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康熙朝南書房士大夫書法鑒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678026
- 條形碼:9787512678026 ; 978-7-5126-7802-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康熙朝南書房士大夫書法鑒藏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康熙朝南書房士大夫群體的書法鑒藏活動展開研究,以他們的視角構建起康熙朝書法鑒藏的政治和文化生態,對為何在此一時期能出現士大夫這樣一個群體成為書法鑒藏主流的現象做出解釋。
康熙朝南書房士大夫書法鑒藏康熙朝南書房士大夫書法鑒藏 前言
北京文聯和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有規劃地出版優秀青年批評家的著作,是培養青年文藝批評家的一項重要舉措,有幾位青年批評家的著作已經出版。繼續實施這一舉措,一定會受到北京青年批評家的歡迎和擁護。
北京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當然也無可非議地是當代中國文藝和文藝批評的重鎮。北京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其偉大的精神傳來一直深刻地影響著北京作家和批評家,他們內心強烈的國家關懷、對社會公共事務參與的熱情和積,使北京的文藝氣象宏大而高遠;新中國成立初始,散居全國各地的大批優秀作家聚集在北京,或從事專業創作,或擔任文學職務。豐富的文學人才資源在北京營造了的文學氣氛:所謂“文壇”,在北京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在文藝批評這個專業領域內,更是人才濟濟。這是好事,但無形中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競爭構成了一種危機,同時也構成了一種真正的動力,是在當下的文化語境中,這是為數不多的隨處可以暢談文藝的城市,這是北京的優越和驕傲。的地理位置以及開放的國內國際環境,使北京文藝家擁有得天獨厚的文藝創作和批評的條件,各種文藝信息在北京匯集,不同身份的文藝家以文藝的名義在北京相會,國內外的文藝消息和文藝家的彼此往來,使北京文藝界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視野和氣氛。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北京的文藝創作和批評,都因其對社會和現實的敏銳感知和寬廣視野、因其不同凡響的萬千氣象而備受矚目。它著中國文藝的發展,它制造潮流也反擊潮流,它產生大師也顛覆大師,它造就文化英雄也批判文化英雄……北京是當代中國影響的文藝發動機和實驗場,從某種意義上說,北京就是中國文藝和文化的縮影。通過北京的文藝批評,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國文藝的走勢和變化。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也有一個時代的文藝批評。我們必須承認,當下社會生活的飛速發展,文藝創作的豐富龐雜,使文藝批評的實踐條件發生了的變化。高科技、全媒體,云譎波詭的國際環境等新的生活內容,不僅改變了外部的面貌和節奏,也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結構。文藝是時代生活的產物,社會生巨大變化的同時,文藝創作的樣貌和內容也必然發生巨大的變化。如果不了解這一變化,文藝創作就失去了時代特征,文藝批評自然也失去了應能和效力。北京青年批評家敏銳地感知新時代的生活變化和文藝創作的變化,他們恰逢其時地成了這個時代文藝創作的闡釋者和批評者,形成了北京文藝批評的新勢力。一方面,這與他們個人才華和努力有關;另一方面,他們的成長也得益于北京文聯和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有計劃地組織各種文藝評論活動。這對于他們的見識、胸襟、看待社會和文藝的眼光、情感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塑型,潛移默化地起到了巨大作用!氨本┪乃囌搲笔瞧渲兄匾幕顒又。自2005年舉辦以來,一直堅持至今。這是一個有全國影響的文藝論壇。論壇舉辦以來,國內重要的文藝批評家幾乎都曾在論壇登臺亮相。可謂十里長街,八面來風。這些批評家對不同主題的理解、表達,以及在治學的方法和態度方面,都給北京青年文藝批評家以巨大的鼓勵和影響。用謝冕先生的話說,“論壇”是“一道亮麗風景”,是一場“學術盛宴”,是北京批評家的“節日”。許多年過去之后,“北京文藝論壇”仍是北京乃至全國批評家熱切期待的文藝批評盛事。
現在,活躍在文藝批評界的北京青年文藝批評家,大多是高學歷,受過良好的專業訓練,有過十余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文藝批評實踐,他們逐漸成為北京乃至批評的中堅力量。因此,說他們還是文藝批評的新勢力,并非是夸張的修辭需要。只要我們翻開當下文藝批評的報刊雜志,主筆隊伍主要是青年批評家。他們是新時代的新青年,自然帶著一代新人的氣質和風范。他們的學理和穩健顯示了一個代際文藝批評的文體特點——扎實而穩健。但是,在我看來,他們也應該學span>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老批評家的激情和擔當,有問題意識,有更大的視野和情懷。沒有激情和擔當的文藝批評文章,不好看還在其次,重要的是不能給人帶來精神和情感的觸動或震撼。只在學理和穩健方面用力,*多只能成為一個文藝方面的專家而難有更大的作為。歷史無可避免地選擇了這一代批評家,他們就沒有理由拒絕歷史賦予的使命和重任。當然,這方面的問題可能不僅是青年批評家的問題,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因此,提出這樣的問題,同時也是一種自我警醒。
北京青年文藝批評家,文學方面更強一些。有很多青年文學批評家已經有了全國影響,文章和聲音引起了批評界普遍的注意。但其他藝術門類還有些薄弱,這與這些藝術門類的批評傳統也有關系。因此,“叢書”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和帶動其他藝術門類青年批評家的成長。我們是“舉國辦文學”,當然也是以的方式培養青年文藝批評家。我們不討論得失,只是希望青年批評家們能夠體會其中的良苦用心,不辜負期望,用自己的狀態,堅持藝術良知,寫出有質量、高水準的文藝批評文章,從而推動北京文藝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20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年7月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日于北京
(孟繁華:文學評論家,北京文藝評論家協)
康熙朝南書房士大夫書法鑒藏 目錄
文藝批評的新勢力
序言一
序言二
緒論
一、解題I)-001
二、研究意義和價值I)-005
三、研究現狀卜007
上篇康熙朝南書房士大夫書法鑒藏活動考述
**章概況
**節南書房及南書房士大夫概況卜019
一、南書房的布局和時間019
二、廣義的南書房028
三、南書房士大夫的來源及其所承擔與書畫鑒藏相關任務'031
第二節南書房內的書法鑒賞活動038
一、賜觀內府所藏卜038
二、南書房內士大夫間的鑒賞活動049
第二章君臣問的鑒藏互動I~054
**節皇帝的支持Ib-054
一、皇帝的禮遇I~054
二、懷柔之策與文人傳統I~057
第二御I~.065
一御古書畫I~065
二御古書畫所產生的影響I~-069
第三章 南書房士大夫交往中的鑒藏活動
**節文雅之交I~071
一、題跋、作序和題記I~072
二、雅集I~075
三、多主題的往來I~082
第二節攀附、結黨與傾軋I~088
一、攀附I~088
二、結黨與傾軋It-092
第四章南書房中的鑒藏群體與個案
**節南書房士大夫鑒藏的群體特征In,- 100
一、普遍參與I~100
二、墨跡居多I~103
三、宋元為重I~105
第二節南書房士大夫收藏的個案——以高士奇、王士禳為例I~ 108
一、高士奇I~108
二、王士稹I~114
下篇康熙朝朝野鑒藏活動之延伸討論
第五章地域
**節清初古代書畫。北移”現象之辨I~ 126
一、“北移”現象的發現I~127
二、“北移”之考辨卜130
二、清代書風的扭轉237
三、書風的扭轉與南書房士大夫書法史地位的沒落241
余論:延續到清末的南書房卜248
主要參考文獻255
附錄一:
康熙朝入直南書房士大夫名錄卜260
入直南書房士大夫存疑名錄272
部分輪直南書房士大夫名錄273
附錄二:
南書房士大夫重要書法藏品名錄 274
附錄三:
《吳其貞順治十七年(16月十一日所見王際之購入書畫列表》303
附錄四:
《康熙朝部分重要書法藏品之所在(不含南書房士大夫群體)》306
后記32l
康熙朝南書房士大夫書法鑒藏 節選
本書將圍繞康熙朝南書房士大夫的書法鑒藏活動,分上下兩篇展開研究和討論,嘗試解答一個核心問題,即,是什么樣的環境促使康熙朝數量眾多的士大夫投身到書法鑒藏活動之中?開篇之首,理應對選題加以解讀,并對本書的研究意義和價值,以及研究現狀加以闡釋。
一、解題 本書的選題及其研究的范括四個基本問題:一、本書為什么選用“士大夫”一詞來稱呼南書房翰林群體;
二、在當時的鑒藏活動中并無嚴格的書畫之分,本書在研究中如何對待書與畫的問題;三、盡管他們以古書畫的鑒藏為主,但對同時代書畫家的作品也有所涉獵,甚至主動索要和定制,本書又如何處理古與今的問題;四、南書房為非正式的內廷機構,人員流動性大,如何界定南書房士大夫群體和南書房關乎本書的研究范圍,本書又該如何處理。
(一)士大夫 對人直南書房者,有不論出身和資歷概稱“南書房翰林”,也稱“南書房供奉”或·t南齋侍從’’的說法。①朱彝尊離開南書房后,常落“南書房舊史”之款用以自稱,如其《揚州府儀真縣重修儒學記》落款便寫道:“為文者誰?南書房舊史秀水朱彝尊。”。本書之所以棄用“南書房翰林”之類的詞,而代之以“士大夫”一詞來稱呼這個群體,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慮:一是由于當時的文官愿意用“士大夫”一詞稱呼自身所在的群體,且這種稱呼的方式在當時的文獻中較為普遍,如,康熙三十五年(1696)五月,宋葷在為王士稹《蠶尾文集》所作序文中回憶自己早年的交游,寫道:“憶余髫時侍先文康公@京邸,執戟為郎,即喜從老輩諸先生游。逾壯,官京師,益得交海內名士大夫,而一時名士大夫亦往往匿就予!雹叨窃诋敃r的文獻中已關注到清初的士大夫群體普遍雅好書畫的現象,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開始撰寫的張庚《國朝畫征錄》即有此一說:“國朝士大夫多好筆墨,或山水,或花草,或蘭竹,各隨其所好而專精之。其宗法或宋或元,或沈、董,用筆有枯秀,有淹潤,亦各隨其性而自成一風裁!雹苎匾u“士大夫”這一稱呼,可以使本文的研究與張庚等人的提法相一致,有所本源。三是本書的關注范圍基于但不囿于南書房群體,用“士大夫”一詞可為本書研究范圍的界定留有余地。本書認為,康熙朝是歷后一個私人能夠大規模地收藏到諸多古代書畫珍品的時代。此前的順治朝,皇帝尚還頒賜內府所藏書畫給部分臣僚,而在康熙朝,臣僚們已開始陸陸續續御等方式將自己的收藏貢給皇帝,并被納入內府。此外,當時的滿文檔案中還留有康熙皇帝指派內侍到古玩市場上購買趙孟頻和董其昌二人書畫作品的記錄。@此后,內府收藏逐漸擴大,至乾隆朝掀起一個高潮,古代名作絕大部分被收歸內府。清朝亡后,內府收藏轉歸國有,零星散落民間的藏品也陸續被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流傳有序的經典之作,數量有限,國家收藏的繁盛是藏品之幸,卻是私人收藏的不幸。梁啟超、章鈺、張伯英等晚清名士,收藏雖富,但藏品……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