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27807
- 條形碼:9787559827807 ; 978-7-5598-2780-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 本書特色
古來華夏即崇尚“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推崇以禮治國,以禮教化。這種思想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越來越在東亞文化圈形成潮流。一眾中華文化“迷弟”紛紛前來“取經”,回國后量力推行。這其中,尤以古代朝鮮為代表。細察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不僅可以對中國禮學、古代軟實力作一案例解析,更可從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本地化的過程中看到中國禮學思想的彈性和廣度,從而拓寬對中國文化理解的視野。
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1910年以前)的流傳、本地化過程,分上、中、下三編。上編對朝鮮三國時代、高麗時代、朝鮮時代、中國乾嘉時期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情況進行了整理;中編介紹了古代朝鮮在國家制度、社會教化層面吸收中國禮學思想進行的建設;下編則關注于古代朝鮮有名的禮學家對中國禮學的探討研究。全書基本覆蓋了禮學思想涉及的主要層面,對于理解古代中國和古代朝鮮的文化借鑒、吸收具有指導性參考價值。
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 目錄
上編
一、三國時代中國古禮的初步傳播
三國時代是朝鮮半島開始走向全面儒家化的濫觴期,中原王朝禮儀文明在此時得到了初步的傳播。
二、高麗時代的儒學與禮制
高麗時代的禮制比之三國時代已有長足的進步,主要表現在禮制的格局已經基本建立。但總體而言,還遠遠沒有進入到禮制化的時代。
三、朝鮮時代《朱子家禮》的播遷
《家禮》的推廣,使朝鮮從偏在四夷的化外之地,發展成為“雖兵戈創殘,委巷治喪之家猶秉朱禮”的禮儀之邦,從根本上改變了朝鮮的文化面貌,并深刻地影響著朝鮮社會的文化走向。
四、乾嘉時期朝鮮學者的燕行
“北學派”通過對中國社會的親身游歷和考察,看到中國不僅沒有成為夷狄、犬羊,而且文物燦爛,依然是中華文明的大宗之所在,提出了向清朝統治下的中國文化學習的主張。
中編
五、《經國大典》與朝鮮時代的職官禮
《經國大典》是朝鮮半島**部官制文獻,也是朝鮮王朝*重要的法典之一。它的誕生意味著朝鮮官政正在走向成熟,顯示了朝鮮禮制建設所達到的新水平。
六、《國朝五禮儀》與朝鮮禮儀制度的確立
《國朝五禮儀》是一部博采中國古今禮儀之長,又糅入朝鮮色彩的國家大典,對于穩定長達五百余年的朝鮮王朝,對于敦化民俗,都起了重大的影響。
七、朝鮮時代的禮訟與君統、宗法諸問題
所謂禮訟,是指在宗法制度下,由于王位繼承的正統性、喪服的等差、宗室勛戚的封號等禮儀問題所引起的爭訟。朝鮮社會性質與中國相同,但禮訟頻繁與激烈的程度卻遠遠超過中國。
八、朱熹禮學與朝鮮時代鄉風民俗的儒家化
在朝鮮走向儒家化的進程中,鄉風民俗的變化極為明顯。從兒童、學校到鄉村、家庭,無不以儒家思想為行為準則。朝鮮王朝持續的時間達五百余年,與社會、家庭的穩定有著*直接的關系,而朱熹則是朝鮮時代鄉風民俗儒家化的功臣。
下編
九、鄭逑與《五先生禮說》
《五先生禮說》為朝鮮禮學史上之重要著述,史料詳贍,史實與理論并重,極富學術價值,讀者可由此探究圣人制禮之本意,而知曉權度折衷、臨時應變。
十、《家禮輯覽》與金沙溪的解經之法
盡管朝鮮時代是性理之學盛行的時代,但依然不乏通曉漢學門徑、精于考據之學的學者。金沙溪諳熟《周禮》《儀禮》《禮記》及歷代典籍,《家禮輯覽》的解經成就,堪稱朝鮮時代禮學家的典范。
十一、丁茶山禮學與清人禮學之比較
朝鮮立國以后的幾百年中,社會穩定,中間沒有出現像明清之際那樣的政權更迭,宋明理學不僅沒有受到沖擊,而且成為朝野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從某種程度上說,茶山禮論,是朱熹性理學說中包含的禮學思想延續。
十二、茶山的考據學
明亡之后,中原學風丕變,考據學蓬勃興起。而朝鮮學術界并沒有出現類似的變化,主流學術仍是性理學,因而考據學家不多,比較重要的只有秋史金正喜和茶山丁若鏞。
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 作者簡介
彭林,男,1949年10月生,江蘇無錫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經學研究中心主任。常年從事中國古代史、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儒家經典的教學與研究。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