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當代作家論 :北村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11139
- 條形碼:9787521211139 ; 978-7-5212-111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當代作家論 :北村論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中國當代作家論”叢書之一種。作者馬兵以睿智、精準的筆觸,深入著名先鋒作家北村的精神世界,由他的寫作與轉向,從現實升華至神圣的路徑,不僅探討了一個作家的創作與精神旅程,更將北村及其寫作視為當下中國人精神生活的切片,觀察了大時代浪潮中,涌動的潮汐與沉潛的巨石。
中國當代作家論 :北村論 內容簡介
《北村論》是一部規范、嚴謹而不失生動的當代作家評傳。作品依照邏輯的慣性和討論的便宜,以時間為序,對北村所創作的文學作品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文本細讀和比較分析,不僅對北村個人的成長之路和走向文學創作的必然性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同時對他的文學精神、文學追求,也進行了準確的把握和梳理。作品按一個大致遞嬗的脈絡展開,以作品為依托,將北村前后的創作視為一個整體,力圖呈現其“神格”寫作在新時期和新世紀文學中不可替代的意義和價值。
中國當代作家論 :北村論 目錄
引 言
**章 “先鋒”時代:闖將或囚徒
第二章 “神圣啟示的來臨”
第三章 “靈命的長進”
第四章 “安慰”三書
第五章 “上升的一切必將匯合”
附 錄 北村訪談
北村創作年表
參考文獻
中國當代作家論 :北村論 節選
**章 “先鋒”時代:闖將或囚徒 1985年注定要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筆,它是現代主義文學在中國大地上發生發展中特別值得標注的年份:2月,馬原的小說《岡底斯的誘惑》發表于《上海文學》;3月,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發表于《人民文學》;4月,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發表于《中國作家》;6月,殘雪的《山上的小屋》發表于《人民文學》……一群富有現代主義氣質的年輕人揭竿而起,他們企圖重建主體與客體、主體與自我、心靈與審美之間嶄新的對話關系,以構建一種新的文學時空。這批被稱為“新潮小說家”的群體與稍后涌現出的更年輕的余華、蘇童、格非、孫甘露等一起在1980年代中后期掀起的先鋒文學狂飆“劇烈地改變了、并且繼續在改變著中國當代文學的面貌”①。同樣是在這一年,北村的短篇小說《黑馬群——實驗室實驗之一》發表于《福建文學》1985年第3期,其時的北村剛剛二十歲。 北村,本名康洪,1965年9月16日出生于福建長汀。地處閩西的長汀在萬山叢嶺之中,南與廣東毗鄰,西與江西接壤,乃閩粵贛三省邊陲要沖;漢代置縣,唐稱汀州,自唐代后一直是州、郡、路、府治所在地,更是客家人聚居的**座府治城市,素有“世界客家首府”之稱;同時長汀還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一度是蘇區的經濟重鎮,也是紅軍長征的主要出發地之一。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即在長汀英勇就義,給當地留下革命的火種。著名的國際友人路易·艾黎1939年曾因組建“中國工業合作協會”事務所到過長汀,長汀的美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日后說,長汀和鳳凰是中國*美的兩個小城。新中國成立后,長汀一直隸屬龍巖地區。 北村在家中排行老二,有一個哥哥。幼時的北村,跟著在農村衛生院當醫生的母親和做教師的父親在長汀河田鎮的一個叫蔡坊的自然村生活過數年。河田鎮四周山勢逶迤,構成環繞之態,形成了長汀縣*大的河谷盆地;客家的母親河汀江貫穿全鎮,當地林木豐茂,盛產號稱“世界五大名雞”之一的河田雞。那時鄉下清苦,但因為汀州得天獨厚的條件,北村仍然有關于吃雞的美好回憶。過年的時候,孩子們都盼望一種被稱為“馱雞臂”的待遇,就是可以吃一只河田雞的雞腿,一個“馱”字生動地放大了雞腿的重量。汀江水勢豐沛,村里的少年常結伴在江邊游泳。“那個時候,我主要的玩具是泥巴和溪水,視線放在天空上,這些自然、純粹的東西使我的想象力大為擴展,增強了我強烈的想象欲求,對我以后的寫作起到了重要的影響。”① 小學四年級時,有一晚雷電交加,他的老師和同學狂奔到醫院,因為雷電擊毀了教室,一些上自習的同學也被擊倒了。他跟著鎮里的醫生上山搶救,還背了一個同學到醫院,但那個同學其實已經身亡了。好幾個同學死于這次意外的災難,望著熟悉的同學的面龐,尤其是不久前還在打仗游戲中被他騎在身下的好友,死亡的命題**次“入侵”了他,“不是以理論而是以事實的方式。從那個時候起,我就開始不由自主地思考活著的意義問題”①。 愛讀書的習慣,也是從小學就養成的,他回憶“上小學三四年級就讀了不少小說,《金光大道》《西沙兒女》《歐陽海之歌》《艷陽天》《林海雪原》。我喜歡《艷陽天》里的愛情感覺,喜歡《林海雪原》這樣的戰斗故事,喜歡《西沙兒女》里的正氣篇,但不喜歡奇志篇。同時,我也在看一些外國小說。我一個同學的叔叔是飛行員,在他家的閣樓上有很多上世紀五十年代留下來的東歐和蘇聯小說。我當時就強烈地感覺這些小說和《金光大道》《西沙兒女》之類的是完全不同的,那些小說才是真正的小說”。他*早的寫作實踐也開始于小學,“當醫生的母親就叫我幫她寫一些大批判文章,這本來是她必須完成的任務,可她嫌麻煩,看我作文寫得好,就叫我試著代寫。我寫好后,再由她貼到單位的布告欄上去。我一方面覺得好玩,開始學著寫這種批判文章,一方面又覺得這些東西全是假的,對很多事情開始產生懷疑”。 1976年,北村十一歲,沉滯的十年“文革”迎來了破局,小鎮也捕捉到不一樣的訊息,“大人們一見面就相互嘀咕著各種小道消息,誰放出來了,誰平反了。這成了唯一的精神生活。周總理去世那天,長汀下了大雪。人們顯得很平靜。我在母親單位的樓下喝著一種長汀特有的菌類酸飲料,聽父親的一個朋友在那兒和父親討論政治形勢。既感到這些事情很神秘,又感到一種莫名的恐懼。幾個月以后,毛主席去世了。街道上布滿了靈堂,到處都在鞠躬。給主席送葬的時候,所有人都要對著靈堂鞠躬”②。 初二時,北村隨母親搬到長汀縣城,他迷戀上了縣城的電影院,而看電影也成為他整個中學時代文藝活動的中心,《巴黎圣母院》《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這些外國影片給他不小的文藝滋養,他也將看電影的愛好一直保留下來。與此同時,他開始閱讀俄羅斯文學,并且常為在小城中找不到足夠的精神食糧而苦惱。① 高一的時候,他的文學天賦開始嶄露,他曾經續寫過《我的叔叔于勒》。語文老師注意到這個學生的文學才華,北村回憶到,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破例閱讀他送給我的魯迅先生的《好的故事》,我被這個作品震驚了,當我從夢中漸漸蘇醒過來時,我**次明白了什么叫文學,和它那無法抗拒的魔力”,從那時起,北村決定要“把自己的一生獻給文學”②。也是在高一時,他目睹了哥哥**次高考失利,心里明白,上大學幾乎是唯一的出路,“我那時對知識很渴望,打開數學書,讀著里面描述幾何的語言,像讀小說那么舒服。那時候,有一套《數理化自學叢書》非常暢銷,被認為是考大學*好的輔導書。我跟母親鬧了半天,總算要到了書錢,就連忙跑到新華書店買書。那是一個周末,書店到下午三四點都還沒開門,里面放著廣東音樂《步步高》,我一直坐在外面的臺階上,等到黃昏……”③ 1981年夏,十六歲的北村如愿考入廈門大學中文系,從閩西的山地小城到了閩東南濱海的中心城市。他跟著父親“坐火車沿海堤從集美進入廈門半島時,沉睡的情緒突然被眼前深藍的海水點燃”,隨著深入市區,“花團錦簇漸漸把我包圍:我從來沒見過一個有這么多鮮花、如此干凈的城市”④。中文系的男生宿舍安置在廈大著名的芙蓉樓,此樓乃陳嘉庚女婿李光前所建,因其祖籍南安芙蓉村得名,建成于1950年代,是嘉庚風格建筑走向成熟的標志。樓群共有五幢,以芙蓉湖為圓心形成半合圍形,主體建筑高三層,局部加高為四至五層,都是中式屋頂、西式屋身的外廊建筑樣式。曾對大城市的高樓華廈抱有期待的北村起初有些失望,但很快他就領略了芙蓉樓建筑樣式的妙處,“寬闊的廊臺形成天然的冬暖夏涼,使得我們有心情在廊上一字排開,對樓下走過的女孩打呼哨——它像一個觀景臺,把芙蓉樓下全校中心區的動靜看得一清二楚”,“以芙蓉樓為軸心,夾道多植鳳凰木及松柏、芒果樹,與樓體搭配起來如詩如畫”①。 在北村看來,彼時的廈門大學師資兩極分化,有一些年輕老師思想活躍,學識優良,也不乏照本宣科的冬烘先生。好在廈大圖書館豐厚的館藏可以一解他的閱讀之渴:*初,他還是延續自己中學的喜好,繼續閱讀俄羅斯文學,“我現在還能記憶我在讀完屠格涅夫的《羅亭》和托爾斯泰的《復活》之后的狂喜,特別是《復活》中深深的懺悔和人性的力量,但我找不到一個人可以交談”②;隨后,隨著思想解放的潮流涌入校園,他開始接觸各種時髦的文藝理論方法論,這促使他脫離開十九世紀的文學趣味,“對托爾斯泰再也沒有興趣了”,“我漸漸發現了福克納的矛盾、海明威的英雄主義、川端康成的頹廢、喬伊斯的囈語和卡夫卡的象征的魅力,這是一種危險的試探——來自深淵的力量是黑暗的,我好像**次發現小說還可以這么寫,同時也發現了人居然有這么壞,更致命的是我還接受了這樣一個教訓:因為人類無法改變現狀,所以這種絕望是可以接受的。我立刻獲得了一個孤兒的地位,感到茫然無措”③。在另一篇創作談憶及大學生活時,北村說:“那時,我像大家一樣,會為圖書館的一次閱讀憂傷,為一部舊電影的人物命運流淚,中間伴隨著一種幸福感,使我四年如一日地度過自己的大學生涯。四年我連篇累牘地寫下了許多小說和理論,我可以想象,這些幼稚的文字在我當時的眼中肯定特別生動,原因在于我的激情還未成為疲倦,希望還未成為絕望,我對人生有信心,對我寫下的每一個字就有信心。”①
中國當代作家論 :北村論 作者簡介
馬兵,1976生,山東鄒城人,現為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曾任職于山東文藝出版社,歷任編輯、編輯室主任。2007年7月調入山東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主要從事20世紀中國文學史觀與新世紀文學熱點的教學和研究。出版、主編著作數種,主持國家和省部級項目多項。兼任中國現代文學館特聘研究員,濟南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簽約評論家。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