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椿楸園掇文輯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720808
- 條形碼:9787545720808 ; 978-7-5457-2080-8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椿楸園掇文輯存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多年研究古典文學的論文集, 包括古代文學研究者的社會角色、關于中華文明的傳承問題, 近百年古代文學研究觀念, 與方法之反思, 如何讀詩經, 如何讀古詩十九首, 韻在咀上, 舊體詩詞的當代角色, 姚奠中先生論書雜詠簡析《關雎》之新研究、《尚書注釋》序、《上黨炎帝文化志》序、《張瑞璣先生墨跡》序, 以及雜記文: 懷疑與創造、懷疑的基礎、制造與智力柔軟化、創造與方法革命 ; 吃與中國文化、燕富式筆記輻輳型知識結構等, 反映出作者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寬廣的視野。
椿楸園掇文輯存 目錄
**輯 古代文學研究者的社會角色
一、古代文學研究者角色的變遷與當下狀態
二、古代文學研究的當代意義
三、古代文學研究者應有的使命感
四、古代文學研究觀念與方向的轉換
五、文學研究的兩個新領域
關于中華文明的承傳問題
一、承傳中華文明是人類繼續生存的需要
二、中華文明傳人面臨斷裂危機
三、培養中華文明傳人的難題
四、中華文明需要植根的土壤
近百年古代文學研究觀念與方法之反思
一、機械唯物論對文學研究的影響
二、進化論對文學研究的影響
三、“遺產論”對文學研究的影響
四、文學新視野下的文學研究新領域
明代《詩經》經學研究的演變與成就
一、明初百年“朱傳獨尊”的《詩》學狀態
二、弘治之后《詩》學的多元化趨勢
三、明代《詩經》經學研究的貢獻
如何讀《詩經》
如何讀《古詩十九首》
……
第二輯
第三輯
第四輯
第五輯
第六輯
椿楸園掇文輯存 節選
《椿楸園掇文輯存》: 第二、古代文學研究對于塑造民族靈魂的意義。文學是生命的一種存在形式,它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與當代人生之間存在著意義上的聯系。它把“過去的世界”隱藏在了文字語言之中,向我們傳遞著一種文化生命的信息。當我們打開古代文學這《椿楸園掇文輯存》的時候,面對的就是一個活潑潑的、充滿著生命情感與生活情調的世界。這個世界用一種深沉而渾厚的聲音呼喚著我們,使我們在一陣精神震動之中,發現了這個世界中徘徊著的自己的身影,我們由此感受到了自己與這個世界的聯系。面對古代文學,我們可以建立三種不同關系。一種是“我與它”的關系,“它”是一客觀物,我對它進行研究。二是“我與你”的關系,“你”是鮮活的存在,可以對話、交流。三是“我與我”的關系,“我”是從中發現的自己。這第三種關系所觸及、的才是文學的靈魂。探索這個世界的過程,就是認識我們自己的過程。只有認識自己,才有可能在“與時偕行”中用新的思想、新的觀念不斷改造自己,重塑民族的靈魂。 第三、古代文學研究對于重塑當代價值觀的意義。當代人類價值觀出現了極大的偏失,絕大多數人把科技與經濟當作了價值判斷的唯一標尺。比如認為中國落后、美國先進,美國代表了人類發展的方向,甚至有人以此來否定中國,認為中國既然“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優秀”,歷史又悠久,為什么會遠遠落后于只有幾百年歷史的美國和西方國家呢?他們之所以認定西方國家先進、中國落后,就是看到了西方國家科學技術與經濟比中國發達,西方人的物質生活水平要高于中國人。可是你要知道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發展,只是外在于人的生產工具、生活工具與物質條件的發展,是人類創造力的一種體現,卻不能代表或者說不能完全代表人類的發展。人類發展更主要的應該指內在的精神的發展、人性的發展,應該是人類精神向道德領域的不斷提升。人類發展有兩個輪子,一是科技,一是人文,兩個輪子一起轉動,人類才能真正走向和平、幸福、快樂與美滿。只有一個輪子轉,就會翻車。這種把科技、經濟的發展認作是人類發展方向的價值觀,顯然是有問題的。而且這種價值觀給人類帶來的不是幸福的前景,而是“霍金難題”(人類如何才能繼續生存一百年)的恐懼。如何重塑人類的價值觀,使人類能夠在健康、和平、快樂中穩步發展,這是一個不能不思考的問題。要重塑人類價值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中國古代文學絕不能缺席。文學它不像歷史、哲學,只講一些干巴巴的事實或抽象的道理,而是用鮮活的生命以及飽滿的激情,來展現一種價值觀念與道德精神。中國文學中所展現出的“貴義賤利”的價值觀,對西方文化所攜帶的以利益*大化為目標追求的價值觀,無疑是有很大沖擊力的。這兩種價值觀,前者示于人的是高尚,帶給人類的是安定、和平、快樂;后者示于人的是庸俗,帶給人類的是競爭、斗爭、殘殺。就人類的長遠利益來說,前者無疑更有意義。 第四、古代文學研究對于修復民族精神家園的意義。經過20世紀的傳統批判與觀念變化,加之20世紀八十年后西方文化的沖擊,中國人出現了信仰危機。一方面受唯物論思想的影響,無神論觀念在社會上獲得普及,大大淡化了中國人的神鬼信仰。另一方面西方追求利益*大化的價值觀念,為中國大眾所接受,利益追求被合理化,大大淡化了中國人傳統的道德信仰。一方面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什么神鬼報應全不管;一方面是以利益為目標,什么道德良心全屬次要。不信鬼神報應,不講道德良心,傳統的精神家園在一個世紀的風雨中被破壞了,新的精神家園卻建立不起來,也不知道該往什么地方建。于是一部分中國人行為失去了約束,人生失去了方向,精神失去了依托,生活在了空虛、焦慮、游蕩、惴惴不安之中。從當前的流行歌曲中,我們聽到的是“路迢迢水長長,迷迷茫茫一村又一莊”之類找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的歌聲。如何修復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讓每個心靈都得到安居,這應該是人文研究工作者考慮的問題。 ……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