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藥膳良方
-
>
先思而后語
-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科普版
-
>
痰濕一去百病消
-
>
當癌癥來敲門
-
>
男孩生長發育保健JD
-
>
貓和狗的生活哲學
精神病的隱秘世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552044
- 條形碼:9787511552044 ; 978-7-5115-520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神病的隱秘世界 本書特色
我不知道你眼中的精神病是什么樣子的,或許它瘋狂、扭曲、不可理喻,但請你先放下這樣的偏見,仔細思索現代醫學為探索人類大腦付出的不懈努力。我們相信,那些看似無中生有的精神疾病*終都能還原在身體圖式之上。希望書中這些光怪陸離的故事不僅能讓你眼界大開,還能為你帶來*深刻的心理洞見。
精神病的隱秘世界 內容簡介
我們總想窺探精神世界的光怪陸離:叫不醒的裝睡之人,世界被替代的幻覺妄想,病情好轉的自殺者,快感缺失的神經性厭食……這些只有精神科醫生知道的秘密讓我們望而卻步,卻又充滿好奇。 身與心真的可以彼此分離嗎?精神病真的都是荒誕離奇、毫無緣由的嗎?作者從精神科醫生的角度出發,為我們講述了七個不同的案例,試圖將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病還原于大腦,沿著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線索尋找合理的解釋。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都會發生或大或小的扭曲,面對這些隱秘的角落,我們必須學會如何科學的應對,才能抵御未知的崩塌風險。
精神病的隱秘世界 目錄
Ⅰ多巴胺001
Ⅱ永遠的草莓地021
Ⅲ失卻信仰049
Ⅳ只有我們倆069
Ⅴ吃什么,像什么087
Ⅵ無聲的音樂109
Ⅶ我們是一家人153
注釋185
致謝203
精神病的隱秘世界 節選
多巴胺 我**次見到珍妮弗是在急診病房里,她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完全處于靜止狀態。她仰面躺著,身體略微前傾,頭靠著枕頭,但并未完全枕在上面。她身上有一系列錯綜復雜甚至相互對立的問題,而且她早就停藥了。她的體重開始下降,身體開始脫水。她因情況緊急而被送到了醫院。 珍妮弗35歲上下,來自一個相當普通的中產階級家庭。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分開了,她跟著媽媽一起生活。直到她十幾歲的時候,媽媽出現了心理問題,變得越來越偏執,越來越篤信宗教,不過從未看過心理醫生。從那時起,珍妮弗更多的時候是跟爸爸在一起的。她成績很好,考進了藝術學校。她開始學習攝影,并嘗試對運動中的物體進行長時間曝光(如呼嘯而過的列車、跑來跑去的孩子和滑翔的小鳥)。她拍出來的照片里全都是令人不安的、影影綽綽的圖像。在學業中途,也就是她21歲左右的時候,她變得跟媽媽一模一樣,開始疑神疑鬼,總覺得人們在竊取她的想法和財物。她開始聽到當地一個著名電影明星的聲音。那個聲音凈說些難聽的、不懷好意的話,并要求她停止畫畫,不然就怎么樣……她覺得自己必須服從這樣的命令。他說他知道她在想什么。她還聽到了另一個她不認識的女人的聲音,這兩個聲音會對話,還對珍妮弗正在做的事情指指點點:""瞧瞧她在干什么,她要起床了。她以為她是誰?""這些聲音似乎莫名其妙地轉移到了現實領域,干擾她的身體,拉扯她的性器官。上述奇怪的癥狀屬于一種*典型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癥。 當時,她去看了心理醫生,開始服用藥物并接受一般性的治療,可她還是沒能完成藝術學業。由于不再上學,生活失去了重心,她變得越來越孤僻,獨自一人在政府提供的客臥兩用出租屋里蝸居。她十分不愿意跟社區精神科醫療團隊打交道,對他們很不信任,但也確實服用了抗精神病藥。在她吃藥后,那些聲音被""抑制住了"",但并沒有被根除。 事實上,她并不相信任何人。她總覺得有人進了她的公寓,翻弄她的東西,把家具換了個遍,還偷走了她僅有的幾件貴重物品。她喜歡上了四處游走,但無論去哪里都要背著一個帆布背包,把她所有的東西都塞進去,包括信件、文件、CD(激光唱片)和素描等,她覺得這樣才能萬無一失。掛在她胸前的是一架笨重、昂貴但現在已經破舊不堪的相機。她表現得就像一個漫無目的的攝影記者,每當她遇到某個人或者去到某個陌生的地方時,就會瘋狂地拍個不停。她的解釋是,她想要為自己的生活留下記錄,這樣一來她在必要的時候就有了證據,可以據此了解當時發生了什么、現場有哪些人和物品等。她要用這些證據做什么?是要給自己辯護,還是要提出訴訟?我們無從知曉。 一段時間過后,珍妮弗的病情穩定了下來。珍妮弗開始能夠生活自理,能夠鼓起勇氣去商店買必需品,還會時不時地拍些照片,畫些彩粉自畫像。她刻意不跟其他人來往,但經過多次探訪后,一名社區精神科護士與她建立了一種并不穩固的關系。隨后幾年,臨床團隊嘗試用不同的藥物來控制她的癥狀,但出乎意料的是,珍妮弗出現了一些格外明顯的不良反應。她抱怨自己的身體動作太僵硬,口水流得太多。她開始不由自主地顫抖,尤其是右手,這嚴重影響她繪畫。情況似乎是這樣的:通過阻斷她大腦中關鍵的多巴胺受體,抗精神病藥給她帶來了帕金森病的癥狀。 抗精神病藥問世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被譽為既有鎮靜效用又不會讓人昏昏欲睡的首選藥物。神經遞質多巴胺就是其中一個關鍵的研究領域,它引起了阿爾維德·卡爾森的興趣。卡爾森是一名瑞典藥理學家,曾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工作。他的研究表明,如果通過化學方式讓動物體內的多巴胺消失,動物就會變得動彈不得,而帕金森病患者行動遲緩的特征與此類似,于是他推測帕金森病的病因可能是人體缺少多巴胺。 眾所周知,帕金森病患者的中腦里有一小簇細胞出現了退化現象,因其顏色發暗而被稱作""黑質"",它富含多巴胺的前體--神經黑色素。這些細胞會進入基底神經節,而基底神經節與運動控制密切相關,含有高濃度的多巴胺。基底神經節是兩側大腦半球深部(基底區)的一小團神經元(神經節)。20世紀60年代早期,經過一些實驗和臨床研究后,醫生可以通過補充帕金森病患者失去的多巴胺來開展治療,進而取得非凡的療效。帕金森病曾經是無藥可醫的疾病,現在它有了公認的療法,卡爾森也因為這項研究在2000年與他人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就在同一時期,一種名為氯丙嗪的藥物開始被用作治療精神分裂癥的""鎮靜劑""。真正有效減輕精神病癥狀的療法**次出現了,可是醫生注意到它會產生讓人聯想到帕金森病的不良反應。人們發現這兩種疾病互為鏡像:精神分裂癥是由大腦關鍵部位的多巴胺過多引起的,而帕金森病是由多巴胺太少引起的。這個理論是多巴胺假說的*早版本,至今依然能夠用來解釋許多與精神分裂癥有關的事實。比如,大多數產生類似精神分裂癥效果的藥物已經被證明是通過增加多巴胺而起作用的,而大多數具有抗精神病作用的藥物恰恰相反--它們會阻斷或耗盡大腦中的多巴胺。 我們可以把神經遞質比作接力賽中的接力棒,神經以電脈沖的形式傳遞信息。這就像運動員在跑道上奔跑,一旦跑完自己的賽段,他們就需要把接力棒交到下一名運動員手上。兩名運動員之間的間隙類似于突觸,即兩個神經之間的微小縫隙。一旦新的神經穩妥地接到了接力棒,信息就能繼續傳遞下去。和接力賽一樣,這是一個流動得以增強或者中斷的點。在帕金森病的情況下,沒有足夠多的運動員來傳遞接力棒--多巴胺,因而送到目的地的接力棒也不夠多。多巴胺替代療法就像在交接點多放一些接力棒,增加接力棒被撿起的機會。多巴胺增強療法則防止多巴胺在接收者那里出現問題,保證接力棒即使掉了也能被運動員撿起來,從而""活下來""。 對于精神分裂癥而言,每個運動員拿的接力棒太多了,以至于交接處變得一片混亂。很多""消息""即便不符合接力賽正式規定的內容,也照樣被傳遞了下去--患者感知到了實際上并不存在的東西。人們認為抗精神病藥起作用的方式是阻斷受體,要么把假的接力棒(這種接力棒不算數)交給接力的運動員,要么根據多巴胺假說的另一版本,讓受體不容易接收到多巴胺--在接力的運動員手上抹油,這樣接力棒就會容易掉落。 如果一切都是因為多巴胺過量或缺乏,那么我們可以認為治療帕金森病的藥物有導致類似精神分裂癥癥狀的風險,而抗精神病藥則容易引發震顫麻痹,即帕金森病的典型癥狀。但是多年以來,由于受到理論與事實并不完全相符的沖擊,人們對這一假說的信心開始動搖了。事實上,要證明所有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體內都有過量的多巴胺是相當困難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會對阻斷多巴胺的藥物有反應。 這一理論在早期遇到的一個挑戰是:現實中存在既有帕金森病又有精神分裂癥的罕見病例。誠然,一個人體內的多巴胺含量怎么可能既多又少呢?1976年,杰出的精神病學家蒂姆·克勞圍繞四個病例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幾名患者在得了帕金森病之后很多年才出現了精神錯亂。 在出現精神錯亂的時候,患者無一接受多巴胺替代或者增強療法,因此,根據多巴胺假說,他們不可能出現精神錯亂。也許精神分裂癥和帕金森病并不是一個單獨譜系上的兩個極端,而是更為復雜的東西。
精神病的隱秘世界 作者簡介
安東尼·大衛(Anthony David)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精神健康研究所主任,英國國立神經病學和神經外科醫院名譽顧問,英國皇家內科醫師學會、精神科醫師學會和醫學科學院會員。 他曾經在英國最好的精神病治療機構莫茲利醫院當過28年的精神科會診醫生,潛心研究精神分裂癥、神經影像學和神經精神病學,發表了600多篇同行評議文章。他還是《認知神經精神病學》雜志的合編者,并受邀為羅納德·大衛·萊恩的《分裂的自我》一書撰寫序言。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