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歐洲的創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33582
- 條形碼:9787513933582 ; 978-7-5139-3358-2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歐洲的創生 本書特色
1. 1994年沃爾夫森歷史獎獲獎作品。 2. 從邊緣地帶、宗教、人口、貿易、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變化著手,講述歐洲是如何成為現代歐洲的。
歐洲的創生 內容簡介
本書寫的是中世紀盛期, 也就是950-1350年這一時期的歐洲歷史。在此期間, 歐洲發生了內部征服活動、殖民化和經濟增長的浪潮, 這使得歐洲從一個由獨立小社群組成的世界變成了一個由具有獨特文化的強大王國構成的網絡。作者羅伯特·巴特利特選取了一個特別的視角, 運用了大量的文獻資料, 翔實地闡述了這一時期歐洲的征服活動、殖民化以及相關文化的變遷。從現代的角度來看, 我們往往將過去的歐洲視為一名殖民者, 認為它是一系列征服了境外土地并將歐洲的文化價值觀強加給其他民族的帝國 ; 而本書表明, 中世紀的歐洲與后來的殖民者一樣, 都是征服、殖民和文化轉型過程的產物。
歐洲的創生 目錄
導 論 1
第1 章 拉丁基督教世界的擴張 1
第2 章 貴族的離散 28
第3 章 軍事技術與政治權力 77
第4 章 征服者的形象 110
第5 章 自由村莊 140
第6 章 新地貌 178
第7 章 殖民城鎮與殖民商人 225
第8 章 拉丁歐洲邊境上的種族關系(一) 265
第9 章 拉丁歐洲邊境上的種族關系(二) 299
第10 章 羅馬教會與基督教人民 329
第11 章 歐洲的歐洲化 362
第12 章 擴張之后的歐洲的政治社會學 392
注 釋 421
出版后記 487
歐洲的創生 節選
第1章 拉丁基督教世界的擴張 他從遠方帶來了石匠,在特羅伊納(Troina)為一座教堂奠基,并很快地把它建了起來。這座教堂的天花板與地板依次就位,墻壁上涂上了瀝青,以圣母瑪利亞為主保,獻上土地和什一稅(tithe),在充分裝修之后,它被提升為主教座。1 主教教區的擴展(950—1300年) 在中世紀盛期,其他領域中發生的擴張姑且不論,毋庸置疑的是拉丁基督教世界—承認教宗權威、施行拉丁禮拜儀式的基督教地區—邊界的拓寬。因此,衡量擴張的一個簡單易行的方式便是追蹤主教教區的建立。盡管不太適于呈現靈修體驗的變遷,但把主教教區這種界定清晰的組織形態作為我們的衡量單位具有以下幾點優勢。首先,主教教區是有形的存在。每個主教教區都得要有一名任職的主教,一般情況下,他擁有一座主教座堂。主教和教區都是有名在籍的。因此,拉丁教區都可以在地圖上命名、列出、計數和繪制。每個主教教區都有一系列的教士、一位圣徒、一份信徒的捐贈、一座大型教堂,因而構成了拉丁基督教世界的一個實在和具體的體現。其次,主教教區一般來說是有明確的區域范圍的,而且在中世紀盛期越發如此。它不但包括大教堂中的那位主教,還包括一塊被越發準確而詳細界定的土地。理論中的拉丁基督教世界好似一個多細胞體,而組成它的細胞就是教區。基督教世界的每個地方都應當屬于一個有名字且為人所知的主教教區,同時,不該有任何地方屬于一個以上的主教教區。當然,有爭議的邊界和模棱兩可的情況并非沒有,而且在歐洲的某些區域,領土性教區的發展十分緩慢。然而,拉丁基督教世界是由教區構成的,這依舊是一個基本事實。如果一小群鄉下人聲稱“我們不屬于任何教區”,2 那么對他們的隨即回應會是斥之為“徹底錯誤”,并把他們歸屬到一個教區之下。此外,這些教區都是相對統一的單元,以中世紀的標準衡量,其統一程度可以說是相當顯著。在大部分西方教會中,儀禮周期、內部組織結構與教階等級體系及相對應的教宗的法律地位都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在我們試圖描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擴張及其限制時,主教教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統一、可衡量的單元。 然而,用主教教區數目的增長來初步描述拉丁基督教世界的擴張,并不僅僅是因為教區的具體性使它便于分析。主教并不只是*易于識別的地方高級教士,也是*不可或缺的那一位。主教任命司鐸,為信徒行堅振禮,也是審判者。如果沒有主教,教會就不復存在。因此,作為教會的基本單元,中世紀教會的主教教區是衡量基督教世界的自然而便利的單位。 1200年,大概有800個主教教區認可教宗的權威并施行拉丁禮拜儀式。它們在規模、地形和社會構成方面差異很大。它們的歷史也有長有短。羅馬帝國的基督教一直是以城市為基礎的宗教,因此,*古老的主教教區反映了古代公民世界的定居模式和政治地圖。主教教區的核心地帶包括意大利、法蘭西和萊茵蘭地區,在意大利半島分布*為密集,800個主教教區中的近300個都在這里。不過在普羅旺斯和法蘭西南部,教區的分布也很密集。法蘭西的其他地區和萊茵蘭的主教教區較少,但它們的空間分布很有規律,通常相距60英里(1英里約合1.6千米)左右,所形成的網絡全面鋪展在大西洋和萊茵河之間。 這些教區一般都有連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基督教誕生的*初幾個世紀。盡管有些教區在5世紀的日耳曼人入侵或9—10世紀的維京人劫掠中遭遇了斷裂,但在這些地區,像斯波萊托(Spoleto)和蘭斯(Rheims)這樣的主教教區并不少見。據可靠記載,前者的*早主教出現于353 年;后者的主教**次被提及是在314年,而一份記錄所載的蘭斯主教名錄提供了一份連貫的主教出任者的譜系,從500年左右開始每個世紀都至少有3位。 5—7世紀,基督教在非羅馬世界或后羅馬世界傳播時建立的主教教區的性質則頗為不同。愛爾蘭與英格蘭在中世紀早期還沒有明顯的城市化,因此需要一種新型主教教區。這類主教教區不是以城市為基礎的,事實上,可能并沒有固定的主教座。這樣的主教教區形態是應一族(gens)的需要或某個修道群體的需要(在愛爾蘭情況如此)而出現的。早期的盎格魯-撒克遜主教教區往往隨政治形態的變化而變化,其名稱也往往取自族群或地區,而非城市。因此,“西薩克森主教”先于“溫切斯特(Winchester)主教”出現,“赫威賽(Hwicce)主教”先于“伍斯特(Worcester)主教”出現。主教制度以這種方式適應了與其*初出現時非常不同的社會環境。事實上,11—12世紀不列顛群島教會史的主題之一就是以城市為基礎的領土性主教制度的重建,這種成為拉丁世界統一模式的主教教區形態取代了中世紀早期的非城市模式。 8—9世紀,拉丁基督教世界實現了重要的拓展,例如,常規主教教區在德意志中部與南部的建立,以及在查理曼統治時期對薩克森人信仰的強制改變。為鞏固這一轉變,一系列主教教區得以創立,其中包括易北河以東的**個主教教區漢堡(建立于831—834年)。另一方面,基督教世界在這段時間也蒙受了重大損失:伊斯蘭征服摧毀了信仰天主教的西哥特王國,伊比利亞半島的主教教區因此被吞并和降伏。 900年,以主教教區為衡量標準,拉丁基督教世界僅限于三個區域:一是曾由查理曼的繼任者與繼承人統治的前加洛林帝國地區,既包括羅馬化程度*高的高盧與意大利,也包括建立不久的諸德意志教會;二是伊比利亞半島的北部海岸沿線,從阿斯圖里亞斯(Asturias)到比利牛斯山的幸存的西班牙基督教地區;三是不列顛群島。它們的疆界是被迫內縮的。甚至,這個局促的世界本身也面臨覆滅的危險。進攻西歐可以通過三種方式實現,分別是北面海路、南面海路與東面陸路。10世紀,在這三個方向上,西歐都受到了外部攻擊。維京人和撒拉森人的劫掠者與馬扎爾人的騎兵團視富裕的西方教會為唾手可得的獵物。因此,拉丁基督教世界的邊界不但是收縮的,而且還是脆弱的。中世紀盛期*令人驚奇的時代特征之一正是上述局面被徹底翻轉了,這些邊界開始在各個方向上向外擴張。3
歐洲的創生 作者簡介
羅伯特·巴特利特(Robert Bartlett),圣安德魯斯大學中世紀史榮休沃德洛主教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他曾在愛丁堡大學、芝加哥大學任教。巴特利特曾在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在密歇根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廷根大學、特拉維夫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等學術機構任研究員。 巴特利特著作頗豐,包括《威爾士的杰拉爾德,1146—1223》《諾曼和安茹國王統治時期的英格蘭,1075—1225》等多部關于中世紀英國、圣徒崇拜、中世紀歐洲的邊界與殖民的著作。他還為英國廣播公司撰寫并主持過3部紀錄片,即《中世紀思潮》《諾曼人》《金雀花王朝》。 劉寅,美國圣母大學博士,從事歐洲中世紀史研究,現任教于浙江大學。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月亮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