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以文記流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13317
- 條形碼:9787521213317 ; 978-7-5212-133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以文記流年 本書特色
這本散文集用文字表現出一個寫作者與寫作相關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讓讀者走近一個充滿人間煙火、充滿生活氣息的文學藝術家阿來。
以文記流年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云中記、讀書記、出行記、懷人記、鑒賞記、品酒記、演說記共七部分, 主要內容包括: 關于《云中記》, 談談語言 ; 不只是苦難, 還是生命的頌歌等。
以文記流年 目錄
目錄
云中記
002_關于《云中記》,談談語言
011_不只是苦難,還是生命的頌歌
讀書記
020_回首錦城一茫茫
064_以一本詩作旅行指南
出行記
122_一起去看山
133_春日游梓潼七曲山大廟記
143_海與風的幅面
168_桂花香里說豐年
178_水杉,一種樹的故事
懷人記
190_清明懷吳鴻
鑒賞記
200_一家金石味前因,紹父箕裘倍百男
217_心自書空不書紙
227_讓人們彼此看見
品酒記
232_川酒頌
239_正逢重陽下沙時
演說記
250_士與紳的*后遭逢——談談李莊
273_文學:穩定與變化
279_寫作:技術,胸懷與眼光
以文記流年 節選
所以,再鼓余興來談這部小說,我還是來談談小說的語言。 這也是目前別人與自己都少有談及的方面。 國慶期間,在鄉下清靜,手邊沒有資料,記得多麗絲·萊辛在諾貝爾獎的受獎演說中說,每當有了一個縈回于心的故事,并不意味著就能立即動手寫作,而是需要繼續等待。用她的說法,是在等待聽見一種“腔調”,只有當這種腔調在耳邊響起,被她聽到,這才是寫作的開始。 我想這其實是說,她一直在為這個故事尋找一種合適的語言方式,就像是為音樂找到一個鮮明的調性。腦海中,一些*基本的語詞躍然而出,這些*初閃現的詞語帶著自己的聲音、自己的色彩,其*初涌現時的節奏也將決定即將展開的文本的節奏,會決定小說向什么方向開展與深入。是更傾向客觀的事實的重現,還是以豐富的想象將事實粉碎后再加以重建?是更傾向于情感的抒發,還是哲思的張揚?在實現這些動機時,又如何做到在書寫和基本事實間建立一種若即若離的聯系而不失之于空泛? 之所以在汶川地震十年后,我才動手寫《云中記》,并不是因為我缺少材料、沒有故事,或者不能意識到故事所蘊含的意義,而是因為萊辛所說的“腔調”尚未被聽見。對于一個小說家來說,*重要的不是有沒有故事要講,而是以什么樣的語言方式使這個故事得到呈現。這一點,早在我作為一個初學者在講過五六個故事后就已經有充分意識了。講故事的藝術門類很多:說書、舞臺劇、電影、電視,甚至更具古典意義的繪畫,以及現代意義上的攝影都能擔負這個功能。如此說來,只有故事本身并不能構成小說存在的合法性。小說與其他故事方式的唯一區別就是語言。考察現當代小說文體的嬗變,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小說必須向影視等藝術方式讓渡大量空間,這迫使小說家必須在語詞的海洋中另辟空間。
以文記流年 作者簡介
阿來,1959年出生在中國四川馬爾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先后出版有詩集《棱磨河》《阿來的詩》,中短篇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以及“山珍三部”等,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云中記》,散文集《就這樣日益豐盈》《成都物候記》等,以及非虛構作品《大地的階梯》《瞻對》,電視劇本《西藏天空》《攀登者》等。曾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以及2017年的百花文藝小說、散文“雙獎”等文學獎。多部作品被譯為英、法、德、日、意、西、俄等二十余種語言出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