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身體與社會理論(第3版)(梯·社會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79503
- 條形碼:9787532179503 ; 978-7-5321-795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身體與社會理論(第3版)(梯·社會學) 本書特色
在當代消費社會,身體越來越成為現代人自我認同的核心,身體問題在西方社會文化理論中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本書是西方身體社會學領域的代表作,縱覽該研究領域諸多研究路徑的長短優劣,全面展現各路發展如何推動身體成為突破場所,探尋晚近來自女性主義、現象學、行動導向思路的身體研究,考察“身體規劃”、“身體面具”和“身體潛勢”等方面近期新論述,分析身體與自我認同之間關系,提出了整合論的身體觀,對國內相關領域研究具有較大參考與啟發價值。 身體如今已成為社會學研究的關注焦點,作者嘗試勾勒出社會學中“身體研究”的版圖輪廓,凸顯既存的一些理論資源。作為身體研究的經典理論著作,《身體與社會理論》更新至第三版,在結構、論證與內容上都與前兩版保持相近,但每一章都經過重新編寫,以增強整體論點:需要一種特別的研究身體的思路,既避免自然主義理論的化約論,也避免社會建構論學說的化約論。
身體與社會理論(第3版)(梯·社會學) 內容簡介
作者是英國肯特大學社會學教授。理論專著。在當代消費社會,身體越來越成為現代人自我認同的核心,身體問題在西方社會文化理論中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本書是西方身體社會學領域的代表作,縱覽該研究領域諸多研究路徑的長短優劣,全面展現各路發展如何推動身體成為突破場所,探尋晚近來自女性主義、現象學、行動導向思路的身體研究,考察“身體規劃”、“身體面具”和“身體潛勢”等方面近期新論述,分析身體與自我認同之間關系,提出了整合論的身體觀,對國內相關領域研究具有較大參考與啟發價值。
身體與社會理論(第3版)(梯·社會學) 目錄
作者介紹
第三版序
致謝
**章 序論
第二章 社會學研究中的身體
第三章 自然主義的身體觀
第四章 社會建構論的身體觀
第五章 身體與社會不平等:社會的具身化
第六章 身體與身體資本
第七章 文明化身體
第八章 身體、自我認同與死亡:生與死的型構
第九章 結語:具身體現、認同與理論
參考文獻
中外專名索引
譯者說明
身體與社會理論(第3版)(梯·社會學) 節選
自我*初開始研究身體問題以來,已經過去了25年,這一主題業已進入公共論辯與學術討論的核心。移植手術、干細胞研究與生育技術等領域的發展,新媒體、異型廣告(ambient advertising)、虛擬現實等方面的推進,以及下列方面的諸多爭議,從激進身體改造(radical body modification)是否值得追求,到對于神經科學的訴求,乃至在表面世俗的市民社會中穿著宗教服飾的合法性,有許多議題激發起世人對于我們的具身存在現狀的好奇與關切,以上僅舉數例。對于我們的身體認同、能力與屬性,我們是否已經喪失了控制或取得了控制?我們有關社會世界的體驗,我們的感覺對于自己所處環境的經過技術中介的延伸與“展開”,以及社會不平等,對于上述這些方面,這些創新與沖突產生了哪些影響?它們如何介入并塑造著我們與文化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我們生活其間的愈益陷入危險的地球的關系?晚近諸般事件引發了眾多問題,以上同樣是僅舉數例。 與這種對于身體問題的整體興趣走紅之勢相伴而來的,是在過去30年間,各門社會科學普遍出現了“具身轉向”(turn to embodiment)。[1]將關注焦點轉到肉身性(corporeality),轉到社會關系、文化與技術的“具身狀態”(enfleshment),也就凸顯出需要學科性、跨學科性甚或后學科性的更新,覆蓋各色領域,從社會學、運動科學、考古學、建筑學、哲學、宗教研究、性別研究到認知科學等等,而其高峰,便是“身體研究”這塊新領域的確立。這種學術趨向已經帶來諸多益處,但也蘊含某些風險。 從正面來看,這種學術趨向使我們能夠緊跟某些社會、文化與技術趨勢,后者已經讓身體成為社會控制、自我認同與個體行動的要素,并且是愈益聚訟不已的要素。而這樣的介入也充當著重要的制衡力量,以抗御西方哲學主導傳統的持續影響,以及這種主導傳統當中的認知偏向:該傳統將我們的人性等同為我們的心智,整體上對我們的身體存在的創造能力視而不見。[2]【x】誠如諾貝特·埃利亞斯所言(Elias,1991a:196–201),長久以來,哲學都把我們想作是“封閉的人”(homo clausus)或“思想著的雕像”(thinking statues),封裝在不可信賴的身體里,而身體阻礙著我們獲得有關“外部世界”的可以信賴的知識。如果主張,我們應當在一定程度上尋求擺脫我們的身體來過生活,不僅不切實際,對所有人都有損害,而且回顧歷史,也曾被用來對女性進行污名化和控制,尤其是視之為兩性中更“維系于”、更“受限于”其(生育態)身體的一類(Bordo,2003:145)。如此貶損身體,也讓人想到一些壓迫性的國族規劃、殖民規劃和種族政治規劃,包括20世紀早期到中期的優生學運動,后者的靶子各式各樣,有身心障礙人士[3]、“意志薄弱者”、工人階級以及某些“種族”群體(Thomson,1998;Overy,2009)。 晚近轉向具身體現的趨勢也帶來了一些風險。某些視角急于聚焦身體,已經被批評說陷入了沃爾特·舒爾茲(Schulz 1986)所稱的某種“倒置的笛卡爾主義”,即一面倒地強調心智在此被倒置的二元論所取代,后者將人等同于有關有形性質(physicality)的一種有限觀念。但我們需要記住,我們不僅是由血肉骨骼構成的,也具備多種多樣的社會能力、道德能力與思想能力,是我們的具身存在使之成為可能(Tester,2004:30;Shilling,2008:125–143)。這一點非常重要,那些僅僅基于生物性需要來闡述社會行動者概念的人,或是像那些結構主義或后結構主義的論家,將個體概括為消極被動的身體畫布,各種意識形態、兩性基型(sexual matrixes)、微觀權力或政府策略都在這塊畫布上來回傳輸,反復銘刻。承認人的具身體現,并不會抹煞我們的反思性、認知性能力,這些能力是在我們的有機存在中發生的,作為這種存在的結果,而不是截然的對立。正如安東尼奧·達馬西奧(Damasio 2010:20)所主張的那樣,身體并不與思維相脫離而孤立存在,而是構成了“自覺心智的基礎”。 本篇序言開篇提及的那些社會和技術維度的發展與爭議,就是這些機遇與風險的產生背景,這就使得后兩者愈發顯得迫切,使得充分闡述具身主體與社會之間關系的任務愈發重要。
身體與社會理論(第3版)(梯·社會學) 作者簡介
克里斯·希林(Chris Shilling) 英國肯特大學社會學教授,代表作為《身體與社會理論》(首版1993,二版2003,三版2012),另著有《社會學何為》(2007),《文化、技術與社會中的身體》(2005),《改變中的身體》(2008)等。 譯者李康,先后畢業于復旦大學和北京大學,現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教學卓越獎獲得者。曾于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分別訪學一年。在西方社會學理論、文化社會學、歷史社會學方面完成譯著近30部,1400余萬字。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