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傳習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51224
- 條形碼:9787505751224 ; 978-7-5057-5122-4
- 裝幀:7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習錄 本書特色
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杰,沉醉于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孫中山
傳習錄 內容簡介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代表作,也是其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是研究陽明心學及其思想的重要資料。卷上經王陽明本人審閱,闡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物等哲學觀點;卷中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回答了關于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說的問難等,精彩地解釋了陽明心學的宗旨;卷下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展現了他晚年的思想。附錄部分增錄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尊經閣記》《象祠記》《瘞旅文》《大學問》《朱子晚年定論》《明史王守仁傳》共計7篇文章。本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王陽明作品精選集。
傳習錄 目錄
卷上
徐愛錄/ 003
徐愛 / 023
陸澄錄/ 024
侃錄/ 063
卷中
錢德洪序/ 089
答顧東橋書/ 091
答周道通書/ 117
答陸原靜書/ 123
錢德洪 / 137
答歐陽崇一/ 138
答羅整庵少宰書 / 145
答聶文蔚/ 152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166
教約/ 168
卷下
陳九川錄/ 171
黃直錄/ 184
黃修易錄/ 191
黃省曾錄/ 196
錢德洪錄/ 201
錢德洪序/ 228
黃以方錄/ 229
錢德洪 / 244
附錄一 教條示龍場諸生/ 249
附錄二 尊經閣記/ 252
附錄三 象祠記/ 255
附錄四 瘞旅文/ 257
附錄五 大學問/ 260
附錄六 朱子晚年定論/ 267
附錄七 明史王守仁傳/ 284
傳習錄 節選
02 愛問:“‘在親民’, 朱子謂當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新’字義。下面‘治國平天下’處,皆于‘新’字無發明。如云‘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親之也。 《堯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 愛問:“‘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與先生之說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注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于胸中,尚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清定省之類,有許多節目,不亦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講求?只是有個頭腦。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就如講求冬溫,也只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清,也只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只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于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后有這條件發出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后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后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有是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03 鄭朝朔問:“至善亦須有從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試說幾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親,如何而為溫清之節,如何而為奉養之宜?須求個是當,方是至善。所以有學問思辨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溫清之節、奉養之宜,可一日二日講之而盡,用得甚學問思辨?惟于溫清時,也只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奉養時,也只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此則非有學問思辨之功,將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繆。所以雖在圣人,猶如‘精一’之訓。若只是那些儀節求得是當,便謂至善,即如今扮戲子,扮得許多溫清奉養的儀節是當,亦可謂之至善矣。”愛于是日又有省。 愛因未會先生“知行合一”之訓,與宗賢、惟賢往復辯論,未能決。以問于先生。 先生曰:“試舉看。” 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罷。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后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后別立個心去惡。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甚惡,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饑,必已自饑了。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意隔斷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謂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卻是何等緊切著實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說知行做兩個,是甚么意?某要說做一個,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說一個兩個,亦有甚用?” 愛曰:“古人說知行做兩個,亦是要人見分曉。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卻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所以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個亦不妨,亦只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只是閑說話。” ......
傳習錄 作者簡介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影響巨大的“心學”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釋道各家學說,而且還能夠統軍作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作為思想巨匠,王陽明的“心學”理論徹底改變了明朝中葉以后中國思想發展的整體格局,深受歷代讀書人崇拜,并影響了諸如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孫中山等許多后世名人。其學說更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思想先導,當時的維新領袖西鄉隆盛將王陽明視為精神偶像。日本當代一手創辦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的稻盛和夫,對王陽明的思想也是推崇備至。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