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話說長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875451
- 條形碼:9787500875451 ; 978-7-5008-754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話說長城 本書特色
北京長城文化的古今印記 萬里長城的一段滄桑 博采史籍 縱覽形勝 考鏡源流 傳承文化
話說長城 內容簡介
萬里長城是古代勞動人們創造的一項偉大建筑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國形象與民族精神的地理象征。從它的出現到逐步完善,迄今已歷經兩千多年的歲月滄桑,由此凝聚了底蘊深厚的長城文化。在地理條件和歷史發展的影響下,北京地區的長城顯示了獨特的軍事意義與文化價值。 本書作者結合大量文史資料,為我們廣大讀者介紹長城的人文背景,歷史沿革,地理地貌,民俗傳說,當今狀況等,配以大量圖片,生動立體地呈現長城的輝煌過去與現狀,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對長城有一個直觀的感受。
話說長城 目錄
目錄
**章 百雉層城萬里遙 001
第二章 秦時明月漢時關 021
第三章 北齊長城護薊門 039
第四章 凜凜兵氣罩長城 055
第五章 大明萬軍守邊墻 075
第六章 漢家鎖鑰惟玄塞 103
第七章 長城苦寒良可哀 157
第八章 塞上歌吟動地來 205
第九章 長城萬里展新猷 273
引用文獻 294
話說長城 節選
萬里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建筑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國形象與民族精神的地理象征。從它的出現到逐步完善,迄今已歷經兩千多年的歲月滄桑,由此凝聚了底蘊深厚的長城文化。在地理條件和歷史發展的影響下,北京地區的長城顯示了獨特的軍事意義與文化價值。 列國初見筑長城 “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夏商周時期,考古發現的眾多遺址證實了城的起源由來已久。它的本意是為了守衛某個地方而筑起的高墻,正如《墨子》所言:“城者,所以自守也。”環繞在聚落四周的高墻通常呈現“口”字形,構成了保護居民免受外來侵擾的屏障。這樣的聚落因此與普通聚落區別開來,被稱為“城”或“城邑”,乃至更晚些的“城市”。不僅如此,人們在戰爭攻伐中體會到,一重城墻往往不足以抵御敵人進攻,還需要在它的外圍修建第二重高墻,也就是把“城”包裹起來的“郭”。內城與外郭并稱“城郭”,二者由此構成“回”字形的雙重防御體系,這也就是《孟子》所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筑城既是保境安民的需要,也是進行軍事進攻的手段。《詩經》里的“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即為奉天子之命在北方筑城之意。 由“城”的含義引申開來,長城就是特殊的城墻。《孟子》說:“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土地和人民構成了國家,政事是對國家的管理,修筑保衛國土和人民的城墻無疑是*重要的國家政事之一。先秦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某些邊境,便修筑了綿長的高墻作為御敵屏障與分界標志。它們的功能與城墻相近,但更加高大堅固,長度遠遠超過任何一座通都大邑的城墻,因此被稱為“長城”。長城與烽火臺、敵樓、關城、墩堡等配套建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橫亙在我國北方的長城,在古代充當了保衛中原農耕文明的重要屏障。當代民眾對長城的**印象,通常是秦始皇在北方修長城的故事和傳說,作為游客接觸*多的則是明代在北齊等朝所建的基礎上整修的長城。但是,“萬里長城”遠不止萬里之長,長城的分布也不僅限于中國北方。歷史上修建長城的長度不下5萬公里,根據近年來文物和測繪部門所做的調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湖北、湖南、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市自治區境內遺存的長城,總長度超過2萬公里。 西周的末代帝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荒唐故事,載于司馬遷《史記》:“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后不信,諸侯益亦不至。”這個故事的可信程度近人有所質疑,但也表明古人通過烽燧傳遞軍情的方式確是由來已久。烽燧“皆山上安之,有寇舉之”,這是用來報警的設施,一旦遇到敵情,白天起狼煙,夜間高舉火炬,士兵像傳遞接力棒一樣逐次發出信號,使遠方得以迅速知曉、早做準備。幽王之后,周室東遷洛邑即今河南洛陽,歷史進入了東周時期。東周歷史的前半段是諸侯兼并的春秋時期,后半段是大國爭霸的戰國時期。各國既互相攻伐也注重防守,由此迎來了修筑長城的**個高潮。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列國在邊境地區修筑長城,是抵御其他諸侯國進攻的有效手段。《左傳·僖公四年》記載,齊桓公與管仲率領數國軍隊伐楚,楚國大夫屈完奉命到召陵(今河南郾城東)談判。桓公請屈完一同觀看軍容雄壯的隊伍,恫嚇道:“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毫不畏懼地回答:“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這里的“方城”,就是楚國境內的一道長城,大約從今河南泌陽北部到葉縣,再經內鄉東北抵達湖北竹山縣境內。面對楚國的堅強意志和深溝高壘,齊桓公不得不在締結盟約之后退兵。此事發生在公元前656年,楚國長城的修筑自然在此之前,對多國軍隊發揮了強大的震懾作用。 在這之后的戰國時期,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諸侯國,相繼修筑長城以自衛。已經亡佚的山東地方史著作《齊記》稱:“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筑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余里,以備楚。”齊國南部這道防備楚國侵犯的長城,是齊宣王利用天然山勢與人工建筑組合而成,橫穿山東半島直抵海邊。唐代的《括地志》描述道:“長城西北起濟州平陰縣,緣河歷太山北岡上,經濟州淄川,即西南兗州博城縣北,東至密州瑯邪臺入海。《薊代記》云齊有長城巨防,足以為塞也。”平陰縣,治所在今平陰。太山,即泰山。淄川,即今淄博市淄川城。博城縣,治今泰安市東南15公里舊縣。瑯邪臺,在今青島市黃島區瑯琊鎮東南5公里瑯琊山上。這段綿延一千多公里的長城,至今仍留有較多遺跡。 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太行山區,中山國在周烈王七年(前369年)修建了防御趙國的長城。魏惠王在國境內修筑了兩道長城:河西長城是利用洛水堤防增擴而成,南起今陜西華縣,北至內蒙古固陽縣,用以防備西邊的秦國與北部的林胡諸族;南長城自河南原陽縣西境轉向東南,再折向西南至新密市境內,以保護都城大梁即今開封。韓國與魏國毗鄰,其境內的長城原是鄭國所筑。韓國的南部邊境,就是楚國的方城。 在秦、趙、燕三國的北部邊境,有東胡、匈奴、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為鄰。他們擅長騎射、精于野戰,偷襲擄掠的機動性和戰斗力遠非三國倚仗的步兵和戰車可比。因此,修筑長城阻滯敵騎,就成了南邊諸國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延續農業文明的必然選擇。秦惠文王時奪取了魏國的西河郡和上郡,使得今陜西洛河流域及東北部地區被劃入秦國版圖。為防備北面的林胡、樓煩侵擾,惠文王十三年(前325年)令張儀筑上郡關塞。秦昭王時,原為義渠部族游牧之地的北境變為秦國的北地郡。為防匈奴南下擄掠,遂在隴西、北地、上郡修筑長城。趙武靈王通過倡導“胡服騎射”改變了傳統兵制,于二十六年(前300年)擊滅中山國,使趙國領土范圍向北和西北顯著拓展,據此設置代郡、雁門郡、云中郡,修筑了自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向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的長城。燕國北部經常受到東胡襲擾,燕昭王時秦開率大軍將胡人驅逐到千里之外,隨后拓地遼東直至今朝鮮清川江畔。燕國在邊境修筑了自造陽(今河北赤城縣獨石口附近)至襄平(今遼寧遼陽市老城)的長城,在長城以南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諸郡以加強守衛。
話說長城 作者簡介
孫冬虎,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二級研究員,從事歷史地理、地名學、區域史研究。著有《北京近千年生態環境變遷研究》《北京地名發展史》《北京歷史人文地理綱要》《古都北京人地關系變遷》等十余部,發表論文百余篇,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課題多項,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等6次,2008年被授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