怎樣。三天過去了,里程還沒到。四天,五天,六天過去了。沒有里程,也沒有郵件。彼得斯在一周內被同樣的手法騙了兩次。在這起案例中,有清楚的證據證明那是個騙局:沒有里程。 但在涉及概率的情況,像炒股、押注體育比賽或是金融投資中,誰能一口咬定受害者僅僅是不走運呢? 19世紀的美國馬戲團經理人P.T.巴納姆(P.T.Barnum)也許從未說過“每分鐘都有一個白癡出生”這種話(他很可能真沒說過),但在20世紀早期的騙子中確實流傳著另一句箴言:“每分鐘都有一個白癡出生,還有一個人去修理他們,一個人去敲打他們。”總有坑等著人去跳,也總有人掉進坑里。 誰是受害者,誰又是騙子?這個世界上的伯尼·麥道夫與漢森機長都是什么樣的人?諾夫利特和彼得斯這樣的人又有什么共同的內在特點?是否有典型的騙子與典型的獵物? 騙術高手都是邪惡之徒,他們心懷鬼胎,毫無道德—真是這樣就好了,這會讓世界變得簡單得多。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找出壞人,然后就能無憂無慮地生活了。然而,現實卻比這麻煩得多。 在《欺騙是一門精密的科學》(Diddling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Exact Sciences)中,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指出了騙子的特點:“謹小慎微、自私自利、不屈不撓、足智多謀、膽大包天、冷漠無情、別出心裁、傲慢無禮還有皮笑肉不笑。”現代心理學尤其贊同其中一點,即冷漠無情。一般來說,人類已經進化成為相互協作的物種。我們互相信任,互相依賴,就算帶著裝滿鈔票的錢包走在街上也不必擔心有陌生人會來行搶,上床睡覺時也十分篤定不會在夢中被人殺害。天長日久,我們的情感也隨之進化,變得支持這種人際關系。我們對他人施以援手,自己也會感到溫暖舒適。反之,如果我們說謊、欺騙或是傷害了他人,自己也會感到恥辱與內疚。當然,我們時不時也會脫離常規,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正派、體面—或者說,表現了冷漠無情的對立面。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關心他人,也知道他人會給予我們相當程度的關心。若非如此,整個社會將分崩離析。 然而,有一種人是例外。有極小的一部分人可能進化成了另一種生物,他們利用他人的善意攫取利益,憑借著冷漠無情的特質成了騙子。這些人對他人毫不關心,他們對自己造成的痛苦完全無動于衷,只要獲利即可。這其實很合理:如果你身邊的大多數人基本上都正派體面,那么你就可以盡情說謊、欺騙、偷竊,并與他人和平相處。但這只在少數人采用這種手法的情況下有效——如果人人都這樣做,社會就會自我毀滅,所有人都沒有好下場。只有在少數人具備精心規劃的冷漠無情這種特質時,它才能算作一種生存策略。正如研究反社會行為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家阿德里安·瑞恩(Adrian Raine)所說:“當在社會中占比重較低時,持續的不道德行為可被理解為一種可選的、有利于進化的策略。阻止不道德行為的情感體驗的缺失,以及對欺騙和擺布等手段的運用,可以讓一個人在一生中持續行騙而不被發現。” 有一個詞被用來定義這種精心規劃甚至是與生俱來的冷漠無情特質——精神變態(psychopathy),意味著從根本上缺乏對其他人的同情心。這是生物學上對極致的冷漠無情的定義。但是騙子真的符合這種描述嗎?把德馬拉這樣的騙子說成醫學上的精神病真的公平嗎?還是說,他們只不過和我們一樣,只是更加陰險狡詐一些罷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小謊言與騙子所設的騙局之間有本質區別嗎?還是說,兩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羅伯特·黑爾的“精神病態癥狀清單(修訂版)”(Robert Hare’s Psychopathy Checklist-Revised)是鑒定反社會與精神變態行為時*常用的評估工具。這份清單對責任感、悔恨感、病理性說謊、控制欲、狡猾心理、性濫交、沖動情緒、外在魅力、浮夸外表等特點進行評估,如果得分很高,就說明受測者屬于精神變態,或者具有“受苦的靈魂”——很多人會這樣說。精神變態者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無法像其他人一樣處理感情。對于一個真正的精神變態者來說,他人的痛苦毫無意義。他們沒有同情,沒有悔恨,沒有內疚。面對會讓大多數人感到震驚的事物,如可怕的圖片時,精神變態者的脈搏保持平穩,汗腺分泌正常,心跳不會加速。 在一項對臨床精神變態的研究中,面對困難的道德抉擇時——例如,假設掐死一個哭鬧的嬰兒就能拯救整個村莊,而不這樣做的話,包括嬰兒在內的全村人都會遭到不幸——精神變態者無法與非精神變態者產生相同的情感活動。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讓人心力交瘁的選擇。在尋求答案的思維過程中,大腦中負責感情的區域會與負責功利性思考的區域交戰,而精神變態者的大腦中則不會有這種交戰。他們會顯示出極端的冷漠無情。 黑爾指出,精神變態者大約占男性人口的1%,而在女性中則極其少見(但并非為零)。這意味著在你遇到的每100名男性中,就有一個人可能在臨床上被診斷為精神變態者。但這個人是否也會是天生的騙子呢? 從某個層面上看,數據似乎顯示騙子和精神變態者之間有著直接而緊密的關系。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如果一個人身上存在與精神變態相關的神經缺損,他們就會表現出顯著的精神不正常行為——同時也會表現出顯著的騙子式行為。在創傷研究中,早期受過額葉極皮層和腹內側皮層—這兩個區域與精神變態相關——損傷的人會表現出與精神變態者和騙子極為相似的行為和性格變化。比如,有兩位此類患者在研究中出現了說謊、操控他人及破壞規則的行為。他人對他們的描述是“缺乏同情、內疚、悔恨、恐懼等……對其行為的違法性毫不關心”。如此看來,精神變態這種生物學上的病態體質可以導致很多騙子式行為的出現。 但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精神變態只是所謂的“ 黑暗三角”人格特征的一部分。另外兩個特征——自戀(narcissism)與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也能夠解釋我們在騙子身上所常見的很多特點。 自戀會導致浮夸、自命不凡、自我膨脹、過高的價值感和操控他人等。簡言之,這似乎說的就是弗雷德·德馬拉。他不甘屈于人下,迫切需要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并不惜一切代價去達到這個目的。自戀者會不擇手段地維護自己的形象。 正是因此,弗雷德才會去糖果店行騙,以避免在同學面前丟丑——這算不上什么偉大的騙局,而是這種自我中心傾向的后果。不過,也許能更準確描述他行為的是“馬基雅維利主義”——這種人格幾乎與欺騙畫等號,在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和*著名的騙術高手的故事中都能找到這種特征,兩者都冷酷無情而極具成效。 在心理學語境中,“馬基雅維利主義”指的是一系列特定的屬性,具備這種屬性的人會為達成其目的而操控他人——這幾乎是對騙子教科書式的定義。北卡羅來納大學市場學教授理查德·卡爾胡恩(Richard Calhoon)在1969年曾發表論文,將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定義為“采用侵犯、操控、剝削他人等不正當手段以達到個人或組織目的”的人。1970年,為研究領導者操控人心的傾向,兩名心理學家——理查德·克里斯蒂(Richard Christie)和弗洛倫斯·蓋斯(Florence Geis)發明了一種名為“馬基雅維利主義量表”的測試方法。在這份問卷中得到高分的人,即“高危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在社會中往往也是操控他人的高手。在一系列研究中,當一名高危馬基雅維利主義者與一名低危馬基雅維利主義者處于相同環境下時,前者幾乎在所有情境中都領先于后者。后者會受到感情的阻礙,而前者則不容易受到類似的困擾。 一項早期研究以11名不同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者為樣本,其中有學生、大學教師、父母、孩子、運動員、精神病院員工、商業公司雇員等。研究發現,這些人更喜歡虛張聲勢,欺詐哄騙,討價還價,迎合他人。同時,這些人在做這種事時也更容易成功。在另一項研究中,具備馬基雅維利主義思維方式的人比其他人所說的謊言更具說服力:人們觀看受試者否認自己偷過東西(一半人確實沒偷過,另一半人在撒謊)的錄像,在馬基雅維利主義量表中得分較高的人獲得信任的次數遠遠高于其他人。在第三項研究中,商學院的學生要決定是否要付給某人回扣。這種行為往往被認為是不道德的(也是違法的)。他們會分別得到一個給出回扣的理由。當這個理由的成本效益較高時,在馬基雅維利主義量表中得分較高的人會更容易接受并給出回扣。 由此或可見,馬基雅維利主義和精神變態一樣,使人們更傾向于做出騙子式的行為,并讓他們精于此道。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德爾羅伊·保豪斯(Delroy Paulhus)專門研究黑暗三角人格。他指出,“馬基雅維利主義者”的概念比“精神變態者”更能準確描述騙子的特性。“顯而易見,道德水平低下的股票經紀人,如伯尼·麥道夫之流,并非精神變態者。”他寫道,“他們是一群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利用蓄意的、有策略的手段從他人身上攫取利益。”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騙子到底是精神變態者、自戀狂還是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抑或三者都是呢?德馬拉似乎同時具備這三種特性。常有人說醫生扮演著上帝的角色,德馬拉把這一說法發揚到了奇特的極致。一個人要多么自負和自信,對他人的生命多么漠不關心,才敢在毫無資質的情況下偽裝成醫生,進行多臺手術,成為全船數百人唯一的醫療資源?這已不僅僅是自戀,而且是精神變態到極點的行為了:他手握無數人的生殺大權。這個人又具備多強的馬基雅維利主義心態,才有本事欺騙整個國家的軍隊,操控其他醫生、船長和士兵,讓他們相信他是貨真價實的醫生? 德馬拉并未因他在朝鮮戰場上被揭穿的經歷而氣餒。恰恰相反,他變得越發膽大妄為。羅伯特·克里奇頓開始為他寫作傳記時,這位偽裝者花了好幾天時間說服克里奇頓讓自己為其懷孕的妻子接生。他向克里奇頓擔保,自己會比任何人都做得更好。明明可以找到專業人士,為什么還要靠一個騙子呢?當然,克里奇頓心知肚明,德馬拉沒有受過任何醫學教育。但他也確實救了那些士兵的命,而且他還讀了那么多醫書——可能比一般的醫生讀得還認真。德馬拉越是花言巧語,克里奇頓禁止他接近自己妻子的決心就越是動搖。*后,是克里奇頓的妻子朱蒂拒絕了這個建議——德馬拉誠心誠意地直接對她提出了由他接生的請求。 實際上,真正的“藝術”體現在這里:就在這起不愉快事件發生后,朱蒂告訴羅伯特,不要再讓弗雷德踏進他們的家門。但她的決心*終也被感化了。就在這位偽裝大師離開他們家幾年以后——這期間他還控告克里奇頓和蘭登書屋拒絕向他支付稿酬——朱蒂竟然放心地把自己年幼的女兒交給德馬拉照顧。
新書--我們為什么會受騙 作者簡介
瑪麗亞·康妮科娃(Maria Konnikova)以優等成績畢業于哈佛大學,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她是《紐約時報》暢銷書《福爾摩斯思考術》(Mastermind)的作者,為《科學美國人》撰寫心理學專欄,在《大西洋月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觀察家報》等多家知名媒體上發表文章。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