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重新發現歐洲:葡萄牙何以成為葡萄牙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63932
- 條形碼:9787201163932 ; 978-7-201-16393-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新發現歐洲:葡萄牙何以成為葡萄牙 本書特色
★著重“演變”,正本清源、破除成見。作者并非單純執著于歷史細節,而是通過關鍵線索,葡萄牙這個陌生的歐洲古國,山海交接之地,與鄰國西班牙不同,有著一段怎樣曲折的歷史?作者通過地理環境分析和歷史大事記,告訴你一個前所未知的葡萄牙。
★有溫度、有態度,非市面上其他堆砌年代事件的簡史可比擬。多數關于歐洲的國別史,僅僅止步于年代事件的堆砌和羅列。而這部書是作者親自游歷葡萄牙的產物,作者在其中投注了深刻的感情和關懷,他不僅關注意大利的歷史,而且矚目葡國的今天和未來。
★國際史壇大師厚積薄發之作:作者杰里米·布萊克是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歷史學教授,牛津大學博士,著有100多部歷史類暢銷書,被英國媒體譽為“這個時代*多產的歷史學者” ,本書是作者多年治學和游歷的厚積薄發之作,呈現了作者對伊比利亞半島的歷史乃至歐洲歷史*深刻的見解。
重新發現歐洲:葡萄牙何以成為葡萄牙 內容簡介
一部內容豐富的葡萄牙歷史讀本,講述了歷史和環境對一個國家的影響。葡萄牙是一個不被人注意的西歐國家,但曾有一段十分輝煌的海洋歷史。從石器時代到古羅馬,上古葡萄牙人如何被嚴酷的環境和政治制度所塑造?蘇維匯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又先后為這里留下了怎樣的統治痕跡?中世紀,葡萄牙人又如何收復了失去的土地?再后來,他們和強大的鄰國西班牙又發生了怎樣的統治權斗爭?15-16世紀,是葡萄牙的高光時期,涌現了有名航海家達·伽馬和恩里克王子,一躍成為優選帝國,囊括了巴西、西非、亞速爾群島和馬德拉群島,直到很近200年才開始走向衰落,在20世紀它在歐盟中又扮演者怎樣的角色?作者布萊克教授為您娓娓道來。
重新發現歐洲:葡萄牙何以成為葡萄牙 目錄
前言
**章 從巨浪與狂風中誕生
第二章 從石器時代到對羅馬的戰爭
第三章 半島上的三種征服者
第四章 阿豐索王室的奮進
第五章 征服與擴張的年代
第六章 來自鄰國的篡位者
第七章 影響至今的葡萄牙獨立戰爭
第八章 里斯本大地震背后的另一場地震
第九章 危機四伏的歐洲與重創后的葡萄牙
第十章 君主時代:現代化的黎明
第十一章 不安的共和國
第十二章 70 年代后的葡萄牙:前路如何
第十三章 重新發現葡萄牙:北部
第十四章 重新發現葡萄牙:中部
第十五章 重新發現葡萄牙:南部
第十六章 重新發現葡萄牙:群島
重新發現歐洲:葡萄牙何以成為葡萄牙 節選
**章 從巨浪與狂風中誕生 “在獨立建國以前,人們既感覺不到葡萄牙的存在,也看不出它的獨特之處。” 葡萄牙的地貌造就了它的特色。由于地勢、氣候問題所起的關鍵作用,內陸地區難以開墾。情況一貫如此。然而,葡萄牙也有綿長的海岸線。事實上,它作為歐洲大陸的一部分,海岸線與國土面積之比很高。即便這個比率不及丹麥,卻也遠超西班牙。此外,雖然葡萄牙大部分地區靠近海岸,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地區臨近流經那里的河流。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浩瀚的塔霍河,它那寬闊的河口就在里斯本前面。主要城市里斯本與波爾圖均為港口。人們越過葡萄牙綿延800多千米的海岸線遠眺,便能望見大西洋。葡萄牙近半數人口居住在北起布拉加、南至里斯本以南塞圖巴爾的大西洋海岸的狹長地帶上。不同于西班牙、法國與英國,葡萄牙臨近的只有大西洋而已。 自公元前6世紀起,在葡萄牙歷史上的大部分時期,雖然捕魚業讓漁民在大西洋滾滾巨浪與狂風暴雨的威脅之中艱苦勞作,但近海地帶也為人們帶來了魚類,即豐富的蛋白質與多種維生素來源。里斯本的魚碼頭與魚市場十分值得游客一覽,卡斯凱什、塞辛布拉的魚市拍賣會也特別有趣。當日捕魚活動結束后,漁獲物將被送進魚市拍賣會。周圍餐館近水樓臺先得月,憑著那股鮮勁兒烹出的魚別提有多美味了! 但是,長期以來,看似一望無際的大西洋寬廣的海平面其實代表一種限制,而非機遇。事實上,這種情況直到15世紀才開始改變。葡萄牙人并不是與眾不同的。相反,在伊比利亞半島上更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沖擊下,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兩國邊境線長達1287千米。自12世紀葡萄牙獨立后,兩國邊界爭端不斷。縱觀葡萄牙歷史大部分時期,人們都無法從地理及其他方面,找出能將葡萄牙作為獨立主體看待的明確理由。事實上,它的存在完全是由9—10世紀后社會政治進程的滄桑巨變導致的。出于這種機緣,葡萄牙在12世紀才成為獨立的政治實體。因此,在獨立建國以前,人們既感覺不到葡萄牙的存在,也看不出它的獨特之處。 相反,葡萄牙與伊比利亞半島其他地區一樣,歷經羅馬征服、基督教化、西哥特人征服、摩爾人接管、對摩爾人的驅逐,以及新王國的鞏固。與西班牙相同,葡萄牙大部分人口居住在陸地上,以務農為生。兩國均為伊比利亞半島的一部分,其中葡萄牙占據半島面積的1/6。葡萄牙只有西班牙一個鄰國,不與別國接壤。 然而,葡萄牙具體的地貌特征造就了這個國家。雖然它在區域身份、地區政治上,無法與強大的西班牙相比,因為西班牙歷史更加四分五裂、面積更大,但是葡萄牙的特性在固定模式之中存在許多重要差異。在本書中,作者將探討葡萄牙各地區,即13—16章提到的地區,詳述這些差異。不過,它們主要是多山、偏冷的北部與相對干燥少雨的南部之間的對比。但是,正如我們將會看到的那樣,還有許多其他重要條件與差異。所有這些共同造就了葡萄牙的魅力、塑造出1000萬葡萄牙人。 雖然存在較多例外情況,比如塔霍河附近的埃斯特雷馬杜拉,但由環境帶來的各種困難,在葡萄牙全境范圍內大部分地區作用明顯。這是一個關鍵因素,尤其是土壤問題。土壤貧瘠影響農產量。加之地形崎嶇不平,這意味著葡萄牙的部分地區特別不適合農墾。在葡萄牙本土*高的山脈地區埃什特雷拉山脈,情況尤為明顯。但是,該問題并非為高海拔地區所獨有。相反,人們時常能在葡萄牙各處看到塊塊石頭從薄土中冒出。 此外,尤其是在北部地區,斜坡往往極陡。這造就了杜羅河谷座座葡萄園的如畫美景。但是,人們在斜坡上勞作起來特別困難,那里當然也無法進行機械化采摘。雖然人工采摘提高了成本,但出售波爾圖葡萄酒所得的收益也確保這種做法經濟合算。事實上,葡萄牙全境范圍內大部分地區多陡坡,由陡坡帶來的種種問題又導致農場廢棄、梯田荒蕪、農莊空無一人。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塔霍河附近郁郁蔥蔥的牧場平原,例如拉吉利亞。該地區以馬匹育種、公牛育種而聞名遐邇。這里選育出的公牛服務于人們喜聞樂見的斗牛運動。 在歐共體內的競爭壓力與機械化挑戰加劇的雙重作用下,葡萄牙農業中某些固有的效率低下之處就暴露了出來。自葡萄牙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后,它就承受著激烈競爭的壓力。此外,由于歐洲其他地區的農業開始使用大型機械,葡萄牙面臨的機械化挑戰就變得愈發明顯。畢竟,在葡萄牙的石質地上進行機械化并不那么適宜。因此,陡坡上的許多田地無人耕種,麥田荒廢特別明顯。北部與貝拉斯農村地區人口銳減,尤為嚴重。這種情況如今依然存在。長期以來,葡萄牙內陸與沿海地區的二元性,一直都是這個國家的結構性特征。20世紀50、60年代的城市化加速了這一持續至今的進程。 許多其他方面也能說明環境帶來的種種挑戰。此外,這些挑戰依然十分艱巨。火災是個主要威脅,尤其是在2017年6月、10月,以及2019年7月。酷暑加之林地極其易燃的特性共同造就了此類大災難。相比之下,洪災已不那么嚴重。以前,洪水泛濫的問題十分嚴重,尤其是在杜羅河上筑起水壩調節河水之前,還有像諸如塔梅加河這樣較小的河流也水患頻仍。由于科英布拉境內的蒙德古河洪災頻發,圣克拉拉修道院在1677年被迫關閉,并遷至山坡上的新址。塔霍河以前水患不斷,尤其是在靠近圣塔倫的河段。諸如阿馬蘭蒂等臨河城鎮的高水位線是洪水留下的鮮明印跡。人們以前把聚居地建在河岸之上安全的地方也是這個道理。例如杜羅河上的雷瓜。 葡萄牙人對葡萄牙的氣候多有譏諷之辭。他們說,一年1兩個月中有9個月是冬天,三個月是地獄。誠然,天氣太熱的話,可做的事就少。而且,無論游客是否對酷暑習以為常,他們都*好調整好自己的節奏,尤其是但不僅限于在夏天,特別是當他們深入南部地區之際。在南部,人們為趕走火辣辣的太陽,建筑物多由黏土砌成,外表再刷上石灰水。墻上極少開洞,這么做是不想讓暑熱涌入。此外,直到3月(有時持續到5月)及9月后這兩個時段,葡萄牙北部時常暴雨連連。因為葡萄牙農業大多無灌溉之利,所以倘若無雨的話,綠色植物與農業將不復存在。與西班牙相比,葡萄牙的水利灌溉沒有那么發達。 但是,在3—9月,葡萄牙有不少好天氣。4、5月份是旅游的*佳時節。原因是,這兩個月天氣宜人,而夏季洶涌的人潮還未至。就近年趨勢來看,如今6月也是旅游旺季之一。隨著成群結隊的游客變少,9月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9月仍有暑熱之氣,因為此時節不如春季濕潤。阿爾加維與馬德拉在冬季吸引了許多游客,但風暴頻頻且潮濕多雨的亞速爾群島就沒那么招人待見。對英國人來說,即便冬季葡萄牙中部、北部各地濕答答的,即便波爾圖的雨天可能大雨傾盆、寒風陣陣,但與不列顛的寒冬比起來還是溫和的。某年12月,我曾在里斯本及其周邊地區度過一個美好的假期。彼時,晴空萬里,天氣溫暖宜人,我們得以舒舒服服地在戶外享用午餐。 葡萄牙全年都值得一游。如今,從暖氣到空調的便利設施使現代游客免受許多困擾前人的不適。同樣起作用的還有用于食物保存的冷藏技術、陸路快速食物配送,保障旅途暢通無阻的路面及迅捷的現代交通工具。它們讓空間縮小了,但葡萄牙依然值得人們細細鑒賞。
重新發現歐洲:葡萄牙何以成為葡萄牙 作者簡介
杰里米·布萊克(Jeremy Black),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歷史學教授,軍事與外交史專家,曾在西點軍校、德克薩斯基督教大學和斯蒂爾曼學院擔任客座教授。他是劍橋大學的優秀畢業生,后碩士畢業于牛津大學。布萊克是2018年英國外交政策研究所的鄧普頓研究員,曾于2008年獲得美國軍事史學會頒發的“塞繆爾·艾略特·莫里森獎”。他曾出版100多本歷史著作。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