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讀者叢書:一聲到,一生到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6056745
- 條形碼:9787226056745 ; 978-7-226-0567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讀者叢書:一聲到,一生到 本書特色
“中國期刊領先品牌”——《讀者》雜志典藏精選。 《讀者》雜志善于發掘人性中的真、善、美,體現人文關懷。《讀者》在刊物內容及形式方面與時俱進,追求高品位、高質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內容的豐富性及多樣性,贏得了各個年齡段和不同階層讀者的喜愛與擁護。發行量穩居中國期刊排名**,亞洲期刊排名**,世界綜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中國期刊**品牌”。 《讀者》擁有眾多名家作者,實力雄厚,走在文壇前沿。 《讀者》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作者隊伍,諸如陳忠實、王安憶、張煒、麥家、曹文軒、韓少功、蘇童、肖復興、童慶炳、阿城、余光中、霧滿攔江、李敬澤、畢飛宇、六神磊磊等**流的作家提供*好的閱讀體驗。各種思想在這里碰撞、融合,豐富而多元的內容集結,使《讀者》在各類人文雜志中歷久彌新,獨具吸引力。 《讀者》雜志典藏精選,匯集眾多名篇佳作,只愿為你獻上一場文學盛宴。 《讀者》創刊十余年,被億萬讀者奉為*佳心靈讀本,每一篇都是經過時間淬煉,得到讀者認可與喜愛的暖心佳作,十年精華文章匯于一冊,只為向熱愛文字的你,獻上一場文化盛宴。 用文字雕刻藏在時光深處的溫暖,精選情感暖文打動億萬讀者 《一聲到,一生到》,匯集四十余篇散文,匯集畢淑敏、梁衡、裘山山、王樹增、畢淑敏、丹增、莫小米、錢文忠等知名作家暖心美文,帶領讀者感受溫暖的力量。
讀者叢書:一聲到,一生到 內容簡介
《一聲到,一生到》是“讀者叢書·百年輝煌讀本”之一。 本書秉承《讀者》雜志的人文精神和價值標準,從圖書、報紙、期刊、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媒介上精選大量優質美文匯集成冊。所選的文章的作者多為名家,比如陳忠實、王安憶、張煒、麥家、曹文軒、韓少功、蘇童、肖復興、童慶炳、阿城、余光中、霧滿攔江、李敬澤、畢飛宇、六神磊磊等。 《一聲到,一生到》匯集畢淑敏、梁衡、裘山山、王樹增、畢淑敏、丹增、莫小米、錢文忠等知名作家的四十余篇散文,主要講述了革命戰爭、邊防守護中戰士的堅守與犧牲、熱血與溫柔,以及戰地中的不朽愛情,歌頌了他們不畏艱難、勇敢堅強的“東方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以及感恩,并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堅守自己的崗位,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讀者叢書:一聲到,一生到 目錄
目 錄
001 阿媽拉巴的酥油燈/ 丹增
005 *后八小時/ 童村
009 唯一能為她做的/ 莫小米
012 血戰長津湖/ 許晶
016 綠色皮諾曹/ 畢淑敏
021 百年革命三封家書/ 梁衡
024 一個駱駝連長的故事/ 佚名
027 長在樹上的國旗/ 王宗仁
030 我站立的地方/ 張國
036 生死雷場/ 趙飛鵬
040 青藏墓碑,延伸到遙遠的天邊/王宗仁
043 雪花承受不了陽光/ 林軍
047 用青春鑄造“生物盾牌”/ 牙谷牙狗
054 捐款背后/ 江川
060 士兵意志的刻度/ 呂永巖
067 我知道你為了誰/ 谷任紅
073 為國鑄盾的“核司令”/孫偉帥 熊杏林 鄒維榮
079 用守候喚醒沉睡的愛/ 陳皖軍 王為君 韓海峰
087 孤島上的“夫妻哨”/ 王志國 永皓
092 父親快跑/ 趙萬里
100 不屈的沁源/ 關明
107 四十年前的愛情/ 裘山山
110 土坦克/ 孫洪泉
115 哨卡里的野菊花/ 佳明
119 十字嶺上的抉擇/ 王樹增
126 謎一樣的東方精神/ 金一南
129 母親·兒子/ 佚名
131 英雄楊子榮的身世之謎/ 衣玉華 林運家
137 信使/ 畢淑敏
141 穿越火線,我去過天堂和地獄/ 程雪力
145 深潛/ 許陳靜 鄭心儀 姜琨
151 取水的默契/ 鄭時文
153 解放戰爭啟示錄/ 王樹增
161 溫暖的冬古拉瑪/ 楊從榕 張強
166 制花圈/ 畢淑敏
169 艷遇/ 裘山山
173 為他唱歌/ 春分
177 勛章獻給她/ 王建蒙
181 一個人就是一支騎兵/ 畢淑敏
185 遠去的馬蹄聲/ 賀捷生
192 你在外面,不必擔心家里/武六七 七焱
196 摘星/ 高滿航
201 我的國與你的家/ 胡寶林
206 草原藏香/ 王宗仁
211 我們為什么需要北斗/ 月落烏堤
219 天高歌長/ 程不時
225 我們在證明/ 錢文忠
230 墓柳/ 王宗仁
234“長征五號”發射前的163分鐘/ 胡旭東
237 致謝
讀者叢書:一聲到,一生到 節選
阿媽拉巴的酥油燈 丹增 1982 年,我在西藏日報社任副總編輯,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聽到一個關于酥油燈的故事。幾十年來,這個故事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一天,天寒地凍,路面因積雪而變得很滑。部隊的三輛軍車前往當雄雷達站運送物資。在一個轉彎下坡處,**輛車忽然發現坡下來了一群牛羊,司機連忙踩下剎車,結果車輪在冰上打滑了,碰巧放牧的小伙子沖上道路驅趕牛羊,失控的汽車撞倒了小伙子。后面的軍車立即掉頭將受傷的小伙子送往當雄縣醫院。遺憾的是,小伙子因傷勢太重、流血過多,沒能搶救過來。 出事后的第二天,八名解放軍把死者的遺體送回阿媽拉巴家,她才知道自己的兒子出事了。 不久,拉薩西郊大站的副站長帶著幾個干部 汽車連的連長帶著肇事司機和其他幾名士兵來到阿媽拉巴家。肇事司機手捧哈達、身背大米、肩扛茶磚、懷揣一萬元現金,連長帶頭跪在阿媽拉巴面前賠罪。阿媽拉巴連忙將連長和士兵們一一攙扶起來,說道:“你們是解放軍,過去進藏受了苦,現在運送物資還是辛苦,你們已經夠好了。你們送來的東西我一概不能要。這錢若是國家的,請用于軍隊開支;若是你們個人的,建議拿到寺廟供燈吧。” 事故發生后的第四天,阿媽拉巴依照藏族習俗為兒子舉辦了喪事。她把兒子放牧的牛羊賣了三十多只,換得的錢除用于喪事開銷之外,大多布施給窮人。剩下的牛羊交給親戚代管,她則在家中默默地為兒子點上了一盞常明的酥油燈。 我們驅車來到阿媽拉巴的家。她是一位樸素謙和得沒有任何特點的老人,瘦小,黝黑,背已經很駝了。她的家是一棟牧區特有的矮小土坯房,只有一扇窗戶,屋子里很暗,卻有一盞明亮的酥油燈供在佛龕前。燈光照亮整個屋子,一位喇嘛盤腿坐在藏式木床上,閉目專注地祈誦著超度經。 阿媽拉巴請我們在屋外坐下,由于她認識尼瑪,誤以為我是公安局的領導,還沒來得及端上茶就一再向我解釋道:“我的兒子死了,我不希望再有一個人失去兒子。哪家小孩不是父母的心頭肉?無論什么人,痛苦越少越好。一棵樹死了,你不能把另一棵樹的根也刨掉吧?我原諒了肇事司機,你們也要寬恕肇事司機。”說著說著,她匍匐在地,雙手合十,磕頭。 肇事司機叫劉志,出生在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的人口大省河南。出事后,他的父親專程從河南趕來,坐火車、搭汽車、走山路,用了整整二十五天才趕到當雄。他給阿媽拉巴帶了一堆河南的土特產和一萬塊賠罪錢。當時,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劉志家是普通的農民家庭,這筆巨款是他父親東挪西借湊來的。 劉志的父親來到當雄縣,心里忐忑不安:兒子釀成大禍,人家又是獨子,見了這個藏族老太太,她會不會放聲大哭?會不會跺腳罵人?*終他還是鼓足勇氣、壯著膽子,找了一個翻譯來到阿媽拉巴家。沒想到,阿媽拉巴熱情地接待了劉志的父親,還讓他住在自己家里,每天為他打酥油茶。她對劉志的父親說:“你拿來的錢我一分也不會要,如果是你借來的錢,以后要還債,你還債就等于我在還債。請放心吧,我會幫忙保你兒子出來。我的兒子不在了,你的兒子不能再失去。我已經把他也看作我的兒子了。” 阿媽拉巴料理完兒子的后事,就提著酥油茶、帶著風干牛肉,跑去看望拘押在看守所的劉志。后來阿媽拉巴又跑到拉薩西郊大站、拉薩市交警隊挨個兒給劉志求情。劉志還是被判了刑,在阿媽拉巴的苦苦哀求下,判了當時*輕的處罰———勞教五年。 我再去拜訪阿媽拉巴是車禍發生四年之后的一個夏天,阿媽拉巴家的老房子還在,里面的那盞酥油燈仍然搖曳不熄,喇嘛的念經聲時斷時續地傳到屋外,不同的是在老屋的另一頭,一座新房的地基已經打好。一個精壯的小伙子,穿著一身藏族服裝,正在那里打土坯。阿媽拉巴看見我后,便向那小伙子招呼道:“阿吾,快來見見客人。”“阿吾”在藏語里是兒子的意思。原來,這個小伙子就是劉志,他已經提前一年結束勞教,自愿來到阿媽拉巴家。他的父親告訴他,阿媽拉巴是菩薩心腸,住在她家,他的心里很溫暖,可是屋子里一入夜就冷得不得了。他牢牢地記住了這句話,在心里默默地想,為了報答恩情,將來一定要為阿媽拉巴蓋間房子。為了實現這個愿望,他在勞教所專門學了打土坯磚,還跟藏族伙伴學會了藏語。 我們聊天時,阿媽拉巴在一旁給我們打酥油茶。一個藏族大媽,一個漢族兒子,兩個人時不時地輕聲交談幾句,真是一對和睦、默契的母子。 我*后一次去看望阿媽拉巴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吹遍了整個藏族地區,農牧民們逐步走上勞動致富的道路,生活設施齊全的磚房取代了簡陋的土坯房。阿媽拉巴家周圍有了好幾家鄰居,住的都是嶄新的房子。我去的那天,門口站滿了大人和小孩,都穿著藏族服裝,只有阿媽拉巴身邊的一對男女穿著漢裝。那男的是劉志,那女的長發披肩,穿白色短大衣、黑色百褶裙,面頰紅潤,在草原上顯得十分時髦和搶眼。阿媽拉巴像對待自己的女兒似的,牽著她的手,笑瞇瞇地向我介紹說,她是劉志的女朋友,從河南過來的。 更讓我驚訝的是,劉志靠著一手打土坯磚的好手藝,組織了幾十個藏族青年成立了磚廠。牧民有了錢,都在蓋新房,土坯磚的需求量大,正是劉志大顯身手的時候。他本人勤勞又能吃苦,加上阿媽拉巴和他未婚妻的支持,在不長的時間里,劉志一躍成為當雄縣的首個萬元戶。阿媽拉巴家的新房里,沙發、桌椅、黑白電視機、卡帶收錄機、太陽能小型發電機……一應俱全,拉薩城里許多工薪家庭還沒這么氣派。 環顧草原,唯一不變的是,阿媽拉巴家原來低矮的老屋依然還在,那盞酥油燈的光明和僧人的朗朗誦經聲依然還在。往事歷歷,我心潮澎湃,不禁由衷地祈禱:油燈不滅,用慈悲喜舍的光芒,照耀蒼生之愛;油燈永明,用互敬利他的光芒,激發人性之善。 (摘自《讀者》2018 年第9 期)
讀者叢書:一聲到,一生到 作者簡介
《讀者》雜志善于發掘人性中的真、善、美,體現人文關懷,以其形式和內容的豐富性及多樣性,贏得了各個年齡段和不同階層讀者的喜愛與擁護,發行量穩居中國期刊排名第一,亞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綜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中國期刊第一品牌”。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