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江南小吃記 本書特色
童年的小吃,是成年后的鄉愁。世道蒼茫,人生如寄,小吃跟故鄉一樣,讓游子魂牽夢繞。人在異鄉,胃有故鄉,多少人以夢為馬,仗劍天涯,但走得越遠,年歲越長,越會回想起故鄉的市井煙火。故鄉的食物留給我們的,遠遠不只味蕾上的酸甜苦辣成.還有風物、氣息,過往的歲月和記憶,難忘的親情和鄉愁。繼《無鮮勿落飯》之后,《江南小吃記》是王寒的第二本美食隨筆集。家鄉平原廣闊,丘陵綿延,山海相銜,帶來稻麥兩熟,有二百多種風味小吃,從北到南的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所謂一鄉一地,一瓶一缽,一食一味,皆是好滋味。
江南小吃記 內容簡介
繼《無鮮勿落飯》之后,《江南小吃記》是王寒的第二本美食隨筆集。家鄉平原廣闊,丘陵綿延,山海相銜,帶來稻麥兩熟,有二百多種風味小吃,從北到南的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所謂一鄉一地,一瓶一缽,一食一味,皆是好滋味。本書精選其位于江南的家鄉的八十多種小吃,這些不重樣的小吃,把每一個尋常的日子變成良辰。寫的是小吃的滋味,更有小吃背后的人情冷暖。比起高堂廟宇,我更愛熱騰騰的人間煙火。
江南小吃記 目錄
青團
桐花開后,桐子葉包
豇豆蒔與豇豆酒
姜汁核桃調蛋
番薯粉圓
桃花,魚頭,番薯慶糕
村姑野老烏糯餃
馬蹄爽、馬蹄糕及其他
楊梅酒與楊梅干
南方的川豆芽
涼菜膏
酸梅湯
歲時帖
五味粥
食餅筒
家家糟羹蛤蜊調
立夏烏米飯
甜酒釀
六月六,漾糕熟
七月七,吃糖龜
七月半的灰青糕
八月十六吃糕囡
九月九,麻糍擂搗臼
重陽糕
吃過冬至圓,就算長一歲
十二月年邊掏糖糕
臘八且食粥
稻香村
芝麻綠豆糕,吃了不長包
*是清涼薄荷糕
秋到人間桂花糕
沒有梅花的梅花糕
玲瓏可人酒盞糕
大吉大利橘紅糕
水晶蛋糕
十里硬糕
羊腳蹄
松花酒與松花餅
海苔餅
糕水饅頭、饅頭段與糖心饅頭
又見炊圓升起
酒九圓
煙火氣
攤個雞子麥餅請大王
白塔橋的火燒餅
霉干菜餅
油墩子
泡桐花、鍋盔及其他
蛋清羊尾
泡鲞
豆腐腦,煞清爽
雞子豆腐皮
綠豆面碎
牛血羹
十四日
蜊灰蛋
盤中餐
夾糕
粢飯團與粢飯糕
豬肉飯
扁食
糊拉汰
咸肉芋頭面
一碗銷魂的大腸面
通神明的姜湯面
江南刀削面——麥蝦
蘿卜絲垂面與垂面飯
一碗米面十種料
沙蒜燒豆面與黃鱔炒豆面
江南小吃記 節選
還是驚蟄節氣,就有人在朋友圈曬青團了。自家做的青團,碧綠又新鮮,隔著手機屏幕,仿佛聞得到鼠曲草的清氣。離清明還隔著一個雜花生樹的春分呢,他們就迫不及待地采青做青團了,這也忒性急了吧。 可是,在江南,關于舌尖上的一切,永遠是那么急不可耐,薺菜剛長出嫩頭,巧手的主婦就掐了芽,做了薺菜春卷、薺菜餛飩;馬蘭頭正肥嫩水靈,一道馬蘭頭香干就上桌了。春初新韭,秋末晚菘,初春的韭菜鮮香撲鼻,鮮嫩的韭葉似蘭葉,餐桌上又多了盤綠白相間的韭菜炒千張。對春天的熱愛,似乎在吃上才能真切地體現出來,否則說什么熱愛春天的話,總好像隔靴搔癢。 到了清明,青團就成了*應景的食物。早春,吹面而來的風稍微柔和一些,溝渠里流水嘩嘩,田問地頭長滿了鼠曲草。鼠曲草有很多小名——無心草、鼠耳草、蚍蜉酒草、黃花白艾、佛耳草、茸母、棉菜、菠菠草等,無不帶著鄉野的氣息。在家鄉,人們稱它為“青”。吳語中,作為名詞的“青”,專指制作清明裸的野菜。青的綠葉微泛著點白,帶有細細的絨毛,開出的花朵像是一粒一粒的黃色小米。開黃花時,它已芳華老去,是遲暮的美性急的女人會在它豆蔻年華時,早早地拎著籃子到田野匕.把它帶回家。 采青就跟《詩經》里的采薇一樣,有活潑的自然氣息。采青是赴一場春的約會,每年的春天,總要有那么幾次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植物總是應季而來,好像小寒時節的梅花白、谷雨時的楝花紫、夏至時的楊梅紅。青也是一個節氣鮮明的印記,只要說到采青,就知道,清明快到了。 在江南,一到清明,家家戶戶要吃青團,如果讓文人雅士起名,青團應該叫作碧玉團、春風圓,甚至應該叫成翡翠包,清代著名的吃貨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也說過:“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把它起名為碧玉團,并不唐突,可是真要這么起名,雅是雅矣,到底少了幾分刪繁就簡的天然。“青團”二字,已自帶顏色與味道,那是青綠的色、青草的香。一個個青團,整齊地擺在竹編的蒸籠或匾上,每個青團下,墊著一張青碧的粽葉,舉目皆綠,不待舉箸,色香味已從眼底飄人口中。 青團雖然沒有被叫成碧玉團、春風圓、翡翠包,但它的別名著買不少。在廣東,它叫黑色雞屎藤餅,廣東的青團不是用青做的,而是用雞屎藤葉做的。在天府之國的成都,它叫葉兒粑或者豬兒粑、鴨兒粑,這都是些重口味的名字。江西老表把青團叫作清明棵,安徽人叫清明粑粑、蒿子粑粑,“胡建人”稱它為菠菠棵。在我的家鄉,它被叫成“青馇”,這是個多么富有文化底蘊的名字啊,從“青俺”這個名字中,就能感受到源遠流長的文化和家鄉人對傳統美食的堅守。在古代,糕餅這類的食物就叫“馇”,而青團,就是青色的糕餅,一聲“青飩”,古氣盎然。 家鄉的青團是青碧色的,青碧真是種好顏色,山色、煙色、天色等,都可以用青碧來形容。在江南的農村,至今還有不少人家用傳統的大灶臺,蒸青團時,煙氣破窗而去,而蒸籠上面,氤氳著青草的香氣,不一會,青碧如翡翠的青團就出鍋了。家鄉的青團,顏色偏深,如城春草木深的那般深綠,口感綿韌。同在江南,我吃過的蘇州青團卻是淡綠色的,那顏色如**杯明前云霧茶。蘇州的青團大多是用漿麥草打磨青汁做成的,剛出籠時,顏色是淡淡的綠色,嫩嫩的,怯怯的。慢慢地,青團的顏色也會變深。除了鼠曲草、漿麥草,還有一些地方的青團是用苧麻葉、艾蒿、菠菜葉擠了汁做的。而在湖州等地,人們把南瓜秧葉洗凈煮熟,與石灰粉混合密封在甏里,一段時間后,取出南瓜葉,洗凈后,揉進米粉,做成青翠碧綠的清明裸——當地人稱為繭圓。 P2-4
江南小吃記 作者簡介
王寒,作家、學者、資深媒體人。 出生于西湖邊,成長于東海邊,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曾為江南某報常務副總編輯。一個在現實中很現實,在夢幻中很夢幻的女子喜歡行走。喜歡讀城,喜歡一切美好的事物。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