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豹變 本書特色
★ 木心生前的“心愿之作”,木心留給世人的“木心小說選”
“木心全集”之外,另有兩冊 “木心精選集”(編選者童明),一是詩歌的《木心詩選》,一是小說的《豹變》,如雙子星座。木心的短篇循環體小說《豹變》16篇,即屬于匯集而成的長篇作品,不是短篇小說集,而是現代主義文學常見的一個類別。可參照海明威短篇匯成的《在我們的時代》(In Our Time)。同類書在國內出版的較少,但在20世紀世界文學里,已有安德森、海明威、福克納的著作,這樣結構成書。
相比海明威,木心也是擅長短篇的作家。2011年,好友童明翻譯的英文版木心小說An Empty Room(《空房》)在美國出版,而這個短篇循環體小說計劃,則早在1993年夏天,木心與童明(也是《木心詩選》編選者)即已全部酌定中文版《豹變》這16個短篇,在挑選并重新組合之后,就是一本完整的小說,木心的心愿也在此。這是飛越20多年的“文學之約”。
★ 木心的“一本薄薄的厚重禮物”,隱含“一個藝術家的精神成長史”
書名“豹變”,源自《易經》“君子豹變”,隱含一個藝術家的精神成長史,是由弱到強的過程,全書則交織著《哥倫比亞的倒影》《溫莎墓園日記》《即興判斷》《巴瓏》《愛默生家的惡客》等木心著作,這是一本薄薄的厚重禮物。
木心有俳句,“我常與鉆石寶石傾談良久”,其眼光獨到,看重的多是思想家,如老子、孔子、耶穌、蒙田、愛默生、尼采等。這碎片體也是歐美先鋒派的創新之一,現代詩歌*突出的碎片體,當屬艾略特的《荒原》,它以審美的陌生感挑戰慣性思維,喚回現代生活時常忘卻的美學經驗,又在美學思維的探索中將碎片接了起來。短篇循環體小說,妙處也可相參。 ◎ 豹變》編選說明by 童明
1.《魏瑪早春》原本按詩行排列,現改為散文體。之前,英譯本An Empty Room(《空房》)已經將此篇改為散文體,收在2011年美國New Directions(新方向出版社)出版的十三篇中。現在的中文版,按照那個版本的標點和分段編輯排列。
2.《地下室手記》前面的“伊麗莎白?貝勒筆記摘錄”,是我根據資料虛構,為此篇的完整,也為全書的結構完整。英文版此篇前的一段,也是我添加的,現以“伊麗莎白?貝勒筆記摘錄”取而代之。
3.編輯全書時,酌情做了個別人名的變動和字句的調整。“溫莎墓園”前加的“日記”二字,初版是沒有的。
4.所有改動,在木心生前和他共同商定。有些改動受他的委托。
豹變 內容簡介
木心的短篇循環體小說《豹變》,不是短篇小說集,而是一種特殊類別的長篇小說,根植于歐美現代主義的先鋒派。
按木心生前的心愿,《豹變》 依次收入16個短篇——《SOS》《童年隨之而去》《夏明珠》《空房》《芳芳No.4》《地下室手記》《西鄰子》《一車十八人》《同車人的啜泣》《靜靜下午茶》《魏瑪早春》《圓光》《路工》《林肯中心的鼓聲》《明天不散步了》《溫莎墓園日記》。各篇既相對獨立,又彼此相連,成為有著自己的結構原則的特殊作品,海明威著作即有此類 a short story cycle,照英語譯為“短篇循環體小說”。
《豹變》的故事描寫的是個體的人,大致看得出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幾個人生階段。私人經歷又對應著戰前、二戰、二戰后、建國后、打開國門等階段,需要在這些歷史背景中思考。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階段:走出國門后的西方世界。
此外,《豹變》收入編選者童明的長篇代序,在世界文學的視野下,如何看木心文學的世界性,從中也可見童明跟木心從1993年夏醞釀,先有美國英文版An Empty Room(《空房》)的13篇出版,到木心誕辰90周年,終有中文版全貌16篇問世,這是飛越20多年的“文學之約”。
書名源自《易經》:“大人虎變,小人革面,君子豹變。”豹變是由弱到強的過程,隱含一個藝術家的精神成長史。
豹變 目錄
題記
代序/童明
說明/童明
SOS
童年隨之而去
夏明珠
空房
芳芳NO.4
地下室手記(附:伊麗莎白?貝勒筆記摘錄)
(手記之一)名優之死
(手記之二)路人
(手記之三)小流蘇
(手記之四)誰能無所畏懼
(手記之五)幸福
西鄰子
一車十八人
同車人的啜泣
靜靜下午茶
魏瑪早春
圓光
路工
(之一)良儷
(之二)口哨
(之三)嘩笑
(之四)雪禮
(之五)鄰嫗
(之六)險象
(之七)仙子
(之八)路工
林肯中心的鼓聲
明天不散步了
溫莎墓園日記
豹變 節選
【代序(選摘) by童明】 木心自己的短篇,以哲思和情感互為經緯,敘述的不僅是故事,是散文、詩、小說之間的文體。木心的文字像是暴雨洗過一般,簡練素靜。深沉的情感,冷淬成句,吶喊也輕如耳語,筆調平淡而故實,卻曲徑通幽。他善反諷,善悖論,善碎片,善詩的模糊,善各種西方先鋒派之所擅長,用看似閑筆的手法說嚴肅的事理(這一點和伍爾芙夫人相似),把本不相關的人和事相關起來,平凡中蕩起漣漪,有中國散文的嫻雅,有蒙田式的從容,更把世界文學中相關的流派和傳統匯集一體。《詩經演》在海外初版,木心曾以《會吾中》為題,是這個意思。
《豹變》的碎片感,皆因各篇質地相異,形式靈活,結構近于海明威式的“斷裂原則”。換一個文學例子比喻:有一種發源于古波斯的詩體,叫“加扎勒”(ghazal),兩句為一詩段,七個詩段以上構成一首詩,而每個詩段可以在主題或情調上不同,一段宗教,一段回憶,一段愛情,一段歷史,一段童話,一段超驗。這樣的構造,有靈動之美。
在現代小說的藝術層面上,短篇循環體小說如何由碎片合成整體,各家都有路數,《豹變》也有。說得仔細一些,以下幾點可供參詳。
一,短篇循環體小說的首篇,通常是引子或序。有些作家的引子,明晰點出全書主題。如安德森的《俄亥俄州的溫斯堡鎮》的首篇,闡釋了“怪異”這個貫穿全書的文學概念的哲學意義。還有些引子,沒有這般直白,以氛圍托出情感基調,暗指主題,如海明威《在我們的時代》的首篇。《豹變》的首篇SOS是散文詩,像音樂敘事曲般拓展,在生死至關的一刻戛然而止,隱隱之間似有宣示:人類會遭遇不可預知的災難,但在符合文明的人性中,博愛(愛他人、愛生命)和生命意志力不會泯滅。我認為,這其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終主題。《豹變》結束篇的《溫莎墓園日記》與此主題呼應,只不過主題經發展之后,落在“他人原則”(下面詳述),以愛(愛他人)來抵制無情無義的現代商業文化。
二,《豹變》的時間排列線索,隱含一個藝術家的精神成長史。書名“豹變”,源自《易經》革卦:大人虎變,小人革面,君子豹變。大人即坐擁權位者,變化如虎。小人,臉上變化甚多。大人、小人的變,我們見得多了。惟君子之變,漫長而艱辛,可比豹變。幼豹并不好看,經過很長時間,成年之豹才身材頎長,獲得一身色彩美麗的皮毛。木心向我解釋書名時說:“豹子一身的皮毛很美,他知道得來不易,愛護得很,雨天,烈日,他就是躲著不肯出來。”“君子豹變”是由丑變美、由弱到強的過程。木心心中的君子是藝術家;其成熟和高貴,也要經過不易的蛻變。此外,“君子豹變,其文蔚也”,“文”同“紋”,恰是《豹變》斑斕的色澤。
《豹變》的故事描寫的是個體的人,大致看得出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幾個人生階段。私人經歷又對應著戰前、二戰、二戰后、建國后、打開國門等階段,需要在這些歷史背景中思考。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階段:走出國門后的西方世界。
三,“我”和他人(他者)。海明威的《在我們的時代》有兩類故事,尼克故事和非尼克的故事,這兩類雖然不直接相關,卻相互詮釋,形成斷而不裂的長篇。木心的《豹變》全都是**人稱的“我”為敘述者,但這個“我”有時在幾個故事中可能是一個人,有時則不是,有時是被有意模糊了。這里牽涉兩個文學原則需要說明:一,**人稱的“我”雖然帶有作者經歷的痕跡,故事卻是虛構的,木心始終堅持:虛構的才是文學;二,有意“模糊”(ambiguity)在文學中是修辭手段之一。
有些故事可以理解為由同一個“我”鏈接,如第二至第五篇。有些故事(如《魏瑪早春》)的“我”,不能認定和前面故事的敘述者是同一人。有些故事里則明顯不是,如:《靜靜下午茶》中的“我”是英國女性;SOS的醫生國籍不詳;《溫莎墓園日記》的“我”雖是男性,但種族、年齡等不詳,有意被模糊。
人物身份的有意模糊,由木心的“他人”美學原則解讀更為妥當。他人,也可以說是他者。英文里的the other可表示別的人,也可以表示另一個時空、另一個文化、另一種經驗。他者原則開辟了木心文學的種種可能,是他的“魔術”法則。
木心本人有愛有恨,但他的“他人原則”以人性中愛的能力為主,意味著“我”融入更廣泛的人性經歷的可能。木心在《知與愛》中說:“我愿他人活在我身上/我愿自己活在他人身上/這是‘知’//我曾經活在他人身上/他人曾經活在我身上/這是‘愛’/雷奧納多說/知得愈多,愛得愈多/愛得愈多,知得愈多//知與愛永成正比”。
《豹變》中的時空、經歷、文明、藝術,相互交錯,我中有他,他中有我。如果讀者認定某個“我”一直跟蹤,在某一刻就發現那個人虛幻了,“我”的界限模糊了。這一恍惚,閱讀進入了“他人原則”的深化。多數情況下的“我”具有藝術家的屬性。“豹變”的意思,也是將“我”散開,“我”和他人融為一體,他人也集中于“我”。結束篇《溫莎墓園日記》凸顯這樣的情節:一個生丁(一分錢美幣)在“我”和“他”之間正面、反面地翻轉,比喻著我和他之間的互動,乃至相互輪回,印證生丁上的一行拉丁文:E pluribus unum(許多個匯為一個)。更形象的印證,則是墓碑上的瓷雕:“耶穌走向各各他,再重復重復也看不厭。”
木心的詩集《偽所羅門書》也是根據這樣的“他人原則”將“碎片”連結為整體。副標題“一個不期然而然的精神成長史”,可以相參。
四,飛散藝術家的主題,是各短篇凝聚為整體的另一方式。這十六篇中,九篇發生在中國,七篇在中國之外的時空里。(新方向出版社排斥了三篇,只留了四篇國外的故事。這樣一來,九篇和四篇的搭配,結構就失衡了)交叉的時空,是藝術家的成長舞臺:民族歷史的磨難是源,藝術家依靠生命意志成就藝術是流,源和流一起匯入世界。中國和世界、家園和旅行,是漸悟之后的頓悟。頓悟中,多了一些美學原則的宣示。
當然,把《豹變》的故事分成兩個時空有些牽強,因為講故事的人在心理上是不能分的。《豹變》一開始,那個“我”已是見過世面體驗過生命的眼光。
我*早讀到木心文學作品是1986年,感嘆的是他和當代中國文學的寫法如此不同。我是世界文學的學生,自己在閱讀世界名著體會到的那些美學原則,在木心的文字里一一驗證,屢屢有感觸。和木心一生為友,我們有這樣的共識:漢語文學只有融入世界文學才能現代化,才能生生不息。
豹變 作者簡介
作者木心(1927—2011),原籍浙江,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1982年定居紐約,晚年歸根故里。著有《哥倫比亞的倒影》《素履之往》《即興判斷》《瓊美卡隨想錄》《溫莎墓園日記》《我紛紛的情欲》《西班牙三棵樹》《魚麗之宴》《巴瓏》《偽所羅門書》《詩經演》《愛默生家的惡客》《云雀叫了一整天》等書,逝世后另有“世界文學史講座”整理成書《文學回憶錄》(即聽課學生陳丹青筆記),及作為《文學回憶錄》補遺的《木心談木心》。陳丹青說,《文學回憶錄》布滿木心始終不渝的名姓,而他如數家珍的文學圣家族,完全不知道怎樣持久地影響了這個人。
編選者童明(筆名),木心的好友,木心小說An Empty Room(《空房》)及其他作品的英語譯者,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校區英語系終身教授,西安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外國文學》和《中國翻譯》編委,美國《東西方思想》編委,專欄作家,曾任聯合國秘書處翻譯。國內出版的專著有《現代性賦格:19世紀歐洲文學名著啟示錄》《美國文學史》(英語)、《解構廣角論》等。此外,編選出版《木心詩選》,揭示木心詩歌的“例外”與“常態”,以“故實”抒情,形成“遐想中低聲吟詠的力量”,和現實生活、歷史時空、古典文學、西方文化文學都形成互文。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