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王先霈文集(第四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289586
- 條形碼:9787562289586 ; 978-7-5622-8958-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王先霈文集(第四卷) 內容簡介
王先霈是國內較早研究古代文學批評理論、古代小說理論、古代文藝心理學理論和古代生態文藝學理論的學人。 本文集收錄了王先霈的多篇經典文學理論論著,研究方向包括文學批評理論、中國古代小說理論、中國古代藝術心理研究、生態文藝學研究等等。不僅較為全面地介紹西方文學理論,更注重總結中國古代理論資源,其中文學評論文章重點在于對湖北作家的研究,包括評論徐遲、曾卓等老一輩作家的文章,和對方方、池莉、熊召政、鄧一光、劉醒龍的評論,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本卷收錄:《中國古代詩學十五講》,為北京大學出版社“名家通識講座書系”之一,闡述“詩學”“體物與盡己”“神思”“頓悟與漸悟”等古代詩學理論。 《文藝理論學科地圖》,為北京大學出版社“大學學科地圖叢書”之一種,節錄“開頭的話”和“軸心時代的文學理論”及“給文學專業研究生的幾點建議”。
王先霈文集(第四卷) 目錄
一詩學在西方的起源和變遷
二中國古代對詩學的理解
三學習詩學和文藝欣賞的關系
第二講 體物與盡己
一體驗論在中國古代詩學中的地位
二體道和體物
三盡己
第三講 神思
一文學家的思是特殊的思
二神思的基本含義
三神思的幾個特點
第四講 頓悟與漸悟
一悟在詩學中的提出
二悟的達成的兩種方式
三頓悟與漸悟的互相依存
第五講 發憤抒情與悲音為美
一發憤著書說的形成及其根據
二悲音為美
第六講 虛靜與靜穆
一創作主體的虛壹而靜
二文本的靜穆境界
三文藝欣賞給接受者疏穢鎮浮
第七講 物色移情
一情由景生,辭以情發
二比德于物,物移我情
三我情注物,照之則美
第八講 意境
一象之意和境之味
二情之境和意之象
三創作思維中的意與境
第九講 辭達與意在言外
一文學家怎樣才算做到了辭達
二言意之辯與言外之意
第十講 興、觀、群、怨
一歷來對興、觀、群、怨的不同闡釋
二興、觀、群、怨作為詩學概念的內涵
第十一講 賦、比、興
一詩歌寫作手法的賦與文體的賦
二比的特色及其分類
三興的產生及其特色
第十二講 才性與風骨
一才性的含義及其理論基礎
二文氣說與才性論
三才性與風格類型
四風骨與陽剛之氣
五陽剛陰柔與中和之美
第十三講 本色當行
一以文為詩和以詩為詞的是非功過
二對敘事文學風格的認識
三戲劇文學的本色與藻麗之爭
四小說和戲劇的結構技巧
第十四講 寫兒女之真情
一對民歌的闡釋與兒女真情說
二小說、戲劇創作與兒女真情說
三對淫穢小說的辯護和批判
第十五講 知言、知人、知音
一同嗜與異趣
二孟子的以意逆志論和知人論世論
三劉勰的知音論和六觀論
主要參考書目
后 記
王先霈文集(第四卷) 作者簡介
王先霈,1939年出生。1960年畢業于華中師院中文系,1964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進修班,之后一直在華中師大任教。曾任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副主任、文學院院長、出版社總編輯,F任華中師范大學文學批評學研究中心主任和編輯學研究中心主任,曾兼任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理事。著有《文學美》《圓形批評和圓形思維》等,主編有《小說大辭典》《文學批評術語辭典》《文藝學系列教材》等。《文學評論教程》獲湖北省第二屆優秀社科著作二等獎,《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獲湖北省第三屆優秀社科著作二等獎、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科二等獎,《圓形批評論》獲湖北省政府屈原文學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