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病隙碎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0483432
- 條形碼:9787540483432 ; 978-7-5404-8343-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病隙碎筆 本書特色
《病隙碎筆》(紀念版2021) ▲《病隙碎筆》榮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病隙碎筆》(之六)榮獲首屆老舍文學獎,首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作家作品。
▲光影紀念,典藏之選:內文特別附錄史鐵生先生親攝照片,詮釋信仰與愛,精美四色印刷,用紙考究。
▲史鐵生夫人陳希米親自審定,精細校訂鄭重出版。
▲史鐵生充滿靈性光輝的生命筆記。讀史鐵生,不可不讀《病隙碎筆》,這是史鐵生的一部充滿了深刻生命體驗的人生筆記,也是深受讀者喜愛的當代哲思散文經典。讀史鐵生,如讀我們自己,走失的心會安定下來;在深刻的困境中,重新尋獲信心與愛。 ▲當代文學大家史鐵生的長篇哲思散文《病隙碎筆》,是他從身患尿毒癥、接受透析開始,以四年時間寫成,被譽為“二〇〇二年度中國文學*為重要的收獲”(首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授獎詞),是“在深刻的困境中,對神性和人生終極意義所做的一次艱苦卓絕而又輝煌壯麗的追問與眺望”。
▲首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得主史鐵生授獎詞:史鐵生是當代中國*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心。他的《病隙碎筆》作為二〇〇二年度中國文學*為重要的收獲,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
▲史鐵生作為“*純粹的寫作者”,“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代表了我們當代文學所能達到的高度”;“他用自己的苦難提升了大家對生命的認識,而我們沒有任何成本地享受了他所達到的精神高度”。
病隙碎筆 內容簡介
當代文學大家史鐵生的長篇哲思散文《病隙碎筆》,是他很為經典的作品之一,是一部充滿了深刻生命體驗的人生筆記。這部作品是他從身患尿毒癥、接受透析開始,用四年時間寫成,被譽為“2002年度中國文學很為重要的收獲”(首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授獎詞),是“在深刻的困境中,對神性和人生優選意義所做的一次艱苦卓絕而又輝煌壯麗的追問與眺望”。
在書中,史鐵生從生命的困惑與痛苦出發,對所處的世界和時代進行審視,對人生意義和精神寄托不斷追問。全書分為六個部分,243則,用生動優美而通俗的語言,探索我們都要面對的人生命題:命運、愛情、金錢、人性、信仰、健康的心靈、向上的精神……字字珠璣,充滿著智慧和安詳。
在史鐵生幽默曠達的行文中,他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無疆之域,啟迪人們重新尋獲愛與信
病隙碎筆 目錄
約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約伯的信心前面沒有福樂做引誘,有的倒是接連不斷的苦難。不斷的苦難曾使約伯的信心動搖,他質問上帝:作為一個虔誠的信者,他為什么要遭受如此深重的苦難?
病隙碎筆
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著彼岸的成立。走到,豈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終結、拯救的放棄。因而天堂不是一處空間,不是一種物質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病隙碎筆
我們太看重了白晝,又太忽視著黑夜。生命,至少有一半是在黑夜中呀——夜深人靜,心神仍在奔突和浪游。更因為,一個明確走在晴天朗照中的人,很可能正在心魂的黑暗與迷茫中掙扎,黑夜與白晝之比因而更其懸殊。
病隙碎筆
看見苦難的永恒,實在是神的垂憐——唯此才能真正斷除迷執,相信愛才是人類唯一的救助。這愛,不單是友善、慈悲、助人為樂,它根本是你自己的福。這愛,非居高的施舍,乃謙恭的仰望,接受苦難,從而走向精神的超越。
病隙碎筆
一棵樹上落著一群鳥兒,把樹砍了,鳥兒也就沒了嗎?不,樹上的鳥兒沒了,但它們在別處。同樣,此一肉身,棲居過一些思想、情感和心緒,這肉身火化了,那思想、情感和心緒也就沒了嗎?不,他們在別處。倘人間的困苦從未消失,人間的消息從未減損,人間的愛愿從未放棄,他們就必定還在。
病隙碎筆
尷尬是一種可貴的能力。因為,反躬自問是一切愛愿和思想的初萌。要是你忽然發現你處在了尷尬的地位,這不值得驚慌,也*好不要逃避,莫如由著它日日夜夜驚擾你的良知,質問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進退維谷之日正可能是別有洞天之時,這差不多能算規律。
病隙碎筆 節選
一
所謂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換。
寫過劇本的人知道,要讓一出戲劇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間的沖突。矛盾和沖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異,乃至天壤之異。上帝深諳此理,所以“人間戲劇”精彩紛呈。
寫劇本的時候明白,之后常常糊涂,常會說:“我怎么這么倒霉!”其實誰也有“我怎么這么走運”的時候,只是這樣的時候不嫌多,所以也忘得快。但是,若非“我怎么這么”和“我怎么那么”,我就是我了嗎?我就是我。我是一種限制。比如我現在要去法國看“世界杯”,一般來說是坐飛機去,但那架飛機上天之后要是忽然不聽話,發動機或起落架謀反,我也沒辦法再跳上另一架飛機了,一切只好看命運的安排,看那一幕戲劇中有沒有飛機墜毀的情節,有的話,多么美妙的足球也只好由別人去看。 二
把身體比作一架飛機,要是兩條腿(起落架)和兩個腎(發動機)一起失靈,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機長就會走出來,請大家留些遺言。
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鮮紅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從我的身體里出來,再回到我的身體里去,那時,我常仿佛聽見飛機在天上掙扎的聲音,猜想上帝的劇本里這一幕是如何編排。
有時候我設想我的墓志銘,并不是說我多么喜歡那路東西,只是想,如果要的話*好要什么?要的話,*好由我自己來選擇。我看好《再別康橋》中的一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在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指生死,但在我看來,那真是*好的對生死的態度,*恰當不過,用作墓志銘再好也沒有。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掃盡塵囂。
但既然這樣,又何必弄一塊石頭來做證?還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墓碑、花圈、挽聯,以及各種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讓寂靜,甚至讓遺忘,去讀那詩句。我希望“機長”走到我面前時,我能鎮靜地把這樣的遺言交給他。但也可能并不如愿,也可能“篩糠”。就算“篩糠”吧,講好的遺言也不要再變。 三
有一回記者問到我的職業,我說是生病,業余寫一點東西。這不是調侃,我這四十八年大約有一半時間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來,成群結隊好像都相中我這身體是一處樂園。或許“鐵生”二字暗合了某種意思,至今竟也不死。但按照某種說法,這樣的不死其實是懲罰,原因是前世必沒有太好的記錄。我有時想,可否據此也去做一回演講,把今生的懲罰與前生的惡跡一樣樣對照著擺給——比如說,正在腐敗著的官吏們去做警告?但想想也就作罷,料必他們也是無動于衷。 四
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這游歷當然是有風險,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嗎?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準備,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覺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敗都有一份光榮,生病卻始終不便夸耀。不過,但凡游歷總有酬報:異地他鄉增長見識,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險阻錘煉意志,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人粤,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后來又患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戀起往日時光。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五
坐上輪椅那年,大夫們總擔心我的視神經會不會也隨之作亂,隔三岔五推我去眼科檢查,并不聲張,事后才告訴我已經逃過了怎樣的兇險。人有一種壞習慣,記得住倒霉,記不住走運,這實在有失厚道,是對神明的不公。那次擺脫了眼科的糾纏,常讓我想想后怕,不由得瞑揖默謝。
不過,當有人勸我去佛堂燒炷高香,求佛不斷送來好運,或許能還給我各項健康時,我總猶豫。不是不愿去朝拜(更不是不愿意忽然站起來),佛法博大精深,但我確實不認為滿腹功利是對佛法的尊敬。便去燒香,也不該有那樣的要求,不該以為命運欠了你什么。莫非是佛一時疏忽錯有安排,倒要你這凡夫俗子去提醒一二?唯當去求一份智慧,以醒貪迷。為求實惠去燒香磕頭念頌詞,總讓人擺脫不掉阿諛、行賄的感覺。就算是求人辦事吧,也*好不是這樣的邏輯。實在碰上貪官非送財禮不可,也是鬼鬼祟祟的才對,怎么竟敢大張旗鼓去佛門徇私舞弊?佛門清靜,憑一肚子委屈和一沓賬單還算什么朝拜? 六
約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約伯的信心前面沒有福樂做引誘,有的倒是接連不斷的苦難。不斷的苦難曾使約伯的信心動搖,他質問上帝:作為一個虔誠的信者,他為什么要遭受如此深重的苦難?但上帝仍然沒有給他福樂的許諾,而是譴責約伯和他的朋友不懂得苦難的意義。上帝把他偉大的創造指給約伯看,意思是說:這就是你要接受的全部,威力無比的現實,這就是你不能從中單單拿掉苦難的整個世界!約伯于是醒悟。
不斷的苦難才是不斷地需要信心的原因,這是信心的原則,不可稍有更動。倘其預設下絲毫福樂,信心便容易蛻變為謀略,終難免與行賄同流。甚至光榮,也可能腐蝕信心。在沒有光榮的路上,信心可要放棄嗎?以苦難去做福樂的投資,或以圣潔贏取塵世的榮耀,都不是上帝對約伯的期待。 七
曾讓科學大傷腦筋的問題之一是:宇宙何以能夠滿足如此苛刻的條件——陽光、土壤、水、大氣層,以及各種元素恰到好處的比例,以及地球與其他星球妙不可言的距離——使生命孕育,使人類誕生?
若一味地把人和宇宙分而觀之,人是人,宇宙是宇宙,這腦筋就怕要永遠傷下去。天人合一,科學也漸漸醒悟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這樣,問題似乎并不難解:任何部分之于整體,或整體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譬如一只花瓶,不小心摔下幾塊碎片,碎片的邊緣盡管參差詭異,拿來補在花瓶上也肯定嚴絲合縫。而要想復制同樣的碎片或同樣的缺口,比登天還難。 八
世界是一個整體,人是它的一部分,整體豈能為了部分而改變其整體意圖?這大約就是上帝不能有求必應的原因。這也就是人類以及個人永遠的困境。每個角色都是戲劇的一部分,單捉出一個來寵愛,就怕整出戲劇都不好看。
上帝能否插手人間?一種意見說能,整個世界都是他創造的呀。另一種意見說不能,他并沒有體察人間的疾苦而把世界重新裁剪得更好。從后一種理由看,他確實是不能。但是,從他堅持整體意圖的不可改變這一點想,他豈不又是能嗎?對于向他討要好運的人來說,他未必能。但是,就約伯的醒悟而言,他豈不又是能嗎? 九
撒旦不愧是魔鬼,慣于歪曲信仰的意義。撒旦對上帝說:約伯所以敬畏你,是因為你賜福于他,否則看他不咒罵你!上帝想看看是不是這樣,便允許撒旦奪走了約伯的兒女和財產,但約伯的信心沒有動搖。撒旦又對上帝說:單單舍棄身外之物還不能說明什么,你若傷害他的身體,看看會怎樣吧!上帝便又允許撒旦讓約伯身染惡病,但信者約伯仍然沒有怨言。
撒旦的邏輯正是行賄受賄的邏輯。
約伯沒有讓撒旦的邏輯得逞?墒,他卻幾乎迷失在另一種對信仰的歪曲中:“約伯,你之所以遭受苦難,料必是你得罪過上帝!边@話比魔鬼還可怕,約伯開始覺到委屈,開始埋怨上帝的不公正了。
這樣的埋怨我們也熟悉。好幾次有人對我說過,也許是我什么時候不留神,說了對佛不夠恭敬的話,所以才病而又病,我聽了也像約伯一樣頓生怨憤——莫非佛也是如此偏愛恭維、心胸狹窄?還有,我說約伯的埋怨我們也熟悉,是說,背運的時候誰都可能埋怨命運的不公平,但是生活,正如上帝指給約伯看到的那樣,從來就布設了兇險,不因為誰的虔敬就給誰特別的優惠。 十
可是上帝終于還是把約伯失去的一切還給了約伯,終于還是賜福給了那個屢遭厄運的老人,這又怎么說?
關鍵在于,那不是信心之前的許諾,不是信心的回扣,那是苦難極處不可以消失的希望!上帝不許諾光榮與福樂,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苦難,亦不可以放棄希望——恰是在這樣的意義上,上帝存在。命運并不受賄,但希望與你同在,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十一
重病之時,我總想起已故好友周郿英,想起他躺在病房里,瘦得只剩一副骨架,高燒不斷,潰爛的腹部不但不愈合反而在擴展……窗外陽光燦爛,天上流云飛走,他閉上眼睛,從不呻吟,從不言死,有幾次就那么昏過去。就這樣,三年,他從未放棄希望,F在我才看見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信心。三年,那是一分鐘一分鐘連接起來的,漫漫長夜到漫漫白晝,每一分鐘的前面都沒有確定的許諾,無論科學還是神明,都沒給他寫過保證書。我曾像他所有的朋友一樣贊嘆他的堅強,卻深藏著迷惑:他在想什么,怎樣想?
可能很簡單:他要活下去,他不相信他不能夠好起來。從約伯故事的啟示中我知道:真正的信心前面,其實是一片空曠,除了希望什么也沒有,想要也沒有。
但是他沒能活下去,三年之后的一個早晨,他走了。這是對信心的嘲弄嗎?當然不是。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許諾,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維,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難的時候可以領受。
病隙碎筆 作者簡介
史鐵生,生于1951年1月4日,北京人,當代小說家、文學家。1967年畢業于清華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后因急性腎損傷回家療養。1979年后,相繼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等小說與散文發表。1998年病情轉為尿毒癥,終至透析。此后有隨筆集《病隙碎筆》、散文集《記憶與印象》、長篇小說《我的丁一之旅》出版。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鐵生因突發腦出血去世。其作品先后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等多種全國文學大獎,多部作品被譯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 主題: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本不在向外的尋取,而在向內的建立。那意義本非與生俱來,生理的人無緣與之相遇。那意義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實現,那便是神性對于人性的要求。這要求之下,曾消散于宇宙無邊的生命意義重又聚攏起來,迷失于生命之無常的生命意義重又聰慧起來,受困于人之殘疾的生命意義終于看見了路。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