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伊藤博文(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55204
- 條形碼:9787214255204 ; 978-7-214-25520-4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伊藤博文(精) 本書特色
榮獲日本第32屆三得利學藝賞;伊藤博文研究的前沿進展;揭示日本首任首相、明治憲法之父伊藤博文的人生軌跡和思想線索我是無論如何都理解不了伊藤博文的,因為他總是在兩個清晰的對立面之間活動。即便是用整個明治歷史,也難以勾勒出伊藤博文的形象。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坂野潤治 如果說日本學界有一股重新評價伊藤博文的研究潮流的話,那么可以說伊藤之雄和瀧井一博師生二人就是使這股潮流高漲的弄潮兒。瀧井一博的《伊藤博文》,為我們全面了解日本學界重新評價伊藤博文的思潮,提供了一份核心的樣本。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教授、院長 劉岳兵榮獲日本第32屆三得利學藝賞;伊藤博文研究的前沿進展;揭示日本首任首相、明治憲法之父伊藤博文的人生軌跡和思想線索
伊藤博文(精) 內容簡介
伊藤博文早在幕末維新時期就留學英國,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禮;在明治維新后,他制定憲法,開設議會,出任代大臣,構建了近代日本的框架。但是,后世對伊藤博文的評價卻不是很高,認為他是沒有哲學頭腦的政治家,是沒有思想深度的現實主義者,是吞并韓國的幕后推手。然而,事實上卻不盡然。本書從“文明”“立憲國家”“國民政治”三個視角,詳細考察了伊藤博文的整個人生軌跡,明確了他那些被忽視的思想與國家構想。
伊藤博文(精) 目錄
一個值得關注的觀察與研究伊藤博文的新視角——瀧井一博教授《伊藤博文》中譯本寄語 1
中譯本自序 1
前言 1
凡例 1
**章 與文明的際會 1
1 “博文”的誕生 1
2 對制度的眼光 14
3 從急進到漸進——巖倉使節(jié)團之體驗 24
第二章 立憲國家構想——明治憲法制定前史 39
1 通往引進立憲政體之路——至1880年憲法意見書的提出 39
2 明治十四年政變 48
3 旅歐憲法調查 52
4 憲法制定期伊藤的思想——國家體制的知識構造 58
5 超然演說——憲法成立與政黨政治 75
6 作為國民政治的憲法政治——對皇族、華族演講 81
第三章 1899年的憲法宣傳 91
1 萬物變化——伊藤的世界觀 91
2 全國游說——憲法的宣傳 101
3 修改條約與加入文明國家 112
4 灌輸國民政治 119
5 以實學創(chuàng)造國民 122
第四章 知識團體——立憲政友會 128
1 走向立憲政友會之路——向政黨政治家轉身? 128
2 與政黨政治的距離 131
3 立憲政治與政黨政治 136
4 結成政友會 142
5 從“黨”到“會”——政友會的理念 150
6 作為智囊團的政黨 159
第五章 明治國家體制的確立——1907年的憲法改革 165
1 政友會的挫折 165
2 從政友會到帝室制度調查局——實行憲法改革 177
3 1907年的憲法改革(一)——天皇的進一步國家體制化 183
4 1907年憲法改革(二)——以內閣為中心的責任政治與對軍部的抑制 192
5 伊藤博文的明治國家體制 206
第六章 清末改革與伊藤博文 212
1 1898年對中國的訪問——通往政友會的另外一段旅途 212
2 戊戌政變及其遭遇 219
3 與張之洞的見面 226
4 “憲法宣傳”過程中的中國觀——政友會的通商國家戰(zhàn)略 240
5 對中國的重新認識——清末憲政考察團與中國觀的改變 249
第七章 韓國統(tǒng)監(jiān)的“亞努斯”面孔 254
1 統(tǒng)監(jiān)與總裁 254
2 “文明”政治的傳道——與儒家知識的對決 267
3 韓國統(tǒng)治中的軍隊制度改革——憲法改革的延長 290
4 韓國統(tǒng)治的失敗 300
后記——學者型政治家 309
文獻略記 318
參考文獻 320
伊藤博文年譜 332
譯者后記 339
伊藤博文(精) 節(jié)選
日本國會矗立著三尊伊藤博文像。 一尊位于國會議事堂中央正門后的中央大廳的一角。大廳的四角各有一個像座,分別立有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板垣退助的銅像。有一個像座虛位以待,一般被解釋為是未能選定第四個人,或是表示政治還未完成,或是要鼓舞后來的議員們——要他們有朝一日與這三人比肩而立于此處。 第二尊位于建筑外參議院的前庭。銅像高十一米,巍然聳立。這座銅像是1933年為表彰伊藤而成立的春畝公追頌會(“春畝”是伊藤的雅號)于1936年建造的,*初建在議會外苑,那一帶原來是伊藤公紀念公園,后來捐贈給當時的貴族院,移至院內。 那么,還有一尊在哪里呢?其實,第三尊并不是作為實物存在的,是看不到的,但作為“影子”矗立著,位于國會議事堂的尖塔頂端。據說修建國會之時,設計者設想議事堂的頂端是伊藤博文的像。鈴木博之的《日本的“地靈”》一書中有如下記載。 議事堂的尖塔有個原型。這個原型便是伊藤逝世后的1911年在神戶市中央區(qū)大倉山公園內建造的伊藤像的像座。伊藤的銅像主體在戰(zhàn)爭中為上繳金屬而被撤走,像座則仍殘留在公園內。這個銅像的像座是京都帝國大學工學部建筑學科**代教授武田五一的作品。武田的弟子中有一人是國會(當時是帝國議會)議事堂的設計者之一——吉武東里。吉武在設計議事堂時一定學習了大量帝國議會誕生的歷史。那時他大概認識到在日本引進議會制度過程中伊藤博文的重大作用。可以推測,吉武調查了伊藤的相關史跡。于是,他遇到了自己的老師武田設計的大倉山公園的伊藤像。這個像座應該很適合裝飾新議事堂的頂端吧。就這樣,產生了那個尖塔的構思。也就是說,在設計者吉武的設計中,那個尖塔上矗立著伊藤博文的身影。更深一層地說,他把祭祀伊藤的靈堂的理念寄托于議事堂。借用鈴木本人的話,“伊藤博文的身影在那里。其用意在于向聚集到國會的議員們無聲地展示先人伊藤博文竭盡全力地謀劃國政之路。這就好像是國家規(guī)模地表達“memento mori(勿忘人終有一死)'”。 在國會,有如上“三尊”伊藤像。盡管第三尊可能有獻殷勤之嫌,但一個人的人像在一國的立法機構被安放在多處,這非同尋常。參議院前庭的銅像原本矗立在議會外苑的一角,如上所述,那里曾被稱作伊藤公紀念公園,這個公園以及那個銅像在現在的議事堂落成的同時揭幕。這尊銅像就好像是與議會的建筑成套建立的一樣。 近代日本的議會政治和伊藤博文這個名字的聯(lián)系是如此之緊密。若是說吉武翻閱議會的歷史時一直感受到伊藤博文的影子,也沒有什么不可思議的。其結果,吉武在伊藤的影子-不,是靈魂的下面設計了議會。 學界對伊藤的消極評價 的確,伊藤博文的名字在論及日本議會制度的形成時是不可繞開的。他是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在日本開設議會的政治家,作為首位內閣總理大臣,他的名字無人不知。晚年,他作為首位韓國統(tǒng)監(jiān),是日本帝國主義吞并韓國的象征性人物。他代表了繼明治維新三杰——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xiāng)隆盛之后的下一代,他與他們一并被公認為明治史上*著名的人物。 但是另一方面,學術界在高度評價伊藤功績一事上表現出強烈的消極傾向。在歷史學方面也有很深造詣的法哲學者長尾龍一對此論述如下: 根據通俗的歷史知識,制定明治憲法的中心人物是伊藤博文,他于明治十五、十六年赴德國學習憲法學,并依此起草了憲法。但是歷史學家卻對此觀點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外行的觀點,他們被伊藤表面風光的活動蒙蔽了。真正的立法者另有其人,他是將明治十四年的政變引向德國式憲法導入論的勝利,起草了“巖倉大綱領”,確立了后來的憲法框架,*終居于起草工作中心擬定了原案,憲法完成后又執(zhí)筆了官方注釋書《憲法義解》(以伊藤之名公開)的井上毅。(長尾龍一;《歷史碎片探尋》,第91頁) 社會普遍的知名度與專家的評價之間具有明顯落差的現象并不少見,伊藤博文的情況也不例外。正如長尾準確地總結的那樣,伊藤的社會聲譽很高,而學界對他的評價卻未必如此。那些對伊藤的追捧被“嘲笑為外行論”,不僅如此,應該如何在歷史上確定其地位仍有諸多疑惑。下面舉的例子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這是引領當今日本近現代史研究的坂野潤治與司馬遼太郎曾經進行的一段對話。 坂野:“我是無論如何都理解不了伊藤博文的,因為他總是在兩個清晰的對立面之間活動。即便是用整個明治歷史,也難以勾勒出伊藤博文的形象。” 司馬:“到底是“大政治家”,表現得十分靈活。”(司馬遼太郎、坂野潤治:“日本這個國家”,第35-36頁) 坂野明言“理解不了伊藤博文”。連他這樣學識淵博的專家都束手無策的難題人物就是伊藤博文。他與司馬對話的幾年后,在與長尾龍一的對話中,坂野對伊藤又做出如下論斷: 伊藤自身像白紙一樣,能夠看清趨勢,跟隨代表趨勢的人物,比如有時跟隨大久保,有時跟隨井上毅,能夠比較自由地變動,然后下次又是與自由黨。因此,我無法寫伊藤博文。如果是井上馨,一直貫徹英國模式的穩(wěn)健的議院內閣制,自上而下地推行民主化,其貫徹的主張始終一致。井上馨如是。大隈雖然也有過轉向,但是,是因為有所主張而轉向,而伊藤博文的轉向甚至是看不出來的。(大石真等編:《憲法史的趣聞》,第143頁) 以上這段引文也直截了當地指出伊藤的無言論。就筆者的理解來說,西南戰(zhàn)爭后大久保利通政權確立之時,伊藤追隨大久保,為他的開發(fā)獨裁路線充當幫兇。大久保死后,立憲運動繼續(xù)向前推進,伊藤贊成井上毅提倡的超然內閣主義的普魯士型憲法路線而獲得憲法制定者之名。在議會建立后,他又聯(lián)合了本應是死對頭的民權派自由黨,并以該黨為基礎創(chuàng)立了立憲政友會,向政黨政治家轉型。伊藤如此這般地順應潮流,如同變色龍一樣,這大概就是坂野評論他缺乏作為政治家的一貫性的原因吧。 司馬遼太郎的“不理解” 如上所述,學術界對伊藤的評價并不高。并且,同樣的情況也見諸小說領域。前面所提到的司馬遼太郎道破了伊藤的“靈活性”,那么,在司馬文學中伊藤是如何被描繪的呢?他的代表作《宛如飛翔》是這樣評價伊藤的: 伊藤不具有西鄉(xiāng)和木戶般的作為政治家的哲學性。正因為如此,不僅同時代的人,后世之人也覺得他身上欠缺魅力。 不過,盡管他身上缺少哲學性,但在政治這個恐怖的權力戰(zhàn)場上的作戰(zhàn)能力,他比西鄉(xiāng)和木戶都強。(《宛如飛翔》第二卷,第278頁) 總之,無哲學的政治家、無思想的現實主義者,這正是司馬心中的伊藤形象。的確,司馬認為“政治上的完全的現實主義者不過是二流以下的政治家”,“政治家擁有怎樣的理想決定著這個人的品質”,他評價“伊藤總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進行著調和”。可是,將其與上面的引用相對照,便會發(fā)現有些奇怪。說他“總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進行著調和”,那么駕馭現實的伊藤的“理想”性到底是什么呢?司馬的筆并未觸及這點。與坂野相同,對司馬來說“伊藤是理解不了的”人物嗎?至少,上面引用的坂野的話中提到,即便是寫明治史,伊藤也不會出現,這在司馬那里也是如此吧。 如上所述,對于代表學術界和國民文學的兩位歷史學家來說,既模糊又難以評定的人物便是伊藤。附帶說一下,伊藤的這一形象在他生前就被公認了。他肆意地行走于藩閥政府、政黨、樞密院、宮中等政界各處;他判若兩人般地與昔日政敵大限重信、陸奧宗光、星亨等人結盟,他轉變速度之快令周圍的人啞然、憤然,這些都常常被人們談論。據說明治天皇早看透了他這種善變的性情,稱“伊藤雖有才智,但時常改變自己的主張,無法貫穿始終”。(津田茂麿:《明治圣上與臣高行》,第745頁)以在第二次眾議院議員選舉時大規(guī)模地干涉選舉,以及在初期議會期的強硬民黨對策而聞名的品川彌二郎,在因不平等條約問題而沸沸揚揚的第五議會期間,極力說服伊藤堅決處置在野黨勢力,但伊藤的“璧馬主義”與他的“馬車馬主義”相左,這令品川不滿,“(伊藤)兄陷人圓滑主義,并不預先訂立一定的方針,而是順應時勢的變化而提出主張”。(《高橋是清自傳》下卷,第43頁)伊藤的性格,既有缺乏決斷的優(yōu)柔寡斷,又有對政敵暗送秋波、八面玲瓏主義,此類證言不勝枚舉。 本書的課題是描繪這個隨機應變的政治家伊藤。我自知才疏學淺,難以書寫深奧至極的伊藤論。*近學界重新評價伊藤博文的趨勢得到了認可,筆者想以此為契機,利用這些成果來展開另一種對伊藤博文的解釋。 下面,我將在本書中挖掘政治家伊藤博文潛在的思想。為此,作為關鍵詞,我想設置三個視角-“文明”“立憲國家”“國民政治”。伊藤年輕時受到以西洋社會為模范的文明的洗禮,他將此作為治理國家的原理,一以貫之。這種文明的“國家形式”(國家體制)只能是立憲國家,伊藤打算在這個立憲國家的容器中盛人國民政治的內容。于他而言,所謂立憲國家,應該歸結為國民中心的政治體制,此處的國民須是受過教育的文明國民的知識旗手。筆者認為伊藤通過制定明治憲法及后來實踐現實的立憲政治,以這三個要素的三位一體(Triad)來雕琢明治國家體制,其*終的樣態(tài)筆者認為可以稱為“知識型國家體制”。那么,不斷地追求這一國家形象的伊藤應該被稱為“學者型政治家”吧。 以上幾點是我想通過本書加以論證的內容,下面進入本書的正文。首先,我將在幕末維新期伊藤的言行中探求上述三要素的萌芽。
伊藤博文(精) 作者簡介
瀧井一博:1967年(昭和四十二年)生于日本福岡縣,1998年完成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法學研究科博士后期課程,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歷任京都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助手,神戶商科大學助教授,兵庫縣立大學經營專業(yè)助教授、教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現為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為日本國家制度史、比較法學史。著有《德國國家學與明治國家體制》(ミネルヴァ書房,1999)、《文明史中的明治憲法》(講談社,2003)、《伊藤博文》(中央公論新社,2010)、《創(chuàng)造明治國家的人們》(講談社,2013)、《明治時代的遺產》(ミネルヴァ書房,2020),編有《伊藤博文演說集》(講談社,2011)等。曾獲得角川財團學藝獎、大佛次郎論壇獎、三得利學藝獎等。張曉明 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文學博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語學院講師。研究領域為日本思想史、中日儒學交流史。魏敏 京都大學法學博士,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講師。研究領域為中日法律交流史、比較法。周娜 北京外國語大學文學博士,大連交通大學講師。研究領域為日本古典文學、中日文學比較。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